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想说爱你不容易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信息网络时代以来,我们的教育正受到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习内容变得栩栩如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许多音乐教师为此沉迷于制作多媒体课件,从PPT到FLASH,技术娴熟,并乐此不疲。有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老师成了操作员,学生成了观众,多媒体的使用出现了误区。
  
  一、循规蹈矩,缺少灵活
  
  每次公开课前,老师都会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相关的信息,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一次次地练习操作。但电脑的程序毕竟是呆板的,缺乏灵活性。如:在上《钻山洞》一课时,课件设计中有一首儿歌出现,老师的设想是念完一遍学生就可以完全掌握的,但是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没想到一遍后,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想再看一遍儿歌,可是课件上的下一步并没有儿歌这个环节,老师一慌,点错了,出现了下一个环节的图片,虽然老师很及时地调整,可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分散,课堂气氛也打破了,学生的心思不在儿歌上了,而是着眼于刚才出现的图片了,结果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注重效率,缺少沟通
  
  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也需要板书和小练习,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书写板书的时间,节约时间,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但有的教师为了尽量把课件制作详细、全面,从组织教学到基本训练,从新授教学到巩固复习,都详尽地制作在课件上。课堂上师生皆围着电脑转,成了电脑的“奴隶”。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无论电脑多么先进,课件设计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师充满感染力的范唱、范奏。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更能鼓励和感染学生,远比电脑出现的大拇指效果要好。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不要把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应多运用我们特有的“表情”来教学。
  
  三、过于直观,缺少想象
  
  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当代人最主要的品格。我们通过音乐形象,不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心理学和人际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儿童阶段就已萌动、成长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多媒体教学使无法触摸的音乐想象通过图片、画面的处理变得生动,即使再差的学生,在图片的直观引导和启发下也很容易回答问题,因此能很快地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但多媒体教学更多地停留在知识掌握的层面上,它从直观形象代替了学生的联想,难以体现出音乐教学的本质特征。如在听辨优美抒情乐段和欢快活泼乐段时,老师问:“你听到这两段不同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一定会开启想象力的大门,把自己感受和想象出来的画面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相反,如果老师用这两段音乐配上不同的画面,指着大屏幕问同样的问题,学生肯定盯着画面回答大致相同的答案,从而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久而久之,必然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依赖感,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华丽有余,缺少实效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追求表面的华丽,不注重实效,一心只想把课件制作得花花绿绿,追求所谓的动感、时尚。特别是遇到上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时尤为如此,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做课件。听过这样一堂展示课,教师在教课时运用了图片出示的导入手法,介绍了侗族的民族风俗等等,运用了彩色的背景,立体的文字,三维的动画、影像应有尽有,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殊不知这种制作花哨、只图表面热闹的课件,忽视了对音乐内涵的关注,不仅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效果,且学生的注意力大都被音乐之外的内容所吸引,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五、过于专一,缺少结合
  
  多媒体课件突破了传统的媒体限制,以其随机、灵活的特点,把知识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因此为广大音乐教师所喜爱。于是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现在上课还用录音机、投影等传统媒体显得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于是,许多教师不管合适不合适,动不动就用多媒体,似乎没有多媒体的点缀就显不出新意来。许多教师舍简就繁、避易求难,有的不惜把课本插图、教学挂图通过扫描制成课件;有的把自己的范唱、范奏也要用摄像机录下来并制成课件来播放。教室里的幻灯、录音、挂图、实物甚至是黑板等昔日教师们课课相伴的传统媒体都被多媒体所取代。结果是教师忙得疲惫不堪,学生却是收效甚微。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投影和幻灯等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各种媒体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让它们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为教学所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把课件制作得更新颖、实用、有效,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极大地优化和促进课堂教学,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责编 钟 岚)
其他文献
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词汇,对于学生理解语言或是语言表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语法不好,或许不能很好地进行表达;但是如果没有词汇,那什么也不能表达,并且词汇量的大小还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词汇量是制约外语学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词汇教学既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单调的教学方式,很
教学荟萃·思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定义为“三维一体”(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然而现实中,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被人为孤立、分割的课例却屡见不鲜。很多教师对涉及品德课地理题材的内容时会感到头痛,对课程目标的落实更是茫然,只是把其中的“地理”当做知识来教:教师一相情愿地侃侃讲授,学生被迫无奈地听课接受,试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其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提炼和概括,对形成学生正直、诚实,不轻率盲从的道德品质,形成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都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脱离数学科的特点进行空泛的说教,也会大大地影响教学实效。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教书和育人进行有机结合,寓思想教育于智育之中,教学必定会取得事半功
课堂评价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教师上完一节课之后,大家对这节课的评价;二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我今天要探讨的是后者,尤其是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评价方式及结果。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使用了不恰当的语言或行为来对待小学生,轻者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重者还会让他们轻生。那么,怎样的评价才是正确的呢?我认为只要遵循下面几个原则,就是恰当的评价。  1.激励性的评价  我认识一位非常正
有的学生因为记不住单词,考不到理想的分数,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丧失了学好英语的信心。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快速、牢固、大量地记忆单词呢?这就要进行单词记忆的心理分析,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提高记忆的效果,从而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现状调查  心理学研究表明,7~8岁的儿童的无意记忆优于有意记忆,到了9~10岁,则有意记忆超过无意记忆。同时,这两种记忆也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人人都有,只是未必有合适的“土壤”使之萌芽,教学的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活泼的教学局面,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现结合“吨的认
低年级学生大多胆子小,声音低,说话不规范,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被别人笑话,而且词汇积累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说话能力不高。语文教师该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于说,善于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说”的兴趣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有的班级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有的班级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机会、适当的引导,没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能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情绪去追求目标,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亢奋状态,就能使整个教学活动高效进行和有效落实。因此,在课堂上,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那么,怎样导入一节数学新课,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情感,启迪智慧,激发思维呢?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就是从提问、做练习等复习旧知
作文就是把一个人心里所想的表达出来,它表示着一个人的心灵轨迹。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自然勃发,留给学生敢爱、敢恨、敢言的空间,留给他们童言无忌、随心所欲的表达机会。这样的作文会因学生的心动而使文章灵动。  一、心系生活,觅得灵性  “言之有物”“缘情而发”,生活之树常青,教、学、做合一,符合小学生的天性。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快乐是条永恒的主线。关注生活、积累生活,巧妙运用各种资源,使习作水平在赏识中提高,使学生个性在快乐中成长,是摆脱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程式化、封闭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联系生活,再现场景,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根据这个特点引导他们用一双童稚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并乐于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与同伴分享。如我们学校位于城乡接合处,学生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