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时,请让门开着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丈夫杰里患腦瘤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从此变得脾气暴躁,总觉得生活太不公平。在我寡居的第三个年头,我厌倦了孤独,同时,我的脸也已变得毫无表情。
  一天早上,我开车经过镇上一条繁忙的马路,注意到有一位年长的木匠正在路边的一所我非常喜爱的房子周围扎篱笆。那所房子已经超过百年的历史,有着宽大的前廊,白色的墙面已经褪色,一直静静地看着车来人往。可现在,政府加宽了马路,竖了交通灯,小镇开始变得有点城市的模样了,那所房子却几乎被挤得没了前院。
  然而泥土地面的院子总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一簇簇的鲜花在争相开放。
  从那时起,我才开始注意到有位系着围裙的小个子女士总是忙个不停:翻地、浇水、侍弄花草,捡拾从马路上飞进院子里的垃圾。
  每次,我驾车经过那所房子,总要留心看看那迅速围拢起来的尖桩篱笆。那位年长的木匠还搭了一个高架玫瑰花棚和一个露台。他把整个篱笆漆得雪白,这样就与房子相配了。
  一天,我把车子停在路旁,久久地凝视着那白色的尖桩篱笆。那位木匠干了一件多么出色的活儿!我看得眼睛有些湿润了。我久久不愿离去。最后,我干脆熄了火,下车去抚摸那些还散发着新鲜油漆味的篱笆。这时,那个扎着围裙的女士从房里面走了出来。
  “嗨!”我挥手向她打招呼。
  “嗨,您好,女士。”她友好地回应,在围裙上擦了擦手。
  “我——我来看看——您的篱笆。真是太漂亮了。”
  她微笑着说:“进来吧,到前廊坐坐,我跟您聊聊这篱笆的故事。”
  我踏上后面的台阶,她给我拉开了纱门。纱门“嘎吱”响了一声。这声音就像我遥远童年里开纱门的声音。厨房里摆满了晚餐后的剩菜,看得出这些全是用自家菜园里新鲜的菜做出来的。我们走过陈旧的旧地毡,迈过木地板,来到前廊。
  “您坐摇椅吧。”她微笑着说。
  我顿时非常高兴。因为围绕着我的就是那些漂亮的白色尖桩篱笆。然后,我饮着冰茶,听妇人讲起了尖桩篱笆的故事。
  “扎这篱笆并非完全为了我自己。”妇人微笑着说,“我一个人生活。但是,来来往往经过这里的人很多。我想他们看到真正美丽的东西会很开心。而事情真的是这样。人们见到了我的篱笆,冲我招手。还有些人,像您一样,甚至停下车,走进我的前廊来跟我聊一聊。”
  “可您不介意道路加宽后,变化太大了吗?”
  “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人的品质。当你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了,你有两种选择:要么痛苦、逃避,要么达观、接受。”
  当我离开的时候,她大声说:“欢迎随时再来!离开时,请让门开着,这样看起来更友好。”
  我小心翼翼地让门虚掩着。驾车离开时,我的内心波涛汹涌。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种感受,但是我听到了封闭我内心的那道坚硬的砖墙轰然坍塌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正在拔地而起的整洁的白色小篱笆。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打算让这道篱笆之门敞开着。
   (归雁生摘自《家庭主妇报》)
其他文献
为了给我母亲一个惊喜,我从伦敦的牛津大学一出来,就踏上了高铁的归家之路。我要在爱丁堡度过这个星期日与万圣节。我刚到家,母亲却不在家,我决定先去看一下我家祖传用来避暑的小别墅。  我喜欢这幢摇摇欲坠的房子,在我的童年时期,我母亲、我和我的小妹妹芭芭拉,曾经在这儿度过田园诗般的时光。记得花园里有一口古井,三年前的夏天,这口井突然干涸了,我感到奇怪,我决定去看看。  “如果我把它清理一下,”我想,“也许
期刊
桑德·韦德从小就是一位喜欢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美的孩子,也正因如此,长大以后,桑德成了美国匹兹堡市的一位知名摄影师。  1986年,一家出版社邀请桑德为他们的一本自然科学类图书拍配文照片,桑德就来到朋友所在的自然博物馆寻找新奇的摄影素材。在昆虫标本区,他看见了一只标本蝴蝶的翅膀上,竟然有一个形象而美丽的字母“F”!桑德的朋友告诉他说,其实这是蝴蝶在自然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斑纹,它既可以用来吸
期刊
我在来内蒙以前,对茶的认知,都是飘逸的,舒展的,眉清目秀,邻家小女儿一样,在白如雪的瓷杯里,现出婀娜的身姿,你要嘘嘘地吹着那四处飘游的绿叶,方能饮下一口芬芳清香的茶。那时人在山东泰山脚下的我,每天提着暖瓶和茶叶,给农田里劳作的父母,在地头沏好一杯茶的时候,尚不知道,还有一种茶,像砖头一样,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货架上,等着大碗喝酒的牧民们,买回家去,在铁锅里煮沸了,而后加入盐和牛奶,再像农民们在打麦场
期刊
微博帮助流浪汉莫拉莱斯找到失散11年的女儿,它让我们看到了微博的力量和强大。    现年58岁的莫拉莱斯是美国一名无家可归者,他曾是美国一家工厂的保安。  前些年,因一次意外事故,他的背部受了伤。伤好以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不能再当保安了。就这样,他失去了工作,丢了饭碗。时间长了,仅有的那一点积蓄也很快吃光了。他再也付不起房租了,只好背起一个简单的行囊,住进了纽约曼哈顿一家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里。
期刊
巴克斯特是只灰色的大花猫,从小就跟一只小狗一起生活,现在又跟我家的三只狗混在一起,它多少已经认定自己也属狗族了,因此还得了个“狗儿猫”的绰号。它跟我们一起散步,玩取物游戏,甚至在大热天学着狗儿们吐舌头。和以往我养过的猫不同,巴克斯特是只热爱社交的猫。他对遇见的任何东西都很友好,它不怕狗,也不怕别的猫,甚至对人也没有戒心。 我接到过一些电话,被告知“你的猫正在我家呢”。巴克斯特总是在我们街区里晃来晃
期刊
相信去过德国旅行的朋友都知道,马铃薯是德国人的“国食”。  当地市面上有30多种常见的马铃薯,德国人会按每种薯仔的特质,烹调出各式各样的菜式,例如口感绵软温热的奶油薯蓉、圆圆的薯仔球、香口的煎薯片、清鲜的薯仔沙律以及煎薯仔饼,等等。  其实德国人对马铃薯的钟爱,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这和人们与饥饿和贫困抗争的历史,可说是息息相关。  三百年前,马铃薯的种植在欧洲开始普及,那是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大力推动
期刊
据传,乾隆年间王尔烈到江南组织科考, 用才学征服了当地的学子,学子问王大人学识如此渊博,出自哪位名师。王尔烈笑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在王尔烈的话中,实则就是运用了铺叠手法,层层烘托比较,最后传递我就是排名天下第一的豪情。如果不是运用层层铺叠的方式,而是平直叙述开来,那读来就平淡无味了。  好的文章总是层层递进,层层渲染铺叠,如剥竹笋般层层展开,最后
期刊
有一次,曾任美国劳工部部长的赵小兰准备接受电视台的采访,一向守时的她提前赶到了电视台。可就在采访前的十几分钟,突然出了一个小插曲。  在一般情况下,这时候被采访的嘉宾会和主持人提前接触一下,双方进行简单的交流。可就在赵小兰和主持人要见面时,她忽然停在屋子外面,请助手告诉主持人稍等一下。  赵小兰的举动让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有些摸不着头脑。过了一会儿,赵小兰带着和煦温暖的笑容走了进来,非常优雅得体地和工
期刊
当女儿正准备处死一只毛毛虫,并为求得安心向我做最后的求证“毛毛虫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时,我通常提醒自己,暂时脱开农业或人为本位的观点告诉她,虽然毛毛虫会把健康美丽的叶子吃得破烂,可是那是它唯一的食物,等它将来变成蝴蝶就会传花粉报答植物。乃至猛兽如虎豹猎食小动物当然也不比草食动物来的“可恶”,事实上,那与可爱的小鹿吃草在本质上是同样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的捕食行为罢了。  长期如此解说下来的后果是她变得
期刊
黄昏时刻,有一个人在森林中迷了路。天色渐渐地暗了,眼看夜幕即将笼罩,黑暗的恐惧和危险,一步步移近。这个人心里明白:只要一步走错,就有掉入深坑或陷入泥沼的可能。潜伏在树丛后面饥饿的野兽,正虎视眈眈注视着他的动静。一场狂风暴雨式的灾难正威胁着他,侵袭着他。万籁俱寂,对他来说是一片死前的寂静和孤单。   这时,凄黯的夜空中,几颗微弱的星光,一闪一闪,似乎带来了一線光明,却又不时地消失在黑暗里,留给人迷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