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转型”期待中职结构调整“配套”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教育蓝皮书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初次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为86.2%;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普遍超过“211”“985”重点大学,更比一般地方本科院校高出好多。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不敌高职高专,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以致“拖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后腿”,这种非正常现状正是国家下定决心要求600所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职教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堪称“高教领域革命性调整”的政策,已然承载了“终结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冰火两重天’同时并存”“打破高教同质化困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众多的期待和功能,可谓新形势下高教改革的重要发展战略。
  联想起这几年教育部定期公布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超过96%的新闻,虽然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尚有待考证,却很难否认中职毕业生比大学生“吃香”、技工人才比研究人才紧缺的现实。然而,令人一直感到困惑的是:在中职高就业率、供不应求的背后,其就业质量却始终差强人意;在中职“免费”读书的背后,其吸引力却越来越低,口碑越来越差,以致成为弱势群体子女万般无奈下的被迫选择,这与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出台各种政策促进职教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国内为数众多的“三星”以下的乡镇普通高中,却正在中等教育层次扮演着与“地方本科院校”几乎相同的角色,遭遇相同的尴尬: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角度看,这些学校不屑做也没有能力去做;从培养学生冲击研究型高校的角度看,其本二以上的录取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而这些“三星”高中却因为沾了“普通高中”的光,成为不少爱面子家长避免让子女就读中职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甚至成为向一些“注册入学”高职院校有偿输送生源的交易端,在很大程度中扰乱了教育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据此,笔者认为,在国家逐步推行“分类高考”的宏观形势下,职教体系内各级院校的生源需求将会远远大于(约占70%)研究型高校。如果听任那些数量庞大的乡镇普通高中(三星以下)毫无目标和责任地固守现状,不仅是教育资源的重大损失和巨大浪费,更是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隐患。
  毫无疑问,作为一项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与中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同步进行,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中等教育的总体布局来看,传统的“普职大体相当”的强制要求,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成长需要,又没有顾及企业的人才需求,因而只会滋长地方政府和职业学校想方设法作弊做假以确保“完成招生任务”,非法套取国家对于免费中职教育的扶持资金,此举于国于民于社会均有害无益。我们必须摒弃基于政府集权的凡事“一刀切”的行政思维,在确保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规模平衡对接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机制,及时、科学地引导乡镇普通高中顺势转型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真基地,而不是研究型重点高校的生源伪基地。另一方面,初高中是人生的重要分化期,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专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时期,是青年学生选择走研究报国或职教成才之路的最佳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大中职学校在中等教育总体格局中的规模比例,让乡镇普通高中明确定位,转型职教,不仅为高一级职业院校储备了充足的生源,也为学生的及早职业“定向”指明了方向,更为众多宝贵的高中教育资源找到了用武之地。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局部的调整都只是治标而不治本,不仅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反而会引起系统性的混乱。在国家紧锣密鼓地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职教转型的今天,中职发展层面的配套改革亦当及时提上议事日程,以求全国教育协同、和谐、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
其他文献
潜能即一个人潜在的能力,是一种尚未显现的能力,它一旦外化,就变成显在能力,即通常所讲的能力。初中生有着很大潜力,特别体现在学习方面。作为英语老师,有责任发现并挖掘学生这种学习的潜能。英语学习潜能的开发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平时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习潜能的: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开发学生的潜能首先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围绕老师的指
1970年,以人生目标为主题,美国哈佛大学对应届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明确目标的大学生占了27%,25年后这部分学生生活也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时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目标比较模糊的占60%,25年后这部分学生生活、工作较为安稳,没有什么特别成绩,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目标明确但比较短期的占10%,25年后这部分学生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目标不断实现,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目标
职业学校生源来自中考的“失败者”,一些职校老师随之也产生自卑感。其实根据“工作室学校”的教育宗旨,职业学校就是要为那些在主流教育模式下的“落榜生”搭建一个个平台,开发他们的“非认知性技能”,找到他们最擅长的智能领域即“核心竞争力”,在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职业教育人不能放弃任何学生,也不只是为了教会学生一门“手艺”去社会混口饭吃,而是真正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找到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
善运比喻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运用比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本文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中比喻翻译的研究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
“密度”本文指一堂课40分钟内教师在有效调节教学内容内部各要素、各层次、各环节紧凑而又科学组合的前提下课堂内容的容量。“高效低耗”的课堂必然有一定的密度,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密度过小,学生就“吃不饱”;密度过大,学生就会“食而不化”。  那么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呢?  一、课前准备充分  夸美纽斯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
基于课程改革、信息反馈及情感交流的需要,研究学生分层标准,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设计类课程作业实行分层面批,采取多元化、动态化、差异化、发展化和人性化策略,初步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识字本身是枯燥的,那怎样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喜欢学习汉字、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呢?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我是如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良好的识字氛围。  一、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