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知美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m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鉴赏课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美术鉴赏贯穿着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本文以苏州园区一中的沈兰老师的《永恒之美》作为教学案例来分析高中美术鉴赏课,意在说明她是怎样较全面地完成美术欣赏教学的任务,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美”。
  关键词: 《永恒之美》 教学案例 美术鉴赏课 美术作品
  
  美术鉴赏教学是一种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获得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的活动。美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难以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为此,很多美术老师在课堂上欣赏如雕塑、油画等作品时,不知如何入手才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作品的美,为何而美。我根据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所著《美术教案设计》中提出欣赏课的四个过程,即“感知作品—理解主题—发掘意蕴—表达感受”[1]为基本模式,以苏州沈兰老师的《永恒之美——古希腊雕塑》作为教学案例来分析优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过程。沈老师从感知入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了解古希腊雕塑之美,分析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组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其中具有的和谐的理想美,理解古希腊所建立的理想美的原则及其影响,经过分析,从而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永恒之美”,把握美的深层涵义。
  一、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
  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在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而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是让学生感知美的重要前提。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不能读懂艺术作品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思维机器不能成功地发现那些能都描写或表达这些特征。需要对视觉的效能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指导人们的视觉,并使它的技能得到恢复。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的艺术形式,沈老师在PPT上仅仅呈现两根非常简单的线条:●●●。沈老师就利用这两根简单的线条来阐述和对比古埃及和古希腊雕像的动态,如古埃及雕塑的基本形象是双手双腿紧束在一起,头直立不动,就像1字形,表现了神的庄严。而古希腊的雕塑在熟练的雕塑家手下,展现了其优美的S型动态,从而使得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比古埃及雕塑要更活泼、更生动、更具美感。就像18世纪英国画家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指出波状线比任何线都更能够创造美,在最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并认为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魅力。[2]接着沈老师让学生搬出维纳斯的石膏像,放在讲台前,让学生结合维纳斯的神情和姿态,鼓励学生谈出对作品本身的感受,感受维纳斯的石膏像虽为残缺之像,但在艺术家手下,其身体的各部位处于运动之中,体悟其和谐之美。能让学生理解这种动态形式美,是欣赏作品的一大关键。
  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沈老师结合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仔细解剖古希腊的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她注重先和学生讨论古希腊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深入理解古希腊雕塑的美的原由作铺垫。在导入环节中,她从地理、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古希腊,先让学生了解古希腊文明是欧洲古典文明的起源,然后将学生一步步带入到课堂主题:古希腊精美绝伦的神庙建筑和非凡的雕塑作品的艺术美。如:沈老师问学生这些古希腊雕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从学生的答案中得出三个方面;神话故事,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原因。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雕塑《维纳斯》的主题是来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米隆的《掷铁饼者》是古希腊崇尚体育运动的社会风俗习惯、战争频繁等政治原因,还进一步知道了为何《掷铁饼者》着意强调强壮的体魄,而且是裸身运动。沈老师让学生了解这些雕塑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仅调动了学生想要深一层去理解作品的愿望,还使他们有了对雕塑背后崇高精神的敬意,为学生进一步感知美作了铺垫。
  三、发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教师在讲解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作品的外在形式,揭示其一特定的主题以外,往往还要挖掘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秘的意蕴,这样学生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进而达到学生的个人经验与艺术家所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沈老师在赏析雕塑《维纳斯》时,根据维纳斯全身的比例,上身的比例,以及宽度的比例,揭示了美学规律黄金分割点和黄金分割比,让学生从理性的分析中对作品中的对称、节奏、和谐,进行一个再认识。沈老师在分析雕塑《拉奥孔》时,让学生探究:为什么拉奥孔被蟒蛇撕裂肉体时是恐惧的、挣扎的,而艺术家却对他的造型还是非常克制的?在对学生的讲解和讨论从中得出答案:艺术家最终是为了追求美的感觉,这就是古希腊雕塑所追求的完美的理想与和谐美。沈老师在这堂课中对古希腊雕塑进行了细致的欣赏,她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更是深化到古希腊艺术背后所体现的崇尚理想、和谐美的原则。这样深层次的挖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都深刻地理解了古希腊雕塑的美的原则。
  四、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美
  美术教育从某种方面来讲是一种感受教育,现代美术教学都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获得审美情感的体验,怡情养性。沈老师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充分地让学生体验,表达他们自己对美的感受,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正如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力加老师在《让学生自主地表达》一文中就提出这样的思考:“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在个人的感悟中体验和理解学科概念及表现技能,可以认识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3]可谓不谋而合。
  沈老师还善于把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实际教学中去,她在分析米隆的《掷铁饼者》时,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铁饼,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摹仿掷铁饼者的动作,让学生切身地体验雕塑的动态美,场下的学生也被气氛所感染,叫好声一片。在生活中学生们都有过掷铁饼的体验,沈老师把体育运动的健美与美术的理想美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雕塑的动态美。沈老师在课堂上还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让学生亲历鉴赏的过程,感悟古希腊雕塑。她在讲解《维纳斯》的时候,还搬来了真实的维纳斯石膏像,这让学生有了视觉上360度立体的观感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无比兴奋,他们能从视觉和触觉上更真切地感受到维纳斯那种婀娜的体态和动人的曲线。沈老师还让学生到石膏像旁边,在维纳斯的身上寻找黄金分割比的点,让他们先表达自己对比例美的感受,并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学习了黄金比例的知识。这样一个真实体验的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情绪,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获得了愉快与成功的体验。
  五、结语
  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之美?人类对美的认识是怎样开始的?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这课的重点、难点,其最难之处在于美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抽象性。沈兰老师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层层深入体验美的基本原则,她认为本课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一种感知上的要求,她希望能让学生真的认认真真、真诚地去感受艺术的“美”,并发现自身的潜在艺术审美心理,达成感官的、心理的情感满足。沈兰老师的这堂课欣赏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如何根据以上四个主要欣赏方法,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全面探讨,让学生充分感知美。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懂得教学方法的同时,为了深化美术鉴赏课教学,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懂得艺术形式、艺术含义、艺术功能、艺术教育的目的等问题,从而把握住美术鉴赏的实质,设计更精妙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知美。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案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23.
  [2][英]威廉·荷加斯著.杨成寅译.美的分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
  [3]李力加.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技能表现问题的现象学案例研究.中国美术教育,2008,(4):25.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创作高度类型化、商业化的好莱坞电影导演中,诺兰算是风格别具的一位,这来源于他对电影叙事的精妙处理。交织错位的情节脉络、复杂多变的人物角色以及迂回曲折的悬念设计等等,他的电影如万花筒一般包容多了重叙事元素,不断冲击着观众的传统审美。当然,纷繁却不复杂,“碎片化”的处理凝聚在一个宏大、完整而复杂的叙事时空里,这也促使观众不断地去咀嚼剧情、感悟角色、理解故事。  关键词: 诺兰电影 “碎片化
摘 要: 谭恩美用《沉默之鱼》中的丛林双重隐喻,以生机盎然的绿色丛林喻指重新获得爱的信心、萌生追求自己真爱的勇气的力量之源,以神秘莫测的恐怖丛林譬喻两性关系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成功走出丛林意味着理清自己的真实情感,解除名义上的爱情婚姻的桎梏,获得解脱与超越。谭恩美巧妙地借用走入与走出丛林表征了两性关系情感从对立到和谐的情感升华历程。现代物质男女在丛林里重获爱的能力,最终携手真爱,走出丛林,步向
摘 要: 本文从不同维度,以南京话为例,考察了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现状,主要探讨了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特点、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产生动因、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传播等问题。利用内省和演绎的方法,论证电视方言新闻节目的播出意义及发展价值,以期其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关键词: 电视 方言 新闻 语言学 南京话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方言新闻节目这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迅速地发展,打破了传统普通话播音的新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关注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在做好充分预设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开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机智,把握教育机智,巧用课堂有效信息和各种资源,因势利导、巧妙点拨,启迪思维,促进生成,并不断实践、反思,以构建有生命的动态课堂。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动态生成 精心预设 民主和谐 机智灵活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关注课堂动态生
摘 要: 高校形势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坚持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切实增强该课的教学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师资力量、学生规模、教学资源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与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地方本科院校在对形势政策课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必须大胆改革,勇于
摘 要: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完美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人格是德、才、识、能等各方面的综合。要增强人格魅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做到有爱心、有热情、有责任感;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教学方法灵活,言行得当;专业知识扎实,师范素质过硬。  关键词: 教师 人格魅力 人格    一、引言  人一生的成长要受到三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每一种教育
摘 要: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建立了中华民国,践行了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迈向现代,实现了政治形式合法化、政治结构理性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变革,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完善。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宪政 政治现代化   百年前
摘 要: 梅尧臣的悼亡诗纯从胸臆间泻出,语语感人,句句情深,哀婉缠绵。他多作纪梦诗,借梦境传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他往往将往日的家庭温馨和现实的形单影只构成鲜明的对比,往日夫妻之情愈深,今日之悲就愈深。  关键词: 梅尧臣 悼亡诗 抒情特色    悼亡诗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前者写一男子睹物思人,悼念故妻;后者写一女子抚今追昔,悼念亡夫兼自伤。自从西晋潘岳以
摘 要: 随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学者对她的关注也日益密切。本文拟对阿特伍德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作出大致的梳理,同时也分析当代文化因素对阿特伍德译介的重大影响,以期更好地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介 特点 原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 )是近年来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加拿大作家,笔耕不辍,频频获奖
摘 要: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写作教学研究论述颇多,但初中写作教学依然处于低效甚至无为的状态,作者通过提出初中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具体构想,优化、整合教材资源,以期达到更好的写作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写作教材 二次开发 具体构想举例  对初中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首先是建立在对洪宗礼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全套六册分析的基础上,因为“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态,学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