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道”和“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g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无非就是三大任务——识字、阅读、表达。
  世间万物都由道和术两个部分组成。语文教育的道,应该是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让学生建立起起码的开放思维体系,掌握较为熟练的阅读和文字表达(写作)能力。术呢?当然是开导学生如何去独立开放思考问题,如何进行阅读,如何行文写作。所有的术必须围绕道来展开,才能达到教学最终目的。说到底,语文也就是一门工具课而已,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那么多的神圣。也许,这就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吧。
  60多年来,除了识字课,语文教法基本沿袭了一种教学模式,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赏析,二是语法灌输。阅读赏析,教师教的是什么呢?就是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而且都是一个八股式的格式:“本文通过对什么的描写或论述,歌颂或鞭挞了什么,揭示了什么道理,教育我们要怎样做”,把一门工具课硬生生地变成了政治说教课……语法课,无非也是关联词的运用,词组和词性,句式结构,语法逻辑主谓宾……于是,关于语文课的笑话版本也越来越多了,前副总理李岚清先生提供的版本就很经典——一道语文题是这样出的: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学生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有学生说雪化了变成了小草或鲜花。可惜这些很具想象和创意的答案通通是错误的,“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标准答案”把语文变成了物理,把本来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变成了禁锢学生思想的铁镣铐。
  在完成了识字基本功之后,语文课和根本任务就只有阅读、写作和开启学生思维几大任务了。至于主谓宾、定状补、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都是没有什么大用的花架子。写作就是这么简单,语法句式都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一个人学会了讲话表达,其实就学会了语法句式,谁若语法句式混乱,是无法跟人沟通的。只要具备了口头表达能力,谁都能写作的,至于有人成为作家,有人写不出锦绣文章,那是由各自的禀赋、修养、历练和经验决定的,跟语文课上学习的句式语法主谓宾没有什么关系。古人都没学过语法的,可是,他们的写作能力并不比今人差。把简单的问题弄复杂,把明白人搞糊涂,弄得人不懂表达,似乎成了当下语文课的使命和天职。
  (《羊城晚报》2010年10月10日凡夫唐文)
其他文献
偶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很勤陕的人,院子里常常收拾得千千净净,寸草不生。不久他要外出,就托他的朋友照顾他的庭院。而朋友是个懒散的人,对于庭院里那些破土而出的杂革从不去拔
目的观察脉心康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随机分为脉心康组与洛伐他汀组各15例.另外1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作为空白组对照.观察用药6个
近日聆听了一场小学语文教学讲课比赛,从中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归类、情感打包、思想定性。比如写景的归结到喜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这一思想层面,写人的全部落到
农达广谱高效茎叶处理除草剂许金昭(福建省德化县植保植检站362500)美国孟山都公司研究开发的41%农达水剂是一种杂草芽后茎叶处理的灭生性除草剂,喷施后药剂被茎叶吸收后传导至地下根部。
广义的“美文”,顾名思义就是精美的文章。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上溯春秋时代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下至五四以来的诗歌、白话文,其中精美之作宛如百川汇海,浩浩荡荡。20世纪20年代初,周作人从西方又引入“美文”新概念,给新文学区别于杂文的“美文”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美文”成为一种文化工具,为社会文明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作为文学的根系,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添枝加叶,使之茁壮成长。   “语文”即语言
主要业绩和贡献李云同志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奋斗目标。刻苦钻研,乐于奉献,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并致力于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丘北辣椒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
在缺乏坝体温度监测资料条件下,如何建立位移确定性模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运行期混凝土拱坝变形特点,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在以气温和水温确定大坝
上大学时,我们曾去一位老教授家做客,其间,老教授提出要给大家做个测试,我们顿时都来了兴致。  老教授问:“如果你上山去砍树,正好前面有两棵树,一粗一细,你会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笑了笑,说:“粗的那棵不过是一棵杨树,而细的那棵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我们转念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  老教授继续问:“那如果红松七歪八扭,而杨树却是笔直的,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主要涉及药物和介入两个方面。及时有效的介入治疗能迅速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拯救濒危心肌,降低AMI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介入治疗、特别是急诊情况下
桑园虫害是蚕桑业的一种重要自然灾害,是高产优质桑叶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云南省危害比较严重的主要有红蜘蛛、桑粉虱、侧多食跗线螨、桑天牛、桑象虫、桑蓟马等。由于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