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解陶:读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ang_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不仅是中国古代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是一种理想和人格的象征,是后世文人的精神家园。关于他,我们有太多津津乐道的话题:不为五斗米折腰、弹无弦琴、以葛巾漉酒、采菊东篱,以及桃花源理想世界的营构,等等。而真正走近他的最好方式,就是熟读涵泳其诗文。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族谱引”云:“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事实上,涵泳之后必然带来的另一个收获是对陶渊明诗文理解上的融会贯通,即以陶解陶。本文打算探讨对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的理解,就是实践这一理念的粗浅尝试。先列原诗于下:
  孟夏草木長,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组诗,逯钦立《陶渊明集》附录二《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认为是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六月中遇火之前的作品。龚斌《陶渊明集校笺》认同其说,并将其暂系于义熙三年。组诗的标题叫《读山海经》,顾名思义,其内容都是读《山海经》有所思有所感而作。实际上除《山海经》外,这组诗也有一两首涉及《穆天子传》。
  《山海经》今本十八卷,晋人郭璞有注并题图赞。大概成书于战国时代,秦汉间又有增益。包括《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以记山为主干,旁及草木禽兽物产。《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各四篇,《海内经》一篇,合称《海经》,不同于《山经》之专记山川道里物产,它主要记载殊方异闻,保存了丰富的远古神话传说,有很明显的神仙不死及服食内容。总体上看,《山海经》的性质比较复杂,是巫书和地理博物书的混合,郭璞说它“宏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注山海经叙》)。
  《穆天子传》六卷,晋郭璞注,记周穆王驾八骏游行天下事。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此书是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从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的战国魏王古墓中发掘出来的,曾经当时学者荀勖、和峤、卫恒和束晳等人的整理。
  除第一首外,《读山海经》组诗每首都是具体歌咏《山海经》中所载的事物。如第二首(玉台凌霞秀)写西王母,第五首(翩翩三青鸟)写三青鸟,第九首(夸父诞宏志)写夸父逐日,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写精卫填海与刑天舞干戚的神话传说等,第十三首还旁及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以至奸臣作乱,饥渴而死一事。
  我们这里看到的《读山海经十三首》第一首,写诗人归隐田园后,于耕种之暇泛览图书的乐趣,为组诗之总纲。试次第析之如下:
  前两句写陶渊明居处的环境,清幽而又生机盎然。孟夏,即农历四月,是夏季的开始。扶疏,草木枝叶纷披的样子,即繁茂。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对于季节、物候的变化非常敏感。钟嵘《诗品序》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所以,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诗经·小雅·采薇》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则说:“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在一年四季中,夏季可能是对人的心绪影响最小的季节,它不像春天的到来那样会给我们惊喜,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那样的变化是没有的;它也不像秋天那样萧瑟荒凉,不像冬天那样寒气逼人。夏天往往不会使我们产生太大的内心波澜,但却充满生机、草木繁茂,是一种比较平和的状态。陶渊明的这首诗,写的是初夏,他的内心也是平和的。
  “众鸟欣有托”,既是写实,草木是众鸟的托身之所,联系到后一句,又引申出“吾”与“吾庐”之关系,即亦如众鸟之“欣有托”。同时,“众鸟欣有托”亦可视为起兴,引出下一句。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前一句的“欣”字。陶渊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这里既是他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家园,“吾亦爱吾庐”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喜悦之情。如《归去来兮辞》写其“自免去职”、回归田园后的欣喜:“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所以归根结底,倒是由于“吾亦爱吾庐”,诗人推己及物,才觉得“众鸟欣有托”。这两句诗可与《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对读,都是通过鱼鸟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感情。
  “既耕”两句,读书的先决条件是“既耕亦已种”,显然陶渊明是把耕作放在首位。他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求以自安。”即衣食的经营是人生的根本,是第一要义。在春耕生产结束之后,孟夏时节是农闲时光,正好读书。需要注意的是,陶渊明在闲暇时选择的是读书而不是其他的休闲方式,足以说明他对读书的热爱,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自己“乐琴书以销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陶渊明是一个真正以读书为乐的人。
  “穷巷”二句,回,转回,掉转。车大则辙深,深辙为大车的车辙,而乘大车者非富即贵,古人常以门外多深辙,表示来访贵人之多。《文选》卷三十收此诗,李善注此句引《汉书》曰:“张负随陈平至其家,乃负郭穷巷,以席为门,门外多长者车辙。”又引《韩诗外传》楚狂接舆妻曰:“门外车辙何其深。”故此处“深辙”所指应是陶渊明为官时所接触的贵人们。现在陶渊明归隐田园,居处偏僻,车辙难通,常使故人回车而去。另外,这两句诗可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对读,有异曲同工之妙。究其根本,不在穷巷与人境,而在于心远。
  “欢言”二句,欢言,犹欢然。言,有的版本作“然”。这两句写的是田园生活的乐趣。古人秋天粮食收获后在仲冬时节酿酒,经春始成,到春夏之间就酿好了,即所谓“春酒”,孟夏时节,正可饮用。陶渊明自己是酿酒的,他有一则以头上葛巾漉酒(把酒中的渣滓过滤掉)的轶事,据说有一次他找不到过滤的工具,就把头巾摘下来使用,用过之后依然戴在头上。后人往往将此事作为魏晋名士风度的表现来讲述。“摘我园中蔬”一句,关键在一个“我”字,这表明陶渊明所食用者乃是自身躬耕所得,自然别有风味。   “微雨”两句,微雨好风,是很惬意的天气。这两句诗发语天然,全无矫饰,但却写出了绝佳的意境。而在这样的天气里,无论饮酒、读书,都十分合适。
  刚才诗人说“时还读我书”,那么他读的是什么书呢?《饮酒》十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是儒家经典,诗人年少时颇有用世的理想,读六经虽然也有喜好的因素,但更有實际的意义,即为出仕做准备。而现在他已归隐田园,读书则全在乐趣,而不具有功利的目的,故曰“读我书”,重点仍在一个“我”字。周王传,即《穆天子传》;山海图,即《山海经图》,皆非经世之学。颜延年《陶征士诔》称渊明“心好异书,性乐酒德”,正可为本诗作注脚。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读书的方式,是泛览、流观。《五柳先生传》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不是囫囵吞枣,而是不注重外在的章句训诂,重视其中的内涵,即会意、得意忘言,这是读书的快乐所在。
  “俯仰”二句,俯仰,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之短。终,穷竟。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前一句是说俯仰之间可以穷尽宇宙之事,这是他读《山海经》《穆天子传》的感觉,也是承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而言。诗人已经遨游在这两部书的奇幻世界里,兴味盎然,自有无穷的乐趣,所以下一句说“不乐复何如”。当然这里的快乐,又不仅仅局限于读书,而是指他全部田园生活的快乐。元刘履《选诗补注》卷五云“观其‘众鸟有托’‘吾爱吾庐’等语,隐然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则其俯仰宇宙,而为乐可知矣。”
  在陶渊明的诗中,往往包含着丰富、深刻的人生体验。脱离世俗的桎梏,真正地回归自然,尊重自己的天性,保持真我,这是他想要的。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评价这首诗说:“这首诗中连着用了好几个‘我’字,里边透露着诗人的一种欢欣喜悦之情。”(《时代风气以外的两位诗人·陶渊明之二》)李白的诗中也往往有“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将进酒》)“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李白的“我”一般是以我为主,强调自身的价值,与陶渊明的保持真我不同。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心态是平和的,他已经开始享受田园生活与自由读书的乐趣。我在这里强调陶渊明内心的平和,是因为这即便在他自己也不是可以始终保持的境界,如《杂诗》其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饮酒》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开篇便抱怨“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后又说“在己何怨天,离忧悽目前”。皆是不平之心态。鲁迅《“题未定”草》六说:“(陶潜的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二集》)
  就像上面我们对本诗具体诗句的解读往往联系陶渊明其他诗中的内容一样,对这首诗的整体理解仍以“以陶解陶”最能把握其本意。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说自己:“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正可与本诗对读。
  这首诗,陶渊明写得真率自然,物我浑融,平和美好;又深衷浅貌,纸短情长;节奏上不疾不徐,音韵谐婉。令人回味无穷。明人陈仲醇云:“予谓陶渊明诗此篇最佳,咏歌再三,可想陶然之趣。‘欲辨忘言’之句,稍涉巧,不必愈此。”(温汝能《陶诗汇评》引)温汝能《陶诗汇评》卷四亦云:“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其他文献
祢衡(173—198),汉末狂士,少以才名,常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先由孔融举荐给曹操,曹操忍受不了他的“狂妄”,后转与刘表,刘表也不堪其“辱”,再转与江夏太守黄祖,黄祖性情急躁,更不堪其侮慢,情急之下将其诛杀。《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平原祢衡传》载:“后衡骄蹇,答祖言俳优饶言,祖以为骂己也,大怒,顾伍伯捉头出。左右遂扶以去,拉而杀之。”由描述可知,祢衡个性狂傲、言辞甚激,竟因此丟了性命。然而,我
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毕业后旋即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而后获得东亚系博士学位,毕业以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瓦尔帕莱索大学(Valparaiso University)任教。本文结合自身在加拿大和美国教授中国古代诗歌课的经历来讨论诗歌教学的内容和特点。  在介绍北美学生如何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加拿大和美国开设中国古典文学和诗歌課程的高校情况。加拿大高校基
[摘要]缅甸保卫战的失利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最为关键的原因是中国远征军自身在作战方面存在问题。具体指挥作战的史迪威,不顾敌我实力的对比,一味采取进攻态势,在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应负主要责任。  [关键词]缅甸保卫战 蒋介石 史迪威 中国远征军    缅甸保卫战的失利,有着多重因素的作用。过去学者多将原因归咎于蒋介石干预指挥。近年来的一些论著侧重于论述英缅军作战不力并擅自撤退,导致中国远征军孤军作战而
题咏,元代方回所编《瀛奎律髓》谓之为“着题类”,是侧重于体物肖形,赋而有比的诗作。体物肖形,即通过文字把物体的形貌特征精当地表现出来,这是赋的工夫;又往往需要用到形象的比喻,故曰赋而有比。题咏又可分题诗(词)与咏物。题诗者,是要题写在某一种器物之上的,如题画、题砚、题扇、题诗集文集,咏物就只是对某一物体的吟咏,并不需要题写。科举时代,常以“赋得……”为题,要求围绕某一物事甚至一句诗展开诗意,又须用
[摘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上讲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去研究;从实践层面上讲要从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去研究。关键是要建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范畴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范畴体系    十七大报告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到杭州那天,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出租车从杭州东站直接开到高银街上的十三湾巷,这里离西湖只有一公里出头,是名副其实的老城区。她站在小区入口等我,细瘦的身材,上身穿着灰色字母厚卫衣,竟把卫衣塞到一条黑色天鹅绒百褶阔腿裤里,撑着一把小到不能再小的小黄伞,见到我,笑了笑,她只要略微一笑,就很动人。  这是个年轻的女孩,脸颊上有颗淡褐色的痣,长得地方适中,不觉得突兀,但也不含蓄。她有亚热带的肤色,凸起的颧骨
[摘要]人民政协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人民政协不仅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地位,而且因其以协商民主为主要形式、发挥政协委员中的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而十分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  [关键词]人民政协 党的领导 协商民主    60年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成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务,由此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一  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逝世,学界震惊。打开电脑,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学术社团、刊物及出版社都纷纷发文悼念,学界同仁无论老少,乃至海外的不少学者也都发帖深表哀悼。我也发一短文,认为先生与鲁迅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在学术文化的建设方面有着丰功伟绩,他对年轻学子的关爱培植更是意义深远。  我与傅先生关注中晚唐文史及李德裕、李商隐研究已三十余年。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先生逝世次日
[摘要]教育涵盖了学习群体,学习群体催生了自主学习模式。教育群体的先导性意味着教育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力量,全局性意味着教育与社会的各个系统和部门之间甚至与千家万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基础性意味着教育是社会各项事业存续和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  [关键词]自主学习 学习群体 大学身份 大学战略    研究命题:高等教育与学习群体    高等教育学是作为人与知识的联系而进行的教育理论阐释。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应坚持法治规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同时,要坚持民众的广泛参与。  【关键词】社会主义 法治 建设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法治建设历史上的新发展、新突破,是党执政和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中国共产党提出由法制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