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作教学中选材立意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85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自主选题”“自由表达”等具体的建议,反对一切束缚学生思维、表达的行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和价值教育研究所所长金生鈜教授告诉我们: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应与学生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换和分享。这里的共同学习、互相交换、积极分享,对于习作教学中学生自主选题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围绕自主选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策略,唤醒、鼓舞、激励学生不断实践,广开视角,个性创新,不断提高他们选材、立意的水平。
  一、共同学习:在不断实践中共生共长
  一篇能够吸引人眼球的习作,除了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外,更多的是它有新颖别致的观点。然而,在平时的习作课或者现场写作中,有限的时间往往困囿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导致他们在审题时大脑出现短暂空白,难以想出一个契合题目的新颖的观点。为了尽快完成当前任务,他们只好退而求次,临场发挥甚至挤牙膏式地写完习作。这样做的结果,习作难免会落入俗套,很难让人眼前一亮。我们知道,习作中明确的观点非常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就看谁能够更快地想出好观点。因此,笔者认为,如何能够让学生学会快速审题,在短时间内想出新颖别致的观点,这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习作指导,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当前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让他们在练习中进步。如果不考虑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只从教师理解的角度出发,那么,学生习作的能力将得不到提高,写出的习作也必然又会落入俗套。
  我们的习作课上,大多数教师先给学生抛出一个题目,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写出完整的一篇文章。没有策略方面的引导,学生就会有时间的紧迫感,即使他们写出的习作偶然观点新颖、独特,也不能切实提高其习作能力。今后他们在习作课上,依旧还会抓耳挠腮,穷于应付。这样的常规教学模式,总是希望课堂容量无限大,让学生把握整篇习作的布局谋篇、选材立意、行文表达,却忽视了根据题目快速明确观点的重要性,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
  如果教师能够在抛出题目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所有想出的观点,并进行筛选,然后让学生解释最后确定的原因,在这样不断的练习中,学生就能够不断提高审题速度,快而准地抓住题目主题,并明确自己的观点。如在写“忙碌的早晨”(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单元习作多选话题之一)时,笔者引导学生由题目畅想内容,列出思维导图:忙碌—— 一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田野里,人们已经开始了劳作;菜市场里,人声鼎沸,摊主早早备好各类新鲜的蔬菜、鱼肉,顾客的菜篮子瞬间填满;小吃店里,热气腾腾,店家来回穿梭,客人进进出出……笔者引导他们反思:“这些内容的共同主题是什么?”他们通过思考给出“劳动带给我们幸福的生活”。这样内容的观点和立意显然是大众化的。笔者继续引导:“忙碌,除了劳动的紧张,还有什么?”他们进一步思考,给出“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张罗我们的早餐,忙着洗衣、整理”“校园里也是忙碌的,大家都进入紧张的学习中”,这样,学生习作的立意从对生活的直白素描,走向感恩父母的付出、“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珍惜时光等深刻的观点。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练习、体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的大量活动的产物。”针对叙述立意的薄弱现实,采取积极的练习策略,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自主选题、有观点的表达,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水平大有裨益。
  二、互相交换:在思维碰撞中个性创新
  习作既是学生个人心灵的抒发,属于个体化的写作行为,但同时又离不开集体的群策群力,策略交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对于习作内容的平淡,不少学生吐槽时,总把原因归结于“写的时间太短”“审题时压力大”“不能静下心来”……最后时间花了,却没能想到新颖的观点,只能采用烂俗的观点,挤牙膏式凑足字数,草草了事。
  确实,如果匆匆忙忙,缺少审题立意的本领,再加上语言功底不够深厚,那么习作就很难让人眼前一亮,更别说得到别人的欣赏了。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多时候,我们的视角不够敞亮,主要还在于与别人交流太少,没有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交换意见,必然能够让他们扬长补短,共生共长,个性创新。“头脑风暴法”是一个很好的组织策略。如在指导学生写“生活中的一次实践”类习作时,他们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体育课上体能的练习过程,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等大众化的思路。学生看着老师期待的眼神,逐渐有学生尝试提出“家务劳动”“集体大扫除”“一次值日”等相关的主题,而后又想到“劳动制作”“科技实验”“环保调查”等等,他们的思路一下子多了,曾经的个性体验也随之迸发。习作的选题、观点、内容的陈述,情感的抒写,都变得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三、积极分享:在激励鼓舞中走向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大胆的探究、表达,需要教师的肯定、表扬,方能形成自己稳定的认识,并在乐观、自信中继续前行,开拓创新。反之,如果教师不置可否,不及时归纳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创意就会模糊,甚至自然熄灭。
  如在写一次体育课活动时,一位学生写自己的累:“遥想当年,体育课风靡全校,可是一旦迈入跑步的大门,那向往,竟摇身一变成了一趟‘鬼门关’。”“这节课的开始就是酸爽。全班在操场上做着蛙跳,那可是整整一圈儿啊!”“虽然个个叫苦连天,但都是忍着,咬着牙坚持跳,一刻也不敢松懈!”“我的天啊!那腿真叫一个酸。”“我趴在草地上大喊:打死我,我也不想起来了!”“同学们个个都像没电的车子,头上就像装上了喷泉,一边走,一边从头发里、额头上、鼻尖上淌出一道道浑浊的水迹。”……
  筆者将这些紧扣中心的句子加以展现,立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他们从各个方面给予了点评:“对比描写凸显体育课令人望而生畏。”“直抒胸臆的独白让人倍感真实。”“点面结合的方法让人如临其境。”“比喻、夸张的手法让练习后大家的大汗淋漓更加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平时所强调、所期待的吗?此时,从学生自己口中说出来,并让他们把大拇指送给这位优秀的习作者,这样的互相欣赏、激励鼓舞,比教师的说教有效多了。而且,这位学生在大家的激励下,自信满满,动力足足,后来又主动补充了对自己动作的描写,让这篇习作更加充满真情,更加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其他学生也在榜样示范的作用下,生成了“我也能做到”的不服输的思想,积极投入到自我修改、不断提升的追求中。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点肤浅认识和做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我们不要拘泥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是否能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而要合理安排学生写作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进行选材立意,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相欣赏中,练习他们快速、个性、创新地选题、立意的能力。这样,当习作观点明确之后,习作的成败也就基本确定了,剩下的学生只要根据观点进行丰富就可以了。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走他人不常走的路,虽说艰辛,却不一定效果不好。  随 拍  又到周五了,学生异常兴奋,因为我们约定,每周写四篇日记,单周检查,双周评比。上周评比中优胜者得到了喜报、小奖品,因而这周气氛更浓。看着学生迫切的心情,我说:“这周是检查,没有喜报,没有奖品。”话音刚落,就听见学生大声喊道:“我们不是为了奖品。”“那你们为了什么?”这一问学生更急了,“我是为了提高习作水平。”“我是为了在交流中锻炼口才。”“
《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我国山河的壮丽景色。由于写景类散文承载着独特的教学价值点,笔者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一方面引领学生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一方面引领学生走进散文,探寻写景类文本的表达秘妙。  一、切实体悟,感知多重角度的表达效果  很多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只会从一个维度出发,往往不能整体全面地再现事物的客观
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紧紧围绕“寓理于乐,寓情于趣”展开,所以这一文体也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文章就是寓言,尽管它们的篇幅不长,却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为此教师应该依据其问题特征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提升学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情深、风清、事信、义贞、体约、文丽是文章的创作原则和评判标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万物之文”,也可以以“六义”为其标准。  一、“情深”:师生情感真挚  课堂教学的“情深”,是指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体现出的情感真挚。而情感真挚的基础,我认为,一方面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真正适合学生,另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和平等。过度“师本”或过度“生本”,都难以“情深”。以下就从这两方面进
“微课”又名“微课程”,近几年来随着“翻转课堂”的理念而迅速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加入微课的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能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的植入更能够激活学生、激活教师、激活课堂。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植入微课激活限时课堂,让学生更直观、高效地理解知识、享受知识、运用知识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
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时下教师普遍关注与重视的问题。课堂评价是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课堂评价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语文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真正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服务。因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设置“策略单元”,借助整个单元的课文训练某一种核心的阅读方法。这种单元类型的教学就需要充分开掘单元课文与所要重点训练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落实单元训练重点。那么对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预测”,该怎么教学呢?  一、把握契机,唤醒动力,让预测兴趣盎然  1.各抒己见,在众说纷纭中预测  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边阅读一边预测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就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探索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已经得到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但是教学追求的不仅仅是效果,还要追求效率。让复杂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才能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更多的知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繁多是公认的事实,是不是繁多的内容就一定需要复杂的教学过程呢?这是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思考研究的问题。  为此,我首先研究了《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
阅读能力是学习中要培养的能力之一。随着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较阅读教学是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方式,把比较阅读融入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喜欢阅读、懂得阅读。  一、不同阅读材料间的内容对比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字水平,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并选择适合现阶段学生水平的教材进行比较
翻开统编本教材,可以看到一幅幅生动、灵动的插图。这些插图紧扣文本内容,极富人文性、趣味性。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称得上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意义和价值,遗憾的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只重视语篇的教学,而忽视了语篇中插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插图仅仅成为教学的点缀,而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如何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掘其功能、意义和价值,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