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来源 :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bertra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世界本原的探讨一直是哲学界热议的话题,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深化了我们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和总体性地位的认识。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夸大实践的作用,甚至把“实践”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实践”取代“物质”而作为世界本原的错误倾向。本文从哲学基本问题-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以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种种误解,坚持“物质本体论”应有的理论权威。
  关键词:本体;本体论;物质;实践
  一、本体与本体论概述
  “本体”一词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被使用,历来是哲学家们探索和研究的哲学基本问题之一。“本”是指本原、根源,出自于希腊文arche,即“始基”、“本源”等意思,它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根本来源。“体”是指某种存在及其实体,源自于拉丁文ontos,指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和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始共同基础,是一种先于各种事物和现象而独立存在的原初的东西。因此,所谓“本体”是指作为宇宙中一切事物始基的原初存在。“本体”是使哲学理论体系达到并保持其逻辑合理性的内在前提和基础,它是逻辑的、功能性的、关系的和形式的,而非实在的、实体性的、元素的和质料的。因此本体范畴并不描述具体的存在,而是各种具体存在产生和发展的出发点以及从这些具体存在的共同属性和特点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哲学派别对“本体”有不同的理解,但其作为“世界本原”的意义是永恒的。“本体论”(ontology)即是关于世界本原的理论,是研究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论”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以及“世界是否可知”。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础,是任何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和必须认真回答的首要问题。坚持什么样的“本体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哲学体系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对世界的本原进行探索是哲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使命,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对世界的本原进行了不懈探索,在各个时期对世界的本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本体论”。主张“一元本体论”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经历了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到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对“本体”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某种原初物质(如水、气、火等)、原子到客观存在的过程。唯心主义者主张意识、思想、精神、观念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它们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作为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则将“心理”、“感觉的集合”以及“观念的集合”视为世界原初的存在。这两种唯心主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具有共同的本质,即将意识最为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本体论”或“思想本体论”。在哲学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过“一元本体论”,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二元本体论”、“多元本体论”,即认为世界有两个或多个本原。世界的本原确实客观存在着,无论哲学家们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并发展着的,哲学家都回避不了对“世界本体”的回答,问题在于坚持何种本体论。由此可见,“本体”问题与哲学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是哲学所要探索和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哲学体系形成和建立的起点和基础。
  二、“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世界本原的深入探索,人们深化了对实践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意识到实践对于人类世界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片面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夸大实践作用的错误倾向。甚至有些人提出,“物质本体论”已经过时了,应该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
  “物质本体论”者坚持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二,物质世界和其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即我们的思想意识,都是变化发展的,都遵循普遍的辩证规律。第三,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所反映和认识,人类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物质本体论”强调世界是物质的,认为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具有先在性、根源性、客观性、和历史性,并且具有辩证发展的规律。但是,随着社会实际生活的发展,特别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作用被片面化、扩大化和绝对化了。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幻觉,似乎人的实践活动无所不能,整个世界是人们的实践创造的,实践是现实世界的起源。再加上一些论著和文章对“物质本体论”的解释和表述不够准确和恰当,导致“物质本原性”被人们忽视,“物质本体论”在哲学中应有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和威胁。
  “实践本体论”者同样有三个主要的观点。首先,把实践当作属人世界、人化世界或人造世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们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整个世界的本体,各种“存在”只是实践活动中的“存在”,本体只是实践的本体,没有独立于实践以外的本体。其次,他们坚持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人们只能认识实践活动所涉及到的范围内的对象,实践所不能涉及或者尚未涉及的客观对象则不能认识到,认为属人世界是唯一能够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再次,他们主张只有实践活动是辩证发展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仅仅视为实践的辩证法,否认实践活动以外的其他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实践本体论”的建立,消解和排斥了“物质本体论”,混淆了人们的视线,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造成了一种幻觉,即人们所存在于的这个世界是人们长期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只有人的实践活动才是世界的本原,将物质和实践根本对立起来。这不仅严重破坏了“物质本体论”应有的真理权威,也严重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界定与阐述。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坚持彻底的“物质本体论”和唯物主义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并且最终统一于物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从根本上说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世界,人和人的实践活动都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人和人的实践根源于物质,又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物质、意识、时间、空间、实践等等都对立统一于物质这一根本的“存在”。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不是旧唯物主义所指的某些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而是各种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列宁从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的关系角度,对物质下了科学的定义,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相对于意识、精神、思想等主观性的东西具有第一性、先在性、根源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第二,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和规律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发展思想,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客观世界,物质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遵循和利用其规律来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第三,在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精神等具有同一性,人们的意识可以正确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虽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人类的意识具有可以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特定功能,就整个人类而言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无穷的,人们最终会最大限度地把握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实践对象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将得到深化,将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无限接近正确的认识。世界就其本性而言是可知的,但就现实性而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只能是接近正确的,人们永远无法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一方面客观世界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主观要达到和客观的统一,就必须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调整自己的认识甚至对客观对象进行重新认识、反复认识。因此,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处于一个不断接近正确的过程中。
  四、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但坚持以物质为本体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角度去分析、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旧唯物主义哲学不理解“实践”的重要意义,不理解“实践”对于解开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迷误的极端重要性。“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范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是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出发,揭示人們的思想动机背后深刻的物质根源。这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了人类社会领域,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真正变革。可以这么说,没有确立“实践”的观点,人们不可能科学地认识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陷入“思想历史理论”和“精神历史理论”等唯心史观的泥潭中。
  但是,这并不能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的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在坚持“物质本体论”的基础上,充分阐述“实践”对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坚定地主张,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即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本体。“实践”的“本体论”意义是指,马克思通过“实践”这把钥匙,认识到人们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进而揭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把人们的历史观从唯心史观中拯救出来。
  五、单纯的“实践本体论”不具科学性
  “实践本体论”既是人们在深化对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理解中产生的,又是把实践地位片面化、扩大化、绝对化的结果,也是对马克思所阐述的实践的革命性与批判性的歪曲和误解。一些“实践本体论”者片面地超越了在认识论范围内理解实践的界限,将实践提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试图用实践取代物质而作为世界的本原。他们主张存在的本质是实践本体,只有实践中的存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这种理论和主张,试图从根本上颠覆、歪曲和抹杀“物质本体论”的真理性,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不科学的、不成立的。
  第一,从实践的含义看,实践不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实践的科学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即具有思维能力的主体(人类、群体等)运用物质性的手段和工具、作用于客观的物质对象、引起客观物质对象以及人自身发生变化。从实践的定义可以得出,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以及实践的中介都是客观的,即都是物质的,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和过程。实践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内的范畴。实践的主体(人类)源自于物质世界,实践的客体本身就先于人类而存在,实践的中介和工具也只能从客观物质世界中获得。物质世界先于实践而存在,人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源于物质世界,实践活动只不过是人类按照物质世界发展的规律,结合人类的需要对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进行加工、改造和优化而已。实践属于行为范畴、属性范畴、功能范畴和中介范畴,实践对世界的作用不是基础性的,不具有本体论的高度和意义。
  第二,“实践本体论”颠倒和混淆了物质与实践的关系,曲解了实践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意义。“实践本体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作为本体的“物质”是一种“虚无”。他们只承认活生生的实践才是创造世界的根源和动力,认为作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抽象的总和即物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实践本体论”者眼中,“物质本体论”所说的物质是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然存在,对于人类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他们片面地引用马克思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等论述来证实世界的本体是实践。他们没有看到,马克思在强调实践的基本的首要的作用时是以坚持“物质本体论”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对以前一切旧唯物主义阐述的“物质”进行了革命性的批判与继承,并且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自然领域坚持物质本体论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的严重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客观世界的所有领域。但是,“实践本体论”者对马克思的阐述采取了形而上学式的理解,不理解实践的前提是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中介都来自与物质世界。导致的结果就是全面否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用实践来取代物质而成为整个世界的本原,形成所谓的“实践本体论”。   第三,“实践本体论”误解了“实践的本体论意义”。“实践本体论”者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由人的实践创造的,都根源于实践。诚然,在“属人世界”和“人化自然”里,实践具有本体的意义,没有人的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在社会历史范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里讲的“实践的本体论意义”是指实践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不是指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只发源于实践。创造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自然物质条件和客体为前提,并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是在肯定和坚持“物质本体论”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实践对于人类历史的革命性和关键性作用,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而且把“物质本体论”彻底地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科学彻底的唯物主义。
  六、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不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坚持“物质本体论”,而且通过阐述实践的革命性和批判性意义,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钥匙”,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形成了彻底的“物质本体论”。我们要防止“实践本体论”的错误,正确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和总体性作用,正确处理物质与实践的关系,坚持“物质本体论”的理论权威。
  参考文献:
  [1]郭月峥,张绍龄:《不能用“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J].《江淮论坛》,1990年第2期,第32、33、34页.
  [2]韩玉敏:《不能用“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第60、61、62、63页.
  [3]王茜:《浅议哲学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总第25卷,第117、118页.
  [4]陈志尚:《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J].《北京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第11、12页.
  [5]张琼苑:《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解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9卷第6期,第37、3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巻[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1.肖昭彬(1990.12- ),男,江西吉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2.江娅 3.罗照宇
其他文献
摘要: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是贯穿整项工程建设始末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它关系到整个测绘工程的质量并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它在测绘工程的作业流程中起了桥梁的作用,关系到测绘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关键词:测绘工程 质量管理 系统控制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测绘工程在中国已经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且整个市场已经逐渐趋于成熟。而与此相应的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发展的却很缓慢。所以,加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业的灵魂取决定于它质量的好坏,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以及建筑行业能否健康的发展,质量的好坏又取决于工程的施工管理。因此做好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对于建筑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本文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找到合理的科学的解决措施,以期日后建筑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
期刊
摘要: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规模以空前扩展,我国是世界上张声势最多的国家之一。近 几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但当作城市生态主要因素的城市园林绿化,却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 为此,有关专家一再呼吁:加快园林绿化步伐,实现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走一条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道路,本文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环境监测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要想真正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并非易事,这也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尤其是美国的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阐述,就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后期的环境监测以及质量控制方面带来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质量控制方法;措施;环保意识  近年来,虽然一直提倡环保低碳,但是我国环
期刊
摘要: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关注。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表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作行道树。  关键词:植物选择;道路绿化;绿带;应用  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看重。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表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作行道树。
期刊
摘要:在我国现行税收体制中,流转税已经名副其实成为我国税收收入的第一大税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保证我国财政收入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对流转税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本文首先从微观角度分析流转税在投资、消费、出口和技术进步几个方面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其次,结合我国现状,对优化流转税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流转税;经济增长;税收政策  一、流转税税负
期刊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进程加快,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率市场化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主要由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本文从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出发,分析了中国在循序渐进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同时在进程中也存在不足和问题,特别是商业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的今天,传统行业引用互联网后得到迅速的发展,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冲击了传统业务,金融行业亦是如此。文章从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和特点入手,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以及能够产生这些冲击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缓解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冲击  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互联
期刊
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景观园林设计的概念、作用和特点。并分析了景观园林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设计误区,并探讨了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对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促进风景园林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现状;对策  前言:  园林景观是利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对地形的改造(或进一步筑山,叠石,控水)、种植花草树木,创造建筑和道路等方式安排与自然环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园林苗木移植成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对策,同时指出在园林苗木移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园林;苗木移植;技术对策  一、园林苗木移植成活基本原理和技术对策  1.1移植成活的基本原理  苗木移植成活的基本原理是如何维持地上部与地下部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供给的平衡。苗木移植挖掘时根系受到了大量损伤,苗木能带的根系,与起苗质量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通常苗木所带根量只是原来根系的10-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