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个性培养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j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也是对学生通过教育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的过程,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涉及到教学的各个领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能发展。中小学常见的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为主要对象。”在此我们侧重于探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质量及学习结果的评价。
  
  旧美术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缺陷
  
  1.对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认识不明确。以往的评价无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及价值。暂且不说评价的依据正确与否,单以评价方式来看,以量化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即以一个分数就完成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而评价的目的就是鉴别、区分好与坏。这种学期后考核的一个分数,即没有评价的依据,又无法说明存在的问题。而美术学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更无从显现。教师对评价观念的理解偏差也导致教师自身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2.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主体缺失。以往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从没有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的习惯,往往教师要求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教师要求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对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布置意图完全不知,也不做任何思考。面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即通常的一个美术作业的分数,学生不明白80分和70分之间的差别,不知道良好和优秀的差别。评价中教师是评价的垄断者,学生只是个被动接受者,学生没有理由也没有机会参与到评价中来,对于美术作业的意义根本不关心,对于自己在学习中的真正收获更不关心。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和认识自我的机会。(如图1)
  
  (旧)教师→→→→评价内容→→→→评价结果
  (新)教师→→→→评价内容←←←←学生
            ↓
            ↓
           评价结果
           (图1)
  
  3.评价内容、形式单一;以“像不像”为一切评价准绳。以往的评价只看作业,而对作业的评价也往往就是书面上的一个成绩,没有任何比较而言的单独成绩。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及个性差异等主观因素没有任何记录和评价,这样的单一成绩没有任何说服力和信服力,从而导致的评价结果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而以往作业评定中教师的主观评价就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教师的个人水准就决定着他的评价尺度,这种评价的结果可想而知。美术本来就是一个没有是非对错的学科,而以往的评价则完全体现教师的一时喜好。但是更差强人意的还是要在众多的作品中寻找到一种平衡的尺度,那就只有靠“像不像”来决定一切了。可想而知,这个“像不像”就断送了所有孩子的艺术前程。
  根据知觉概念形成的基础的差异,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提出,绘画的儿童可分为视觉型(the visula)和触觉型(the hapitic)。研究表明视觉型的孩子在创作时追求自己视觉应验的阐释,事物的大小、色彩、透视成为其创作感受追求的主要目标,通常是采用写实的手段来创作;而触觉型的孩子不关心视网膜上体现的东西,他们注意自己的感受,注意如何更充分、更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主题,因此创作手法通常是非写实的。统计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是介于两种极端之间,只有少数人对视觉和触觉的倾向是相等的,有75%的人对其中的一种倾向明显。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视觉型孩子的培养,而触觉型孩子的不拘小节,无视空间的肆意表现却被忽视甚至被认为“不正确”,因此这些善于表现情感的孩子被遏制了艺术表现的自由。不论是我们的无知也好无视也好,我们在评价的观念上一定要反省。写实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段,但并非绝对,试想我们身边未尝不会有小蒙特里安,未尝不会有小米罗。纵观艺术史,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立体派,再到达达主义、极简主义、观念艺术、新媒体艺术。艺术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由此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只用一种眼光来评价学生。更没有理由用一种表现方式来约束学生。
  
  新美术课程标准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与实施也对评价做出了新的改革和建议,新增加和强调了“多主体评价”“表现性评价”“质性评价”“成长记录评定”等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新课程标准着重提倡质性评价,从评价的性质上分类,它是与量化课程评价相对应的,“所谓质性课程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质性评价范式,也被称为自然主义评价(naturalistic evaluation)范式,它在认识上反对科学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反对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字,认为这种做法提供的只能是歪曲的教育信息,切有可能丢失重要信息。它主张评价应该全面反映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育和课程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新标准中提到的“表现性评定”“成长记录评定(档案袋评定)”都具有质性评定的性质。(如图2)
  对于新评价方式的运用而言,评价的结果不是最终追求的目的,我们要从评价中体会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的整个过程。以此作为继续调整教学观念和促进学生继续发展的依据。作为教师应以宽容之心,仁爱之心面对每个学生,尊重其作为独立人格的存在,并时刻呵护学生的内心情感显现,拓宽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丰富学生对艺术的体验。美术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评价的过程来引导学生逐步确立自信心,启发学生真实表露自己,并通过反思逐渐确立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教师也在此过程中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艺术的角度完善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美术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旧)教师→→→→美术作业→→→→评价结果
  
           美术作业
  (新)教师→→→→课堂综合表现←←←←学生
           学生成长经历
             ↓
             ↓
            评价结果
            (图2)
  
  美术学科重在培养人的个性,学习结果最终呈现的是具有个人创作意味的不同面貌,因此不可能有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对于美术教学的评价来讲质性评定是比较合适的方式,但我们不是绝对否定量化评价的作用和意义,我们提倡的是以质性评价为主导,结合量化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教学评价也是完整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评价重在改变以往以鉴定、甄别、选拔和评价的倾向,而旨在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提高,促进美术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
其他文献
早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一种新的课程类型——活动课程首次被列入课程计划,并明确规定“本课程计划设置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这一重要举措对于我国改革传统课程体系、推动课程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将原来那些属于课外的活动(这些活动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变成正规课程的一部分,表明我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阅读对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性。名著是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化,名著阅读作为阅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一般阅读所无法替代的。中学时代是阅读名著的黄金时期,阅读经典,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孩子们的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底蕴。  《语文新课标
2007年9月13日至14日,衢州市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在江山市江山中学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并亲眼目睹了来自全市各校的ll位选手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此次评比一改以往“提前一个月通知限选课题,由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集体备课、通过‘试教——修改一再试教—再修改’,最后由选手上台表演”的做法,而是提前一天通知选手,选定同一教学内容(同课),然后各自备课,抽签“借班
现状纵观:晨会都在做什么?    晨会课是学校每天早上的必修课,它是一节特殊的课,时间较短,也无指定教材。这短短的十几分钟究竟应该怎么上?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晨会课上班主任们都在做些什么呢?据笔者观察了解,基本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老师唱“独角戏”,说教明理;二是传达通知,布置活动;三是争分夺秒,讲解习题;四是训斥学生,全班陪听;五是撒手不管,自由活动。  曾几何时,我也跟不少班主任一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各种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是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写下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校教育的最终日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语文课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指要给学生创设学习的环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拓展到生活,形成经验,真正掌握“捕鱼”方法,甚至开拓创新出更好的方法,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的
感谢上苍,把我们安排在这阳光地带,生活在这温暖的社会中,体验着亲情的深度,领略着友情的广度。活着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人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把握好人生中最美的、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就成了我们要学习的重要课程。   我们都是生命的使者,也是生命的过客。生命是一个流程,生命是岁月的一段华章。生命在给予我们幸福时刻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悲哀的时刻。生命如此短促,生命又如此
编者按: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甚至是苛刻的。殊不知,教师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以及自己的过高要求……面对各种压力,是否有让你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呢?看看本期的作者们是怎么宣泄困惑与烦恼,怎样有效地给自己解压,进而从容地面对压力,获得心灵放松的。广大教师们,如果你们能从中受益,那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正视完美 追求适度  文/马永山 邓文圣 
苏教版小学数学修订版教材删除了实验版教材中表内乘法单元里乘法竖式与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将除法竖式教学置于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单元进行教学,而乘法竖式教学后移到三年级“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有教师提出二年级上册不该删除乘法竖式教学,觉得乘法竖式滞后于除法竖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除法竖式书写格式,将学生对除法竖式掌握的难度归咎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竖式教学内容被删除,笔者对此意见不敢苟同,借此
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于用词的精当和熨帖,其中动词的运用更是“炼字”的主要对象,用好了动词,情感、形象和韵味尽出。汉语言丰富多彩,表示动作的词语也是灿若繁星,而且同义、近义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作者在运用动词之时,为什么选择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这些动词之间细微的差别正是作者的匠心之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换词赏析,不失为品呷语言的有效途径,这在不少名师课堂上都有所体现,王崧舟老师教学《荷花》一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