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语文教学尤其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质疑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那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问题意识
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斯霞老师曾说:“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创造始于问题,学生那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就是他们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还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养成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氛围,让学生敢问
少年儿童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时出现的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在教學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我们要针对学生问题意识弱化的现状,采取一些措施,努力来营造提问的氛围,要本着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的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而且爱问。
重视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其适当进行筛选、整合,启发诱导学生来评鉴、判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评议,去粗取精,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地质疑问难中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无疑处见疑”。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从课文中寻找问题,比如教会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寻找问题,从字、词、句方面寻找问题,抓住课文的重点寻找问题,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来寻找问题,从文章的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提问的质量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能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问题意识
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斯霞老师曾说:“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创造始于问题,学生那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就是他们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还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养成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氛围,让学生敢问
少年儿童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时出现的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在教學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我们要针对学生问题意识弱化的现状,采取一些措施,努力来营造提问的氛围,要本着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的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而且爱问。
重视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其适当进行筛选、整合,启发诱导学生来评鉴、判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评议,去粗取精,看看哪些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地质疑问难中体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价值,怎样去求异思维,怎样“于无疑处见疑”。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从课文中寻找问题,比如教会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寻找问题,从字、词、句方面寻找问题,抓住课文的重点寻找问题,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来寻找问题,从文章的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提问的质量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能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