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迟钝,或许成全了我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自己 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敬一丹1955年出生于哈尔滨,中学毕业后到小兴安岭青河林场当知青,一直渴望继续读书的她曾先后被推荐到大连外国语学院和沈阳铁路学校等地方深造,可惜都没有成功。后来北京广播学院来招生,曾经在林业局当了3年播音员的敬一丹考下了“准入证”,终于得以被推荐上学,成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3年之后,已经毕业并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有稳定工作的敬一丹又再次萌发了继续读书的想法,立志考上广院的研究生。那一年,敬一丹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从零起步,敬一丹发奋学习,经历两次落榜,其间甚至想过放弃,但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敬一丹终于拿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研究生毕业后,敬一丹曾留校任教,生活渐趋稳定。那时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学校挑人,敬一丹幸运地被录用了。很多人劝她别再瞎折腾,踏实过日子算了,但敬一丹不想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最终还是选择进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那一年,敬一丹33岁。
  《焦点访谈》 不允许自己说祈使句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敬一丹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脚。她虚心向年轻的同事学习,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当作重大的使命来完成。
  1995年敬一丹迎来了她工作中最大的挑战——主持《焦点访谈》。“《焦点访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能坚持留下来的,差不多都是具有同一个特点——韧性。”敬一丹说,身处舆论监督前沿,审片过程如履薄冰,“顺利通过的,笑着出来了,也有偷着乐的;没过的,沉着脸出来了,也有偷着哭的。如果连着被毙俩仨节目,自信心就会严重受挫,死的心都有了。”这时,工作手册会告诉敬一丹和她的同事:“洗一个热水澡,然后决定活下去;想一想只有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一天。”
  在谈到“韧性”的时候,敬一丹还提到另一个词“谨慎”。“《焦点访谈》越火,越要格外谨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过把瘾就死,不是成年人的态度。”敬一丹认为,当特别热闹的情况出现时,一时没看清,但又需要面对它的时候,尤其要留有余地。留一点空间,空间是留给观众的,也是留给时间的。“《焦点访谈》的主持人,就像红烧头尾,火候很重要。”敬一丹说,她不允许自己说“必须”“应该”“要”“希望”这样的祈使句,“祈使句、喊口号等粗放的表达,会让自己懒于思考,平庸对付,长此以往,会失去创造力。”
  《我遇到你》 向遇到的一切致意
  从1988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敬一丹在这个舞台上已经工作了27年。近一年多来,敬一丹在写一本名为《我遇到你》的新书。敬一丹说,写这本书是“向我遇到的一切致意”。她说,自己遇到了广播和电视发展的黄金时代,遇到默契合作的同事,遇到麻风娃、孤儿、贫民、残障、导盲犬,遇到雾霾、水危机、荒漠化、资源贫困……“央视27年,沉淀下来的,是我所珍视的各种遇到,这既是个人记忆,也带着时代的印痕。”
  最开始写作的时候,敬一丹只是想给自己的业务做个梳理,但能不能写成一本书,还是不大有把握。没想到动起笔来,敬一丹被写作强烈地吸引住了。她把以前攒的笔记本都拿了出来,把做过的节目一个个都回忆了一遍。“这个过程很享受。”她说,“干记者这行,行万里路,阅无数人,最后沉淀下来的是内心最看重的。我做这件事情,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观众一个交流。不做这个事儿就好像有事没做完似的。这就是A型血的特点,做事要有头有尾。”
  敬一丹访谈录
  问:您40岁加盟《焦点访谈》,而当时《焦点访谈》团队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您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年龄问题的?
  敬一丹:我对年龄感觉有点儿迟钝。也许,别人看,40岁,当然就是中年嘛!而我是在报人的提醒下才意识到,噢,是人到中年了。真够迟钝的!但我对年龄、性别的迟钝,也许成全了我。在生理年龄心理年龄都很年轻的同事中,我跟随着,也会被感染。
  问:主持《焦点访谈》之初,节目被指缺乏锋芒,您是如何应对的?
  敬一丹:节目要求和我的能力、性格之间确实有冲突,但我也确实不愿意违背内心,不愿意心里纠结别扭。在选题上,我比较倾向于中性话题、现象分析,不太能胜任短兵相接的监督报道。舆论监督节目带来痛感,也许,锋芒毕露的人带来的是刺痛,而我带来的是隐痛。因此,我不会在节目里做出欢呼状、拍案状,经常会沉淀一下再开口。所幸的是,《焦点访谈》后来也从最初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慢慢变成了讲理的中年人。
  问:作为一位新闻人,您是如何看待记者这一角色的?
  敬一丹:记者生活是热运转,也需要冷思考。2000年设立记者节时,我并没有料到媒体环境在十几年里有如此巨大的变化,面对世事变幻,身处媒体变局,难免纠结不安。但我始终欣赏这样的声音和观点,“有所不为,有所不畏,这就是新闻人。”对公信力的敬畏,是记者应具备的态度。不管时代怎样变,世界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
  问:你在新书《我遇到你》中谈到了你的很多同事,评价一下白岩松吧。
  敬一丹:白岩松是最忙的主持人,他的节奏快得如一路小跑,不知他怎么挤出时间的,而这一切都是义务的。岩松是能看到远方的媒体人,他拿着属于自己的棒进行新闻长跑,同时,他也为即将接棒的年轻人开拓着,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有更好的空间。他是有长跑准备和长跑能力的,他似乎不用外在动力来驱动,内心力量足够强大。
  问:退休之后有什么打算?
  敬一丹:我希望有一个间隔年,好好看看、想想接下来的可能。60岁是一个新的开始,退休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美丽中国”做志愿者。但我没有想清楚我能做些什么,能给孩子们上什么课。我想我是不是可以给这些小老师们讲讲如何与人沟通。因为沟通一直是中国社会很缺少的一种训练或者是一种素养。
  

其他文献
1988年2月25日,她出生于拉脱维亚的一个普通家庭。她出生时,由于医生的疏忽,导致她的左小腿脱臼。为了治疗,出生后的第6周她的左小腿就被打上了石膏。她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邻床住着一位钢琴老师,闲暇时间就教她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这大大减轻了她的病痛,也让她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6岁那年,她进入了陶格夫匹尔斯音乐学校,本应开启她的音乐梦想,没想到长期捆绑着石膏的左小腿与右腿已经明
期刊
在苏格兰旅行,走来走去,磕头碰脑的,好像碰到的总是古堡。古堡有的临海,有的有护城河,有的花木扶疏,有的有美丽的陈列品……反正,一天里面,你总会走进五六栋古堡。  我对古堡不是太有兴趣,虽然黑羽的乌鸦昂首走在如茵的绿草地上也算赏心悦目,而古老厚重的石材建筑,其设计之高雅、施工之精巧绝伦,都颇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然而古堡在我记忆中,好像只是专供故事中的幽灵出没的。  但其中有栋古堡却因为有其娓娓情节,令
期刊
森林里有6条路,你选哪一条走呢?   答案如下  第一条路:  你个性沉稳内敛,喜欢美丽的事物,而且乐于活在所爱之中,你很念旧,对于过去的事相当重视。你选择满是花朵的道路,代表你凡事“慢慢来”,喜欢沉浸在虽然短暂却愉悦的时光。不过喜欢安逸的你,最近人生恐怕会有些不一样。在你的前方将出现较为挑战性的道路,不过不用害怕,你会喜欢这个新的改变!过去你不喜欢发表太多自己的意见,不过现在你可以试着说出自己的
期刊
旅游已经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跟着旅行社走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旅游网站的logo好像都是动物呢!  据专家说,商家喜欢用动物做logo的目的在于,通过人们脑海中已有的对动物的某种特性的联想,来提示消费者商家所具有的某种特性。还有一种可靠的说法是,因为赵忠祥老师一款著名的节目——《人与自然》。旅游就是“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人与自然》里出现最多的是什么?人
期刊
一早被闹钟叫醒,上下班路上被各种汽车喇叭催促着,噪音裹挟着浮躁,让人们的内心无法平静了……你会不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给耳朵片刻的安静!   为了寻求来自自然的寂静,一个叫戈登·汉普顿的美国人,走遍全世界记录大自然的美妙声音。现在,这个曾经的小伙子成了六旬老者,也早已是世界知名的环保主义者。而最近,随着《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这本书的畅销,人们才开始了解他。   汉普顿从小就喜欢亲近自然,在大学时,他
期刊
迪士尼从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它塑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诸多经典卡通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可是,无论你从图片上、电视上,还是亲临迪士尼乐园,都不会看到迪士尼那些卡通动物人偶的“真面目”,因为这是迪士尼的“最高机密”。   米勒是美国迪士尼公园的一名低层管理人员,去迪士尼乐园看卡通动物是他的孩子们最大的心愿。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愿望,米勒节约开支,两个月后终于帮他们圆了梦。   那天,米勒带着三个兴
期刊
每当看到有趣或者漂亮的事物时,我们都会有一种自然的冲动想要将它捕捉并保存下来——在今天,我们会拿出手机拍照。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但拍照有两个大的问题。第一,因为我们忙于拍照,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去观察一下这个促使我们去拍照的有趣而漂亮的世界; 第二,因为我们知道照片妥当的保存在我们的手机里,所以我们总是无暇欣赏,因为我们如此确定某一天我们会抽出时间来的。  因为我们口袋里的手机,这个问
期刊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去见见我的敌人。  不怕大家笑话,这个人其实是我的父亲,虽然他从未像个父亲那样对待我。  我小心翼翼地开着自己的路虎,尽量不让路上的牛粪弄脏了自己的新车。想想,当初就是在这里,我愤然离家出走,他竟然毫无挽留之意,后来,是母亲半夜搭着别人的拖拉机跑到县城把我硬拉扯回来。  我不敢说父亲有没有感情,但至少对我是极不公平的,明明是我的语文课外阅读,他硬是要宣布,这本书
期刊
◎编译:吉葡乐  ◎插画:吴斌  1.五月,麦收季节。男人们趁着大风在场院扬场,麦粒和麦皮各自堆成了圆锥体,这时,女人就会拿一把扫帚扫麦粒圆锥体上的麦鱼子。麦鱼子就是还有籽粒的麦穗,只不过里面是比较瘦的麦粒,女人用这样的麦粒换馃子或西瓜给我们小孩解嘴馋。  2.这年麦子齐截,麦鱼子格外少,母亲很喜悦,我却有点不开心。我学着母亲把麦鱼倒在空地上,拿棒槌一下一下地砸。突然轰隆一阵雷,大雨落下来。母亲看
期刊
在新加坡读书的同学文假期归国,与他小聚。  文是学霸,在国内名牌大学读本科,顺利保研。已经读了一年研究生,却又决定申请出国,从研一开始读。  “为什么要放弃国内的研究生呢,毕竟,也算是浪费了一年时间吧。”我问。  文低着头,看手中的一杯茶,茶叶在杯中静静舒展。然后,他抬起头说:“开心就好。”  我有点奇怪他的回答。他笑笑,继续说:“这是我在国内读研究生期间,一位教授送我的话。”  “当时,我正在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