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19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唐·储光羲《吃茗粥作》
  
  这是首极具有隐士恬淡、旷达之风的诗。可以想象当时是这样的一种场景:赤炎的红轮正当空,照得寂静的山野到处是一派灼人的炎热,连山林中的鸟雀也都懒得飞。静静地躲在树林里避暑。在这样炎热的季节里,诗人想起山中的好友家有一棵高大的梧桐可以遮遮阴,避避暑。何以消夏解暑?在友人家里逗留了许久,吃用茶叶煮的米粥,并佐以野菜,等到夕阳西下时,暑气渐消,再悠闲地回家去。这是一种何等逍遥的闲情逸致啊!这是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这么热的天,不但不烦躁不安。还会静下心来用茶叶来煮粥,吃了既解渴祛暑又有益健康,还陶冶了情操,可真是一举多得啊。
  然而,生在盛唐卒于乱世的储光羲(约公元706年~公元763年)却未因郁郁不得志和人生的大起大落而消极厌世,他与崔国辅、綦毋潜皆为同年进士,曾任冯翊、汜水、安宜等县尉,又曾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后迁监察御史。他在仕宦不得意的时候,隐居在终南山别业,终日与山川、草木、鸟雀作伴,怡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因此,他的诗以描写山水田园而得名,质朴不仅是他所作的田园诗最突出特点,更是彰显了他豁达、洒脱、飘逸的隐士风范,这单从《吃茗粥作》这首平白浅显的诗中便可窥见一斑。这首诗运用大量的笔墨,描状了暑气的炎热,但这似乎丝毫无损他的雅兴。撷取几枚茶叶,放入锅中,和粥共煮,让茶香和米香共融,这是种十分原始的吃茶方法,唐·杨华《膳夫经手录》有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可见,晋宋以来,茗粥在民间就是广为流传的“私房菜”。再搭配野蕨菜、野豌豆几个小菜,好不惬意!可以想象,此时。日暮时分,暑气也渐渐褪去了,储光羲在吃了茗粥之后,应该是满口生津,把衣服披在肩上,哼着歌儿,悠然自得地回到“敝庐”的。这里的“敝庐”,便是位于终南山的别业。终南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山上的楼观台是当年老子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过函谷关时为关令尹喜讲授《道德经》的地方,王维曾是这样描摹终南山的:“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如此峻拔秀丽的终南山。云雾缭绕、烟云变灭有如仙境,无疑使储光羲身上沾染了一股“道骨仙风”之气,使他能“敞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这与“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唐·王维《终南山别业》)。远离俗世喧嚣,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洗净铅华,步入清新的大自然, “宠辱皆忘”,这是种何等高尚的节操和清逸恬淡的品格,不也正是茶圣陆鸿渐所言“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最好脚注么?
  此外,这首诗也影射当时动荡、黑暗的乱世。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蠢蠢欲动,厉兵秣马,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兵灾像毒辣的烈日一样威胁着唐室。对于唐玄宗执政后期的骄奢昏聩、安禄山的勃勃野心,储光羲是洞若观火。纵然储光羲有一颗赤诚的忧国忧民之心。但也还是“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无法挽救时局。在“安史之乱”中,他被俘出任伪职,过着忍辱负重的生活。归朝后,便被贬谪岭南,客死在异乡。一个旷达、飘逸的隐士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陨落了。时至今日,当年的盛唐早已灰飞烟灭,昏君乱臣也早已荡然无存。而终南山野锅中的茗粥依旧清芬无比。盘中的蕨薇依旧鲜爽无比。穿越千年的时光,至今还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许久许久……
其他文献
闽北农家妇女喝擂茶的“叫茶”风俗,为农妇聚会之习。独具特色。别开生面,千百年来在当地广为流行。  光泽县地处闽赣边境。是福建的西北大门。素有“瓯闽西户”之称。这里山川俊秀,物产丰富,民风古朴,民间擂茶为当地_绝。据有关史料记载:“乡间邑人待客佐以擂茶,妇人聚会之饮。为茶内入药草。擂棒擂钵工具而制。”用料很讲究,工序也很精细,是当地农家妇女定时用当地产的上好茶叶按一定比例加入炒熟的大米、豆、花生、芝
期刊
临沧之行,除了一路的茶香和风光,还有喝不尽的好茶。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把在临沧所喝过的茶都编上名目摆上餐桌,应该能成为一桌“茶宴”。    在临翔区,我们喝到市面上少有的紫芽茶。它是普洱茶的一种,因鲜叶呈紫色而得名。紫色的出现,也是茶的一种变异表现。紫芽茶中花青素含量较其它茶叶高得多,这是由于较强的光照和高温能增加了花青素的含量。所以制成的晒青毛茶,苦涩味重,汤色褐绿,叶底呈紫色。  紫芽茶所含有的
期刊
人物名片:谈曙君,高级工艺美术师、陶艺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出生于古阳羡陶瓷世家,自幼酷爱书画及陶艺,多年来收藏老茶壶、临摹古代名家名作,从配练泥土、制作、雕刻、烧制,练就一套全方位的扎实基础。多年来坚持用精细的纯手工紫砂传统制作方法,通过细致的构思和大胆的创作,使作品豁达大度,透过阳刚之气,嘴、把、盖、钮之雕塑装饰,惟妙惟肖,件件作品体现出自身的思想内涵,通过多次全国展览,获奖无数,作品得
期刊
2008年5月29日,在浙江长兴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通过了“世界饮茶日倡议书”,倡议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世界饮茶日”,希望以此引导人们多喝茶、科学喝茶,从而增进身体健康。  2009年4月20日,谷雨。由杭州市委、市政府与杭州八家国字号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在杭州市举办。“全民饮茶日”由浙江杭州的8家国字号茶机构于2006年首次发起倡议设立,2009年4月12日正式发出倡
期刊
天色渐暗,风从山岭吹来,吹过山坡,吹过庭院,吹来满袖清凉和山槐花的清香。农历四月雅称“槐月”,是山槐花开放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簇簇斑白掩映在一处处浅绿中,很是壮观。  吃过晚饭,一个人在茶室坐下,煮水煎茶。  水是山泉水。炉用红泥小火炉。将灶膛中烧剩的炽炭加入火炉,扇尽余烟灰烬,待得炉火通红。就可以煮水了。水煎好了,将水壶提离火炉,放在一边。冲瀹绿茶水温不能过高。以九十摄氏度左右水温为宜。此时恰好
期刊
5月14日,一身体闲的打扮,一脸灿烂的微笑,浑身始终散发着活力与激情的世界级明星成龙走进宣武,在宣武区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老舍茶馆、大栅栏商业街、琉璃厂、湖广会馆等地,体验丰富悠久的宣南文化,  在内联升,成龙试穿过一双传统手工布鞋后说: “我们正在拍摄一部古装戏,做工要求比较高的鞋子准备让内联升来做,”此外,他还观看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影像、欣赏了荣宝斋的木板水印,并在湖广会馆舞台上一试身手。茂
期刊
成都的茶馆历来是艺人会聚之地,城隍庙的茶馆间流落着好些有名的艺人。“忠新金钱板,说书钟小帆。道琴贾树三,川戏康二蛮。”坊间的顺口溜把几位民间艺人传唱得名声响亮。  唱金钱板的艺人叫邹忠新,上世纪40年代,他在城隍庙附近的茶馆唱得红透了天。只要有他的表演,茶馆内定是座无虚席,茶馆外拉客的车子能堵半条街。邹忠新靠着三块竹块和一张嘴皮,唱遍了老成都的茶馆。每逢他表演,茶馆的茶能多卖几百碗,所以各大茶馆竞
期刊
紫砂与文化的关系,古代和近现代都有人做过一些探讨,但远远没有成为系统之学、专门之学。研究紫砂文化不只是今人的追求,也是前人的美好愿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紫砂大师顾景舟就先后发表论文10篇,在垂暮之年编著《宜兴紫砂珍赏》一书,成为紫砂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他本想整理出一部历代名师壶谱并逐件加以评点,还想根据多年积累撰写一部中国紫砂工艺史,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无法弥补的损失。目前
期刊
早在1000多年前,日本遣唐僧侣在携回中国茶种和引进了全套中国饮茶方式(唐式茶会)的同时,也引进了中国茶具。中国茶具成了传播中华茶文化的有力工具。从珠光青瓷到唐物天目,从唐物茶入到交趾香合,古代福建生产的茶具在日本茶道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平和田坑素三彩香合的出土、交趾烧产地的最终确认。为日中茶道文化交流史,增添了至关重要的章节。我们高兴地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日本茶道文化
期刊
清代陈眉公在《小窗幽记》中有这样的文字:“春饮宜庭,夏饮宜郊”。时值春末夏初,在树阴下数散落于地的星点日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和煦的春风刚刚好,慵懒的太阳微微暖。只一日,虽说无法品出这深远的成都茶意的真谛,却也被这番别样的舒适陶醉。这一日的美景,端的是“山是眉峰横,水是眼波聚”;这一幕的闲情,忒的是风流浅,云雨深,秋波横,见天真。  相比起中国其它著名的茶与茶道文化城市,成都茶馆的条件可谓相去甚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