岁月相寻岂有穷,早梅唤醒醉眠翁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ongb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汉江之滨起航,在岘山之麓成长,在刘汉青校长的带领下,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中”)坚守“立德、立功、立言、立人”的校训精神,秉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办学理念,不懈躬耕,用行动唤醒迷茫学子,引领他们走向自信人生。
  唤醒:立德铸魂天下计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急不得。揠苗助长不仅不能让生命加速成长,反而会让生命提前凋零。”刘汉青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不求桃李相报,只管施肥浇水。在刘汉青的眼里,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就是唤醒,唤醒做教育的人,唤醒老师,唤醒沉睡的学生,唤醒身边装睡的人,唤醒懵懵懂懂的人,唤醒还在十字路口彷徨的人,唤醒已经在前进路上的人,指引他们怎样走得更轻松……
  立德树人,重在坚守。几十年如一日,刘汉青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当教师,他教的最多的是让其他教师深感头疼的学生,他都能耐心施教;当中层干部,他积极干好各项工作,学校的每一个中层岗位,他都干过,且都有不俗的成绩;当校长,他在学校波澜起伏动荡中接过重担,平心应对,妥当处理。
  一个20世纪80年代从农村考入专科学校的底层大学生,何以成为公众瞩目的创新型、学者型、思想型教育人,何以凭借自身的奋斗与努力在社会立足,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上领导岗位,并用不俗的成就影响他人,赢得众人的认同和赞誉?
  究其原因,刘汉青轻描淡写地表示,主要是因为他一直坚守着“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用行动立德,用成绩立言,用事实立功,在实干中立人。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形成自己的思考,然后将思考和实践结合,用实践检验。
  刘汉青一直立志继承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和使命。他以一个探索者和践行者的姿态,守着一股清气,走在求知、实践、创新、创造的路上。
  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有着求知、探索精神的刘汉青,把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学校的精神土壤,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不动摇。为此,附中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始终用一点一滴的具体行动实践,彰显着“四立”的校训精神,努力诠释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办学理念,始终如一地沿着“扬长补短、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向着“非精英可成才”的方向前行。
  自信:立功杏坛独自开
  “扬长避短、错位竞争、特色发展,自信、信心、信仰,是我的信念和坚守,也是附中努力践行的教育实践。”刘汉青对记者总结道,“为有特长的孩子搭建平台扬长,为无特长的孩子搭建平台‘养长’,用艺术和实践活动带动孩子全脑开发,以点带面盘活全局。”
  附中近年秉承“扬长教育”核心理念,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并发展“最近发展区”,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龙舟教育是附中特色教育的一个生动尝试。刘汉青表示,附中的龙舟教育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龙舟文化是传统文化,龙舟项目也是国家提倡的大众体育项目,再加上附中不远处的古老护城河,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护城河的水不深,学生的安全有了保障,龙舟教育便在附中应运而生。在刘汉青的提议下,教育、体育部门及社会上的企业机构纷纷抛来橄榄枝,出资出力。
  附中的龙舟特色教育在襄阳市首开先河,自2009年4月成立龙舟队以来,附中的龙舟特色教育创造了无数辉煌:襄阳市龙舟大赛六连冠、湖北省龙舟大赛12人制500米组亚军、全国京杭大运河龙舟邀请赛第13名、中国龙舟公开赛(宜昌站)200米第六名、中国龙舟公开赛(重庆站)200米第八名、中国龙舟公开赛(金堂站)第八名、厦门海峡两岸龙舟赛中学中专组第四名、全国青少年龙舟锦标赛200米和500米第三名。一批又一批龙舟队员,通过这一项目,实现了大学梦。2018年,划艇项目为大学输送了7名人才。
  “我始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天使’,只要投上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耀眼。因材施教,给学生最大的鼓励,田忌賽马,扬长避短,让其长处更强、特长更鲜明。”刘汉青这样解读他的“非精英观”。
  作为全国第一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附中积极探索校园足球教育教学规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成立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始终把校园足球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定期召开足球工作会议,各级各类比赛均有一位校领导带队,平时训练常有领导赴现场指导;以赛促练,每学期定期开展班级足球活动、年级足球活动和校级足球活动,各班组建足球队,择优组成年级足球队,再择优分别组成校级男子和女子足球队,开展足球课、班级和年级点球大战、绕杆射门比赛等活动,为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营造了良好氛围。
  附中校园足球运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而且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取得了累累硕果:2015年获襄阳市首届中学生足球联赛初中女子组第二名,代表襄阳参加省青少年足球初中联赛,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16年,获湖北省校园足球联赛襄阳分区赛高中女子组第一名;2017年,获湖北省中学生校园足球锦标赛(随州赛区)高中女子组第一名,高中女足队员樊静雨通过选拔参加2017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黄石营区),获最佳阵容奖,并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总营,小学足球队龚凯文、张君茹、陈欣颐等队员多次代表襄阳参加省级比赛并获佳绩;2018年,校足球队3名队员入选省运会阵容,冲刺决赛。
  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学校足球教师队伍也在快速成长。截至目前,附中5名专职体育教师参加了校园足球教练员(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1人参加了校园足球教练员省级培训,4人获D级教练员资格,教师雒源受聘成为襄阳市校园足球精英教练组成员,卜长斌、何艳娜、张志农获“市优秀教练员”称号。
  特色音乐教育放飞学生人生梦想。附中投资建造了标准化的音乐教学楼,购买专业教学用的钢琴、电钢琴等乐器,配备良好的视听设备,搭建专业演出礼堂和舞台。同时,附中广纳社会精英师资,不仅拥有优秀的专业教师,还大胆引进市音乐教育学会驻校办公。积极开展音乐教育活动,主动承办“音乐节”“电视直播”“汇报演出”等大型高端音乐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在音乐的律动中,一些学生上大学后,参演了影视作品,成就了自己的未来。   特色美术教育绘就学生人生蓝图。附中与大学专业教授合作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培训美术教师,每年安排美术教师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进修培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美术系列活动,校内活动增兴趣,校外比赛强自信、增自豪。在鲜艳的色彩中,绘就学生五彩人生。
  附中除了特色教育多,活动也多。“学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把每个学生的优势显现出来,加以系统的训练、培养、养长、扬长,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刘汉青表示。
  在实践教育思想的驱动下,刘汉青曾让全校成绩最差的学生做学生会主席。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这位同学就是在各种活动中,凸显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事实证明,让他当主席是正确的,他当学生会主席的两年,是学校最红火的两年,是各种活动举办、学生管理最好的两年。”
  附中让擅长写作的学生,参加作家班;爱好音乐的,多参加艺术活动;喜欢足球的,加入足球队;爱好演讲演说的,进行辩论赛……总之,把每位同学的特长都充分展现出来,鼓励冒尖,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让学生拥有自信的人生。
  引领:立言化文育新人
  “诗情画意做教育,素心凡态办学校。”这是刘汉青的内心独白,也是他的真实写照。与刘汉青的对话过程中,记者随时可以感受到他博学善思的文化气度。熟知他的人,都被他的文化情怀所折服。由他带领的学校,充满了文化气息,生活和学习于其中的师生,日渐熏染,都有一股文化气息。
  一篇小文:书写教坛耕耘的缕缕诗性,涵养其率性气质保持童心,不变初心,才会充满诗性。十余年的校长历练,始终没有磨灭刘汉青作为教师的纯真,这是其诗心的可贵。2016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当晚,刘汉青撰写了同题作文《青蛙和癞蛤蟆的格局》,并被报纸刊发,引发社会热议。
  刘汉青说过,教师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农夫”,从事着有诗意的劳作——精心培育每一棵幼苗,静待每一朵花开,促使每一个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于是,《诗情画意做教育》《空心的教师有诗性》等别具一格的文章,才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让人耳目一新。《前行在诗性教育的路上》是刘汉青的教育专著,三十万字饱含了他耕耘教坛三十余年的心血。翻看扉页的自序《追寻教育的诗性》,字字如珠玑,值得咀嚼玩味;翻阅书中的篇目,《如水做教师》等,篇篇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一首校歌:歌咏“立德立功立言立人”的守望精神,展现其求真气质。刘汉青亲自谱写校歌《守望》的歌词,撰写气势恢宏的《附中赋》,带领教师们用心体察,用情呵护,为师生创造和守护精神家园。
  由刘汉青主编、集中体现附中特色文化的《精神守望》于2015年出版,成为全省“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中唯一一本由单一学校成书出版的书籍,开创了襄阳教育的先河。
  一个成语:洞开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隧道,折射其儒雅气质。当课改由最初的呼声变为现实,如何引导教师适应课改需要?刘汉青首倡并亲自挂帅,带领团队畅游在研究性学习与开发校本课程的大潮中,编纂出了一本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适合学生的语文校本教材。刘汉青带领学校十几名语文教师,从2009年开始搜集与襄阳有关的成语。他们翻阅了大量资料,遇到拿不准的内容,或到市档案局、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查阅各类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向当地文史专家请教,甚至进行实地考察。
  2014年7月,《成语襄阳》正式出版,全书400页,共收录279个成语,每个成语后面都写有注释、出处、近义词、反义词、英语描述、背景故事等。“现在年轻人对襄阳本土的传统文化了解越来越少,《成语襄阳》蕴含的文化知识绝对有价值,值得推广普及。”教务主任郭劲松告诉记者。阅读《成语襄阳》已成为附中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二学生毛宁说:“通过阅读《成语襄阳》,我们对襄阳的历史有了更多了解。”《成语襄阳》是具有厚重地域文化色彩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记录的是襄阳2800多年的历史文化,蕴含的是治学严谨、敢为人先的人品,传播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一首散曲:描绘醉美的襄阳好风日,彰显其风雅气质。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诗歌赞美襄阳。刘汉青却另辟蹊径,套用元曲格律,创作了《曲吟襄阳好风日》。全书118首散曲,几乎囊括襄阳辖区所有历史文化和自然名胜。襄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曾海水曾赞赏《曲吟襄阳好风日》在押韵、对仗、平仄方面都很有讲究。这种用散曲的形式集中于某一个主题进行的创作,在襄阳也堪称第一。刘汉青创新形式的文学创作,字里行间流露的文艺才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引领着附中文学不断前行。
  在刘汉青的文学引领下,青年教师乔兵在沉寂数年后,再次燃起文学创作的激情,成为有一定影响的青年作家;化学教师姜磊援藏期间,完成支教任务的同时,还写了丰富的援藏笔记,极大地提升了写作水平;美术教师刘诗苑的文笔让语文老师折服;信息技术教师肖甜甜每天编发的学校微信,成为全校最具人气媒体,让语文教师生出了危机感……一年一度的“五月诗会”是全校师生热盼的节日,在这个舞台上,师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自主创作诗歌,同台竞技,展示才华,引来众多媒体关注。
  善行:立人嘉言重躬行
  一位校长因为扶贫而名扬全国,一所学校因為公益而蜚声全国,一批孩子因为资助而成为网红,一群教师因为善行而备受关注……刘汉青的“善行”故事正在上演“蝴蝶效应”。
  附中是中国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项目学校”,2016至2017学年,附中有60名学生成为“授渔计划”资助对象,其中多名学生赴京参加“授渔计划”活动;2017至2018学年,该校200名学生接受了40余万元的“授渔计划”资助。
  “办学校就是积德行善,就是一个人领着一群人走向幸福,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享受快乐。”谈及多年推动“授渔计划”在襄阳实践的原因,刘汉青说,从2010年接触“温暖工程”开始,附中启动了善行之举,直到今天。2013年,北京“授渔计划”诞生,附中一直跟随“授渔计划”的脚步,一路走来,从未停歇,而且“越走越有劲,越走越有激情,越走越有成就感”。
  近年来,附中除保证国家资助政策精准落地外,还通过“授渔计划”“春笋助学”等社会项目,帮助本校、学校对口扶贫村及邻村的贫困生解决上学期间的生活费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逐渐将这种爱植根于心,内化为向上向善的动力,并以善行义举感恩回馈爱心人:学生们将落叶精心制作成精美贺卡送给爱心人士;用手机拍摄视频,向爱心人士展示他们昂扬向上的力量;参与歌舞表演、书画义卖、倡议书朗诵,感谢并号召爱心人士关注贫困学生……
  附中与“授渔计划”项目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刘汉青的坚持,项目才与附中结缘;因为附中,项目才在襄阳落地生根;因为附中的坚守,项目才扩展到偏远的高山教学点;因为附中的实践,项目第一次从职业教育扩展到普通教育;因为附中的努力,项目从学校扩展到全市,惠及襄阳所有市区县的贫困学生共两千多人,不仅为他们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还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平台。
  “不仅要让孩子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刘汉青说。“授渔计划”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基本生活问题,确保学生不因贫辍学。“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附中将进一步加强与“授渔计划”的密切合作,推动该项目在更多学校落地生根,造福更多的百姓,帮助广大贫困生实现上学梦,享受更好的教育,并影响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爱心助学,引领社会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氛围,引导未成年人阳光健康成长,弘扬社会正能量。此外,附中创建了“双师课堂”,用科技手段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019年,附中联合“授渔计划”继续扩大贫困学生资助覆盖面,同时重点推动襄阳市“双师课堂”建设,一方面解决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开设不齐的问题,一方面让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享受北京、上海等地的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古人云:“道心长在常行善,肯心行善是人豪。”刘汉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一群又一群人,走向自信人生。“道心即善心,办学校就是积德;教书育人,就是行善。”刘汉青总结道。
其他文献
儿童口语与阅读能力发展  人类语言大约在10万年前形成。人类直立后,喉头逐步下降了几厘米,形成了咽腔,与口腔大致垂直。相比于猩猩和古人类,我们的舌头增加了许多活动的空间,使得我们能够发出很多其他动物没办法发出的语音,这是我们语言产生的重要基础。相比于口头语言,文字的出现则要晚很多,最早的楔形文字直到约5千年前才出现。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口头语言的习得很大程度上是自然习得的过程。语言学家乔姆斯
期刊
2019年是河北省石家莊市盛世长安小学建校十周年。在前不久举行的学校十周年庆典上,校长孙晓君表示:“经过十年的实践与沉淀,盛世长安小学在‘爱’的理念的引领下,让学校的孩子们在爱的海洋里徜徉。”  爱是改变、爱是尊重、爱是实践,盛世长安小学以“因为爱,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为核心理念来表达爱,将“爱世界、爱微笑”作为育人目标,把“爱·微笑”的元素融入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爱是改变  周同学曾是盛世长
期刊
我们当前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孩子们负担太重、死记硬背、睡眠不足、运动缺乏、不注重创新思维训练……高度应激导致相当多的孩子产生了精神方面的问题。  现在,大家很重视教育神经科学或教育脑科学,期待运用脑科知识或原理来解释或指导中小学的课堂教育。教育脑科学首先是面对教育问题的脑科学研究,其次是基于脑科学原理的教育创新研究。教育脑科学从这两个方面来开展,才比较符合我们现在的国情,前者可能更加迫切。  教
期刊
学习阅读的两个关键点  阅读是建立视觉词汇与语音/语义系统联结的过程。在本质上,阅读学习与一般技能的学习一样,都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先是建立最初的行为方式,然后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程度,再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特异化的大脑神经回路。从最初行为方式的建立到特异化神经回路的形成,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需要反复地练习以达到熟练,第二个关键点是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形成特异化的神经回路。  这两个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 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近日印发,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期刊
这个世界更需要行动者,尤其是善良而智慧的问题解决者。学校教育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看她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是否坚定了这样一种人生信念:那就是用我們的善良和智慧为世界贡献一个问题解决的行动,让世界因我们的努力而发生向善、向上的变化,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这是灾难给我们教育的启示,也是教育致力培养的核心素养。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  (来源:微言教育)
期刊
衡量教育是否有成效,核心在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及其離开学校以后,自身的生命状态及生命实践是否变得更好,是否有持续为自己以及他人创造美好的意识、动机和习惯。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教育者自身职责与使命的完成,其最终标志是学生利他能力的养成。  ——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季春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期刊
大部分在线教学以讲练为主,重点难点精讲精练,评价手段是刷卷刷题,死磕答题技术、技巧。大部分技术工具更新,都是为了强化这些低阶学习技能,更深层的学习技術工具绝少涉及,如学习框架设计、意义构建、项目规划、问题解决、方法创新等,这才是学生赖以终身发展和取得更高成就的底层系统。这些与全球21世纪教育理念和框架不符,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高阶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我国在线教育需要颠覆性重建。  ——中关村学院学术委
期刊
我理想的家庭教育是有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孩子有被理解的体验,可以感受到爱,知道自己的内在世界是可以分享的,愿意向这个世界敞开自己。同时,家庭也应该容纳误解和适度的冲突,让孩子意识到还有一个不同于自己內在世界的外在世界,这样孩子就更容易接受被误解和被拒绝,既能够享受幸福,也能够承受痛苦。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侯瑞鹤  (来源:光明日报)
期刊
从知识维度看,评价体系应体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等不同类型科研活動及不同层次科技知识的差异性,体现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成果的差异性;从时间维度看,评价体系应体现知识的生产、传播、转化、运用等不同过程中,随着时间变化其作用及影响的差异性;从价值维度看,应根据评价目的不同,从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等不同价值角度,构建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