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文插图 创设魅力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ui19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统编本教材,可以看到一幅幅生动、灵动的插图。这些插图紧扣文本内容,极富人文性、趣味性。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称得上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意义和价值,遗憾的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只重视语篇的教学,而忽视了语篇中插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插图仅仅成为教学的点缀,而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如何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掘其功能、意义和价值,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统编本教材插图考量
  在教学中,将教材中文本与插图融合,能够扩展学生的具象思维。统编本教材添加了很多的插图。以插图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中的文化与精神。经过对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条分缕析,笔者产生了一些思考。
  1.内容更加丰富
  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内容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更加丰富,种类更多,如人物、动物、自然现象、故事情节等,都能体现教材中的人文性与核心思想。这些插图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我是中国人》一文中的配图占篇幅较多,以北京天安门为背景,讲述五十六个民族小朋友身穿自己民族服饰准备上学的情景,此插图很好地体现了爱国与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对插图的解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
  2.传承传统文化
  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大多以水墨画与水彩画形式呈现,生动与鲜艳的形象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审美,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尺幅千里”,讲述的都是图形所蕴含、所包容的意蕴、文化与精神。以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例,插图往往是中国画,融入了鲜活的中国元素,寥寥数笔,往往旨趣深远,因而更符合古代文人创作的意境、意趣。如《池上》《小池》《江南》《咏鹅》等古诗词旁边的插图就是以水墨画、水彩画的形式呈现,就是以插图为载体、为媒介,有效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如果巧用这些课文插图,就可以为学生创建富有魅力的语文文化课堂。
  3.体现儿童趣味
  儿童是“感性的王子”,儿童的思维是以直观、具体、形象为特质的,因而儿童喜欢读图,如绘本等。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不但内容丰富、蕴含多种文化,更主要的是和文本的文字、内容等相符合,便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插图体现了一种“儿童文化”“儿童趣味”“儿童精神”。在统编本教材中,每一册都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绘画而成,既贴合主题又不失童趣,能有效地吸引儿童欣赏、品味、解读。如《怎么都快乐》一文分为四小节,每一小节都对应相应的插图。如此,学生可以一边读文字一边看图画,一边阅读一边欣赏,这样的阅读,学生的趣味更强、更浓。
  二、巧用插图,构建魅力课堂
  插图往往突出的是故事的重点,突出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一般来说,插图中蕴含的信息内容往往与课文的重点难点密切相关。在对统编本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插图的直观性,找准引入教学的切入点、契合点,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师巧用插图,就可以构建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1.以插图激发研究兴趣
  统编本教材中的插图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插图可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文章内容的图画。但是课堂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插图的讲解,单单依靠课文内容,很难在学生脑中形成完整的故事脉络,况且这种单一的讲解方式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再加上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通过插图的观察可以激发想象,可以对文本有深入的认知。总的来说,只有将文本与插图结合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如,在《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单单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头脑中不能形成水缸的大小、深度的概念,也不能体会到当时情形的危险。但是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利用院子与水缸的比例可知其大小与深度,当读到“足跌没水中”,配合插图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危险场面,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2.以插图延伸知识点
  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图画,可以是全景,也可以是片段。若是全景,则插图具有指导性;若是片段,则插图具有暗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景式插图还是片段式插图,都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催生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图文比较法,让学生从静态图感悟动态内容,以形象思维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树之歌》一文中一共介绍了八种树木,其插图也应该是按照顺序展示八种树木,其实则不然,需要教师丰富插图,先对教材详细探究,提前制作各种树木图片,并在讲解或者学生阅读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每一种树木,丰富学生的认知。所以《树之歌》这首兒歌的教学顺序为:阅读儿歌,了解内容,播放图片,探讨分析,评价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弄清树木的区别,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精准掌握知识点,通过插图让学生认知树木的种类与形态。
  3.加强图文联系
  每一篇文章和插图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探索两者关系入手,一方面依靠插图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通过文本来更好地解读插图。换言之,插图与文本具有互相阐释、互相生发意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联系上下文,将插图与文本融为一体,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如统编本教材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讲述了雷锋在雨季的泥泞中,带迷路孩子找家、背年迈大娘的故事,以细节的描写向学生展示了一曲乐于助人的赞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为其朗读文本,令其感受文章想要表达的含义,总结出哪里有困难,雷锋叔叔就会出现在哪里的中心思想。
  4.通过插图展开想象
  统编本教材中插图的设置,从风格、色彩上都发生了变化,融入了更多中国传统元素,提升了文本和插图的一致性,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以文本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一般来说,插图总是一种“未完成的作品”,具有意义召唤的作用。作为教师,可以从多个视角充分发掘插图的内容,充分发掘插图的形式,从而借助插图,盘活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补充、补白等。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讲述了老屋中几个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屋一直倒不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加上使用插图弥补文章对童话的表达缺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你借助插图想象一下老屋慈祥的面庞。”以小组合作形式为学生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形象表达出来,并结合生活经验,布置续写作业,继续扩展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统编本教材更加重视插图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创建魅力课堂。插图是统编本教材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插图中的信息,找准插图和文本教学的契合点,探寻插图与文本之间存在着的信息差,将插图融入到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之中,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插图,延伸语文学习知识点、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兴趣,利用图文开展文本联想、想象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南苑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学生习作不生动是让教师头疼的难题,何为生动?简单来说,就是让“生”的东西“动”起来,让本是静止的文字在我们的头脑中“活”起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件不易之事,我们可以借助动态视频片段来教学习作。  一、语言始于具体形象  图像是抽象符号的生动再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图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年级的课堂中,习作训练是从看图写话开始的,利用具体的图景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与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乐
走他人不常走的路,虽说艰辛,却不一定效果不好。  随 拍  又到周五了,学生异常兴奋,因为我们约定,每周写四篇日记,单周检查,双周评比。上周评比中优胜者得到了喜报、小奖品,因而这周气氛更浓。看着学生迫切的心情,我说:“这周是检查,没有喜报,没有奖品。”话音刚落,就听见学生大声喊道:“我们不是为了奖品。”“那你们为了什么?”这一问学生更急了,“我是为了提高习作水平。”“我是为了在交流中锻炼口才。”“
《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我国山河的壮丽景色。由于写景类散文承载着独特的教学价值点,笔者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一方面引领学生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一方面引领学生走进散文,探寻写景类文本的表达秘妙。  一、切实体悟,感知多重角度的表达效果  很多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只会从一个维度出发,往往不能整体全面地再现事物的客观
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紧紧围绕“寓理于乐,寓情于趣”展开,所以这一文体也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文章就是寓言,尽管它们的篇幅不长,却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为此教师应该依据其问题特征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提升学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情深、风清、事信、义贞、体约、文丽是文章的创作原则和评判标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万物之文”,也可以以“六义”为其标准。  一、“情深”:师生情感真挚  课堂教学的“情深”,是指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体现出的情感真挚。而情感真挚的基础,我认为,一方面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真正适合学生,另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和平等。过度“师本”或过度“生本”,都难以“情深”。以下就从这两方面进
“微课”又名“微课程”,近几年来随着“翻转课堂”的理念而迅速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加入微课的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能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的植入更能够激活学生、激活教师、激活课堂。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植入微课激活限时课堂,让学生更直观、高效地理解知识、享受知识、运用知识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
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时下教师普遍关注与重视的问题。课堂评价是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课堂评价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语文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真正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服务。因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设置“策略单元”,借助整个单元的课文训练某一种核心的阅读方法。这种单元类型的教学就需要充分开掘单元课文与所要重点训练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落实单元训练重点。那么对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预测”,该怎么教学呢?  一、把握契机,唤醒动力,让预测兴趣盎然  1.各抒己见,在众说纷纭中预测  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边阅读一边预测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就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探索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已经得到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但是教学追求的不仅仅是效果,还要追求效率。让复杂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才能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更多的知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繁多是公认的事实,是不是繁多的内容就一定需要复杂的教学过程呢?这是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思考研究的问题。  为此,我首先研究了《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
阅读能力是学习中要培养的能力之一。随着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较阅读教学是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方式,把比较阅读融入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喜欢阅读、懂得阅读。  一、不同阅读材料间的内容对比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字水平,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并选择适合现阶段学生水平的教材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