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科的科学性,且能够依靠广阔的网络资源,促使资源融合,大幅度增加课堂容量,为学生打造开放的学习空间。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新手段,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加强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联网 ”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尚未成熟,且缺少社会经验,往往活泼好动,需要教师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强、考验学生抽象思维与计算能力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认真耐心,建立起数学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才能游刃有余。为了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打造“互联网 ”高效课堂。
一、“互联网 ”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优势
(一)促使资源融合,增加课堂容量
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使各种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进行高速的传播。所以在“互联网 ”课堂中,教师便能够通过实时共享与互动,便捷地实现资源的融合[1]。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时,教师能够提供大量的拓展性知识,而且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课下也可以即时实现。这样一来,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和课下为学生准备充裕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到更多知识。
(二)打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习经验也不丰富,而数学这门考验逻辑思维能力的抽象性学科对学生来讲难度较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会出现过于依赖教师的情况,未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无疑与新时期背景下的教学理念相悖[2]。而在“互联网 ”课堂中,教师能够利用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在其中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提升协同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利用“互联网 ”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一节课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的思维能否快速、准确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散。如果教师忽视情境创设,学生缺乏过渡的桥梁,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较慢,课堂效率就难以提高。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情境创设,与传统的课堂情境创设方式相比较,更加便利,也更加有趣[3]。过去,教师的情境创设方式往往着重依靠语言,需要学生聚精会神地倾听,且由于其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差。但教师在“互联网 ”课堂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情境创设,比如色彩鲜艳的图片、欢快的音乐、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等[4]。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兴趣爱好,结合时事热点,精心创设情境,将情境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让课堂更加富有趣味,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的“负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北方某地冬季的天气预报片段。在数学课上看天气预报,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新奇的,所有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天气预报上。随后,教师利用大屏幕为大家展示刚刚的天气预报播报的当地气温,并引出摄氏度与华氏度的区别,讲明我国计量温度的单位一般是摄氏度。学生跟着教师学写摄氏度的符号,拓展课外知识。接着,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在温度表里出现的“特殊的数字”,有些学生便会提出图中的“减”5摄氏度。这是在小学中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错误读法。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表扬学生快速找出目标数字,并纠正其读法,引出“负数”的概念。同时,在天气预报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还能明确,数字分为三种:0、正数、负数。其中,正数是比0大的数,负数是比0小的数,0比较特殊,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在学生基本掌握负数内涵和写法之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指导学生将其中的数字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将这些数字分成本节课学过的三种类型。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以气温、天氣预报为兴趣点和切入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新奇的心情中产生浓浓的求知欲。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学习会更加高效。
三、利用“互联网 ”进行合作教学
一方面,互联网由于其传播信息的便捷性,能够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随时随地互相联系;另一方面,在小学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是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对于教师教学的要求[5]。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有片面性,但如果能够与人交换看法,共同探讨,或许能够拼凑出事物的全貌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比较单纯,更加需要加强交流。小学生在合作中进行学习,必须要开动脑筋,表达观点,与他人进行商量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水平、总结水平、表达水平等都获得了锻炼,与同伴之间能够互相启发,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6]。所以,利用“互联网 ”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教学,是着眼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例如,教师在进行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明确其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其用途,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每一个小组自选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制作成统计表格。学生对表格进行初步分析后,将其绘制成标准的条形统计图,并进行较为美观的设计,作为小组成果。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有些数据不易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便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辅助。例如,某小组的选题是该地1997~2019年的年降水量统计表,小学生不可能通过实地勘测获得数据,但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快速查找出真实详细的资料。通过亲自设计的统计表,学生能够体验到条形统计图制作的全过程、格式上的要求,并感受到统计图对于数量关系的表现形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征。同时,在合作搜索的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教材中没有介绍的更多种类的统计图,开阔视野,还能锻炼信息检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日后遇到其他的统计类问题时,能够借鉴此次经验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联网 ”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尚未成熟,且缺少社会经验,往往活泼好动,需要教师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强、考验学生抽象思维与计算能力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认真耐心,建立起数学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才能游刃有余。为了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打造“互联网 ”高效课堂。
一、“互联网 ”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优势
(一)促使资源融合,增加课堂容量
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使各种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进行高速的传播。所以在“互联网 ”课堂中,教师便能够通过实时共享与互动,便捷地实现资源的融合[1]。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时,教师能够提供大量的拓展性知识,而且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课下也可以即时实现。这样一来,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和课下为学生准备充裕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到更多知识。
(二)打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习经验也不丰富,而数学这门考验逻辑思维能力的抽象性学科对学生来讲难度较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会出现过于依赖教师的情况,未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无疑与新时期背景下的教学理念相悖[2]。而在“互联网 ”课堂中,教师能够利用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在其中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提升协同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利用“互联网 ”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一节课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的思维能否快速、准确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散。如果教师忽视情境创设,学生缺乏过渡的桥梁,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较慢,课堂效率就难以提高。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情境创设,与传统的课堂情境创设方式相比较,更加便利,也更加有趣[3]。过去,教师的情境创设方式往往着重依靠语言,需要学生聚精会神地倾听,且由于其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差。但教师在“互联网 ”课堂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情境创设,比如色彩鲜艳的图片、欢快的音乐、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等[4]。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兴趣爱好,结合时事热点,精心创设情境,将情境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让课堂更加富有趣味,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的“负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北方某地冬季的天气预报片段。在数学课上看天气预报,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新奇的,所有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天气预报上。随后,教师利用大屏幕为大家展示刚刚的天气预报播报的当地气温,并引出摄氏度与华氏度的区别,讲明我国计量温度的单位一般是摄氏度。学生跟着教师学写摄氏度的符号,拓展课外知识。接着,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在温度表里出现的“特殊的数字”,有些学生便会提出图中的“减”5摄氏度。这是在小学中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错误读法。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表扬学生快速找出目标数字,并纠正其读法,引出“负数”的概念。同时,在天气预报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还能明确,数字分为三种:0、正数、负数。其中,正数是比0大的数,负数是比0小的数,0比较特殊,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在学生基本掌握负数内涵和写法之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指导学生将其中的数字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将这些数字分成本节课学过的三种类型。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以气温、天氣预报为兴趣点和切入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新奇的心情中产生浓浓的求知欲。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学习会更加高效。
三、利用“互联网 ”进行合作教学
一方面,互联网由于其传播信息的便捷性,能够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随时随地互相联系;另一方面,在小学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是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对于教师教学的要求[5]。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有片面性,但如果能够与人交换看法,共同探讨,或许能够拼凑出事物的全貌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比较单纯,更加需要加强交流。小学生在合作中进行学习,必须要开动脑筋,表达观点,与他人进行商量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水平、总结水平、表达水平等都获得了锻炼,与同伴之间能够互相启发,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6]。所以,利用“互联网 ”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教学,是着眼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例如,教师在进行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明确其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其用途,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每一个小组自选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制作成统计表格。学生对表格进行初步分析后,将其绘制成标准的条形统计图,并进行较为美观的设计,作为小组成果。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有些数据不易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便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辅助。例如,某小组的选题是该地1997~2019年的年降水量统计表,小学生不可能通过实地勘测获得数据,但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快速查找出真实详细的资料。通过亲自设计的统计表,学生能够体验到条形统计图制作的全过程、格式上的要求,并感受到统计图对于数量关系的表现形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征。同时,在合作搜索的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教材中没有介绍的更多种类的统计图,开阔视野,还能锻炼信息检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日后遇到其他的统计类问题时,能够借鉴此次经验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