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 简单了解长征情况。那是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岁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幕后,有太多故事,但是作者毛泽东却仅用七律道尽了长征的万古风流。让我们齐读课题——(生读)《七律 长征》。
3. “七律”七言律诗,“长征”诗歌的题目,在朗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生读)《七律 长征》
二、 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 学生自由读诗歌,交流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适当做点拨与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或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本文关于长征的专有词语较多,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是清除阅读障碍的重要手段。
2. 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 不怕难)
3. 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感知长征,这符合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将这首诗浓缩为一句话,培养了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三、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所以诗中说——(万水千山)
(2)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是怎么走的呢?(就靠两只脚走路,非常艰难。)
(3) 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的态度呢?(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4)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你觉得红军战士怎样?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5) 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红军具体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2.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1) “逶迤”这个词的偏旁是走字底,瞧它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这就是“逶迤”。
(2) “腾细浪”你是如何理解的?
(3)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4) 五岭的特点是“绵长”,“乌蒙山”呢?(图片文字介绍:磅礴的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这就是磅礴的乌蒙山。看着这样的山,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5) 欣赏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张图(乌蒙山与泥丸图片的对比)说说你的感受。
(6)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设计意图】合理选择解读的方法和手段: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教学融词语、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是全方位、立体式的。
3. 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 引导质疑,问题主要为暖、寒的理解。
(2) 这个问题问得真有价值,许多人和你有同样的困惑,让我们看课后习题二,就请你把题目读一读,你认为对不对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特别之处,并与之展开对话,质疑问难,以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的、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学习的欲望,产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阅读期待。
(3) (映示画面)看,这就是波翻浪涌、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此时的金沙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4) 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课件映示文字,配音朗读:巧渡金沙江)
(5)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沉重吗?
(6) 你们真是战士们的知音啊!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暖”。(引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课件图片推至上方)
过渡:巧渡金沙江发生在五月,同样在五月,飞夺泸定桥为什么却用一个“寒”字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生作各种猜想)
(7) 事实是否如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呢?请看(映示录像)
(8) 刚才的战争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说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9)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硝烟滚滚弥漫,铁索滴滴鲜血。这样的悲壮与惨烈怎一个“寒”字了得。(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10) 金沙江智取,大渡桥恶战。这一暖一寒,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的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引进,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拓展面,彼此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暖”“寒”的情感之旅信手拈来,将文本丰富的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心弦,获得难得的“高峰体验”。
4. 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随着红军战士攀过了山,趟过了河。而事实上,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渡过24条这样的河流,哪一座山不难?哪一条河不险?作者无法一一列举,将所有的难和险都浓缩在了“万水千山”中。(板书:万水千山)
5.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历经九死一生,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真是一支英勇无畏的革命之师!如果你是红军的一员,征服了千山万水,你心中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呢?
6. 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岷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茫茫雪山上,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但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怎能不令红军战士欣喜若狂呢!所以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什么?(坚强、勇敢、乐观)
(3) 让我们把这坚强、乐观都融入朗读中。
四、 拓展延伸,涵泳真谛
1. (出示全诗)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
2. 积累,试背。
3.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军队进行英勇斗争的伟大史诗。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它不仅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而且带领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建设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缔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永远铭记——(生齐读)长征。
(作者单位:盐城市实验小学)
1.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 简单了解长征情况。那是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岁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幕后,有太多故事,但是作者毛泽东却仅用七律道尽了长征的万古风流。让我们齐读课题——(生读)《七律 长征》。
3. “七律”七言律诗,“长征”诗歌的题目,在朗读的时候中间要注意停顿,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生读)《七律 长征》
二、 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 学生自由读诗歌,交流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适当做点拨与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或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本文关于长征的专有词语较多,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是清除阅读障碍的重要手段。
2. 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 不怕难)
3. 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感知长征,这符合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再将这首诗浓缩为一句话,培养了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三、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所以诗中说——(万水千山)
(2)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是怎么走的呢?(就靠两只脚走路,非常艰难。)
(3) 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的态度呢?(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4)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你觉得红军战士怎样?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5) 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红军具体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
2.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1) “逶迤”这个词的偏旁是走字底,瞧它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这就是“逶迤”。
(2) “腾细浪”你是如何理解的?
(3)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4) 五岭的特点是“绵长”,“乌蒙山”呢?(图片文字介绍:磅礴的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这就是磅礴的乌蒙山。看着这样的山,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5) 欣赏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张图(乌蒙山与泥丸图片的对比)说说你的感受。
(6)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设计意图】合理选择解读的方法和手段: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教学融词语、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是全方位、立体式的。
3. 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 引导质疑,问题主要为暖、寒的理解。
(2) 这个问题问得真有价值,许多人和你有同样的困惑,让我们看课后习题二,就请你把题目读一读,你认为对不对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特别之处,并与之展开对话,质疑问难,以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的、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学习的欲望,产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阅读期待。
(3) (映示画面)看,这就是波翻浪涌、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此时的金沙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4) 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课件映示文字,配音朗读:巧渡金沙江)
(5)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沉重吗?
(6) 你们真是战士们的知音啊!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暖”。(引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课件图片推至上方)
过渡:巧渡金沙江发生在五月,同样在五月,飞夺泸定桥为什么却用一个“寒”字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生作各种猜想)
(7) 事实是否如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呢?请看(映示录像)
(8) 刚才的战争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说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9)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硝烟滚滚弥漫,铁索滴滴鲜血。这样的悲壮与惨烈怎一个“寒”字了得。(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10) 金沙江智取,大渡桥恶战。这一暖一寒,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的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引进,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拓展面,彼此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暖”“寒”的情感之旅信手拈来,将文本丰富的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心弦,获得难得的“高峰体验”。
4. 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随着红军战士攀过了山,趟过了河。而事实上,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渡过24条这样的河流,哪一座山不难?哪一条河不险?作者无法一一列举,将所有的难和险都浓缩在了“万水千山”中。(板书:万水千山)
5.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历经九死一生,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真是一支英勇无畏的革命之师!如果你是红军的一员,征服了千山万水,你心中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呢?
6. 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岷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茫茫雪山上,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但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怎能不令红军战士欣喜若狂呢!所以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什么?(坚强、勇敢、乐观)
(3) 让我们把这坚强、乐观都融入朗读中。
四、 拓展延伸,涵泳真谛
1. (出示全诗)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
2. 积累,试背。
3.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军队进行英勇斗争的伟大史诗。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它不仅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而且带领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建设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缔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永远铭记——(生齐读)长征。
(作者单位:盐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