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地区中职生的挫折教育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aemon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挫折教育是针对当前贫困地区中职生适应能力差、耐挫折能力低的现象而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让他们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练,提高处理挫折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铸就过硬素质的一种方式。贫困地区中职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不高,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不及时进行挫折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中职生很难在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生存。本文通过分析贫困地区中职生受挫的表现及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挫折教育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挫折情境择业观念
  
  一、贫困地区中职生受挫的表现及原因
  
  中职生自进入职校以来,学科知识难度加深,知识容量扩大,教师的教学风格、学校的管理方式等与初中阶段截然不同,面对较多的自由空间,感觉非常不适应,整天无所事事,很难适应职校的新环境,再加上他们心理不够成熟,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又易于把挫折之因归咎他人、他物、他事,以此为自己开脱,回避现实。
  1、家长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地区中职生的父母为了孩子不再重复自己过去的艰难生活,为了让孩子过得幸福一些,他们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中职生,由于受到长辈的过分关爱、过分保护,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校的集体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退缩,没有勇气克服困难。由于缺乏生活的磨练,社会生活经验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他们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职生不是缺乏自信,就是形成社会适应性障碍,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溺爱只会害了孩子,使孩子沉沦而无法自拔。
  2、不良性格的形成与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中职生虽然已摆脱了初中阶段的升学压力,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弱和当前社会对中职生的歧视与偏见,使中职生在个性塑造过程中出现狭隘、妒忌、暴躁、敌对、孤僻、抑郁、怯孺、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有的中职生由于长期被家长、同学或老师等指责、不满和歧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意暴露自己中职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性交往。由于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热衷于网络交友,沉溺于网络交往而忽视现实交往中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有的中职生自我意识过强,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若遇同学、老师的轻视、排斥、嘲讽,便感到极端委屈和羞辱,就会通过恶作剧、故意捣乱等逆反行为来突出自我;有的中职生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却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由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锻炼,与别人不能很好地交流、沟通,导致遭遇挫折时孤立无援、无所适从。
  3、重智力训练轻个性培养与心理承受力差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家长过度地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往往不太重视,过分地重视学生的智力训练,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导致中职生身心素质较低且很不平衡,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相对较差。中职生表现的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由父母包办一切、教师“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4、过高期望与就业竞争受挫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大量增加,冲击就业市场,增加了就业难度,同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高标准,使中职生的就业更加困难,而中职生渴望在大城市、大企业就业,对边远地区、小型企业却不屑一顾,同时,对自己现有的水平和能力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求胜心切,对困难估计过低,致使遇到困难、失败时,茫然失措,心灰意冷。
  
  二、对贫困地区中职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几点建议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意外的挫折或困难,并且往往要求妥善应对和恰当处理,甚至要求能事前预见并有所心理准备。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实施挫折教育,是针对当前贫困地区中职生适应能力差、耐挫折能力低的现象而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从而培养其耐挫折能力。
  1、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一些学者指出: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讲,第一重要的是完善人格,第二重要的是开发智力,第三位才是传授知识。因为良好人格是现代社会人必备的素质,它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职生除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意志力、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快、竞争激烈的应变、竞争能力等。因此,要加强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坚忍不拔的意志、开朗坦诚的性格,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调整情绪、如何承受挫折的能力等,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排除困难的勇气与毅力。把“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生存”作为我们的育人目标。
  2、结合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一个生理心理变化迅速的时期,是人生情感体验非常丰富又易于变化的“危险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思维具创造性、批评性,但同时又具片面性、表面性,人格发展往往不平衡,有极端性、偏执性、自主性,还自以为是。同时,由于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同一挫折对不同的中职生产生的心理反应不同。因此,对中职生进行挫折教育时,要结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对于自尊心强、好面子的中职生,遇到挫折时,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要多加鼓励;对于较自卑的中职生,不要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善于发现其长处,增强其自信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对于能力较强的中职生,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要重在启发,指导他们找出受挫的原因,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对于能力较弱的中职生,应该帮助他们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多提供一些机会,激励他们发挥才能,让他们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谈话方式等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职生认清自己的问题,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对待别人、对待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
  3、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中职生的关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不论自身遇到什么困难、挫折,教师都要以身作则,勇于面对,用信心和勇气、自信和乐观感染他们,这对中职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可推荐一些优秀小说、人物传记让中职生阅读,或通过典型事例、英雄人物的现身说法,使中职生懂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平静、安逸、舒适的生活,往往使人安于现状,耽于享受;而挫折和磨难,却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变得坚强起来。
  4、创设挫折情境,培养各种适应能力
  挫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培养中职生耐挫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为中职生创设一些吃苦的情境,让他们学会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让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克服依赖性,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较强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等。如:组织军训、拉练、登山、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也可组织中职生去企业实习,通过产教结合,加强生产实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环节,培养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增强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还可举办模拟供需双方洽谈会和招聘会,通过模拟招聘,耳濡目染,增强学生自信心,锻炼随机应变的能力,使学生在参加面试时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还应让中职生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等,以增强心理耐受力。
  5、改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中职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过高地估计自己,往往只是根据兴趣、爱好、待遇等来选择职业,并带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导致面试的成功率较低。因此,中职生在就业时,应从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出发,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所在,先就业后择业,从基层做起,充分发挥中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用技术的特点,踏踏实实地干,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职生只要转变求职观念,正确衡量自身实力,扬长避短,挖掘潜能,创造优势,同样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生存发展。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
  6、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协调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塑造孩子个性、意志和品质等非智力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培养子女吃苦耐劳、勤奋上进和自强自立的品质以及竞争意识,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惰性心理。可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和通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取得家长的共识。同时,还可向家长传授挫折教育的知识及方法,并对家长提出具体要求,使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挫折教育,避免出现家庭教育抵消学校教育作用的现象。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按照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要求,通过挫折教育,大力提高中职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就能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造就和输送一批批素质高、能力强、身心健康、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2、詹春容:《实施挫折教育,铸就过硬素质》
  (作者单位:427100湖南省桑植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校本课程的开发、创新与利用,有利于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利于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有利于学生身心和个性更加健康地发展。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办学理念、课程观念、师资水平、学校资源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否则,容易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目标。要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创新与利用,就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校本课程内涵的正确理解    校
期刊
人们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我一直害怕提到这句话,因为那“光辉”深深的刺痛着我的双眼,那“光辉”照得我无比惭愧。所以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寻找着什么。我曾徘徊过,迷茫过,经过我一次次的总结经验,学会了解决的办法,学会了战胜自我。    一、宽容胜于斥责    案例1:我们班有个孩子叫陈晨,脑子很机灵,但常因懒惰而忘了做作业,或是投机取巧不写完,要不就是字迹潦草得几乎看不清
期刊
如果遇到一个学生人心涣散,纪律混乱,班风、学风极差的班级,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扭转这样的局面,如何提高整体班级的成绩,笔者略谈以下六点措施:     一、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近年来,在社会上流行的新的“读书无用论”很盛行,有部分家长的想法是我的孩子成绩不好,叫老师不要为难自己的孩子,直接跟老师说是来混个毕业证的。今年我们针对这种情况有效的开展了“家长学校”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向家长阐述
期刊
一、民族贫困地区党校图书馆的现状分析    1、民族贫困地区党校图书馆与发达地区党校图书馆差距越来越大  与省级党校和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党校相比较,由于经济实力不同、投入的多少不同、领导重视的程度不同,使原本发展不平衡的党校图书馆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了:省级党校和发达地区党校经济基础坚实、物质条件丰厚、信息资源比较丰富、馆舍设备比较齐全、服务手段和管理方式都比较现代化、投入多、发展快,而民族贫困地区党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教育观念。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探索:    一、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
期刊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从多年的实践中,我懂得了应该给后进生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欣赏,多一份期待,更多一个鼓励的眼神。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一、微笑批评,以诚动人    微笑是爱的物化,是真诚的结晶,微笑批评是以真诚为核心,以宽容为表现形式,它能使优生更优,使后进生转化、进取。后进生处处认为别人在歧视
期刊
Ⅰ.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four skills of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with the base of necessary phonetics,large vocabulary
期刊
一、课堂板书的新理念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好的板书设计直观地显现文章的脉络,精当地突出教学重点、课文特点,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的提高。板书设计是教师对教材理解程度的深浅及其自身素质优劣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教师对教材分析和理解之后,从学生的认识水平考虑,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教材要点和主要内容的
期刊
我乡有2000余名学生,11个教学点,120余名教师(平均年龄达到50余岁)。因为教学点分散、教师年龄偏大,给集体备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怎样来破解农村小学以乡为单位集体备课的难题,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乡作了大胆的探讨。    一、精心组织    实施校本集体备课,是常见的教研手段,以乡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国内外都没有人搞过,所以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和参考。我们首先召集行政人员、教研组长、
期刊
语文老师在讲授古诗文知识时,常常碰到所谓的“互文”修辞手法,因在现代文中很少触及,所以,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也显得有点费劲,学生听起来也感觉是一团雾水。那么,什么叫互文呢?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对互文手法进行了一些总结。  互文,也叫互辞或互文见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为:“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指的是古代作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