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kns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 简单了解长征情况。那是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岁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幕后,有太多故事,但是作者毛泽东却仅用七律道尽了长征的万古风流。让我们齐读课题——(生读)《七律 长征》。
  3. “七律”七言律诗,“长征”诗歌的题目,在朗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生读)《七律 长征》
  二、 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 学生自由读诗歌,交流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适当做点拨与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或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本文关于长征的专有词语较多,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是清除阅读障碍的重要手段。
  2. 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 不怕难)
  3. 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感知长征,这符合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将这首诗浓缩为一句话,培养了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三、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所以诗中说——(万水千山)
  (2)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是怎么走的呢?(就靠两只脚走路,非常艰难。)
  (3) 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的态度呢?(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4)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你觉得红军战士怎样?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5) 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红军具体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2.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1) “逶迤”这个词的偏旁是走字底,瞧它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这就是“逶迤”。
  (2) “腾细浪”你是如何理解的?
  (3)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4) 五岭的特点是“绵长”,“乌蒙山”呢?(图片文字介绍:磅礴的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这就是磅礴的乌蒙山。看着这样的山,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5) 欣赏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张图(乌蒙山与泥丸图片的对比)说说你的感受。
  (6)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设计意图】合理选择解读的方法和手段: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教学融词语、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是全方位、立体式的。
  3. 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 引导质疑,问题主要为暖、寒的理解。
  (2) 这个问题问得真有价值,许多人和你有同样的困惑,让我们看课后习题二,就请你把题目读一读,你认为对不对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特别之处,并与之展开对话,质疑问难,以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的、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学习的欲望,产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阅读期待。
  (3) (映示画面)看,这就是波翻浪涌、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此时的金沙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4) 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课件映示文字,配音朗读:巧渡金沙江)
  (5)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沉重吗?
  (6) 你们真是战士们的知音啊!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暖”。(引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课件图片推至上方)
  过渡:巧渡金沙江发生在五月,同样在五月,飞夺泸定桥为什么却用一个“寒”字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生作各种猜想)
  (7) 事实是否如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呢?请看(映示录像)
  (8) 刚才的战争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说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9)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硝烟滚滚弥漫,铁索滴滴鲜血。这样的悲壮与惨烈怎一个“寒”字了得。(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10) 金沙江智取,大渡桥恶战。这一暖一寒,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的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引进,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拓展面,彼此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暖”“寒”的情感之旅信手拈来,将文本丰富的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心弦,获得难得的“高峰体验”。
  4. 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随着红军战士攀过了山,趟过了河。而事实上,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渡过24条这样的河流,哪一座山不难?哪一条河不险?作者无法一一列举,将所有的难和险都浓缩在了“万水千山”中。(板书:万水千山)
  5.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历经九死一生,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真是一支英勇无畏的革命之师!如果你是红军的一员,征服了千山万水,你心中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呢?
  6. 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岷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茫茫雪山上,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但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怎能不令红军战士欣喜若狂呢!所以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什么?(坚强、勇敢、乐观)
  (3) 让我们把这坚强、乐观都融入朗读中。
  四、 拓展延伸,涵泳真谛
  1. (出示全诗)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
  2. 积累,试背。
  3.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军队进行英勇斗争的伟大史诗。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它不仅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而且带领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建设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缔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永远铭记——(生齐读)长征。
  (作者单位:盐城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我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一课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情境体会课文内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观照全文,探究课文的旨意  在弄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揣摩语言文字,进一步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引导学生思考上面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领会课文是围绕缺水这条主线来写的,截取了几个不同横断面来加以具体描述,既有整体的,又有局部的,既是各自不同的场景,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的最后一段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凝聚了作者对刘老师全部的情感,是心灵深处迸发出的最强音。笔者紧扣这句话,一咏三叹,层层剥笋,引领学生走进文字内在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思。  一、 激情导入,感悟“思念”,未成曲调先有情  上课伊始,紧扣“思念”一词,引出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朗读,为本节课定下情感基调。  【教学片段一】  师
一、 复习旧知,整体把握  1. 朗读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盼望、又惊又喜  2. 课件映示两幅图:一幅是王大伯剪枝图,一幅是桃园丰收图。如果选用刚才的词语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词语?如果选用两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标点?(问号和感叹号)  3. 扣住“标点”,寻找线索。  (1) 默读课文,用“”画出表现小作者疑问和感叹的句子。  (2)
一、 情景导入,导读文本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你们见过樟树吗?谁来说说你对樟树的了解?   2. 那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 品悟重点,体会樟树特点  1. 品读第4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外形美。  (1) 这段话共几句话?分别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A: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
一、 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指着讲台和课桌上摆放的师生自带的各种水果)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许多水果朋友。看,它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长着一副副妩媚的面庞。猜一猜李老师平时最爱吃什么水果?我不直接说出水果的名字,但是你们可以向我提问,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提问呢?  生:老师,你喜欢的水果是什么形状啊?  师:它弯弯的。  生:你喜欢的水果是什么颜色?  师:成熟时是黄色的。  生:你喜
一、 以歌激趣,创设情境  1. 课前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来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喜欢吗?   2. 苏轼望月,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现代作家赵丽宏望月,看到的月光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跟随文字走进课文。(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音乐的欣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 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