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教学遭遇“索隐”……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o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20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命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交替的过程;‘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不管是爬行还是飞翔都是生命的真实过程;‘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蜕变后获得新生,生命的过程才会生生不息。‘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平凡的生命过程也能孕育出辉煌……”
  小生灵生命的顽强,地坛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使史铁生看到了地坛的生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唤起了生活的信心,给“我”生的启迪。然而,用马老师所说的“生命意识”去解读,未免叫人惊诧、纳闷:“飞翔是一种生活状态,爬行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无论是飞翔还是爬行,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身处逆境,不能消极颓废。而应该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那份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这不是在搞“索隐”吗?
  眼下,更有许多教学设计:
  《阿Q正传》教学,“课后,我布置一个作业:由下列‘道具’中任择一二,以‘评《阿Q正传》中的细节描写’为副题,自拟正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1)搭连,(2)衣箱,(3)四两烛,(4)树烛台,(5)断砖,(6)龙牌,(7)竹筷,(8)哭丧棒。”(《对“教,是为了不教”的一次实践》,《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3期)对8种道具的明晰如何把握阿Q形象和“精神胜利法”?“‘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喻指‘白洋淀妇女的成长’”(《荷花淀》);“‘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其中‘人们都在灯下匆忙’暗示了‘人们对祥林嫂之死的遗忘”’(《祝福》)……
  索隐原指社会科学的一个研究学派、一种思潮,它是指根据小说的情节发现隐藏在里面的事实——“索小说背后之隐”,探寻出特别的历史、特别的含义。至红学研究,索隐自成颇有影响的一派。索隐之于语文阅读教学中,便成了从教材的细节发现隐藏在里面的事实,放弃文章的灵与肉,抓住文章的一根细枝末节解剖,挖掘出所谓的“真内容”,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看出些情节之外的某些“微言大义”,大有“索隐”之风。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已是不争的事实,语文阅读教学的确要引导学生筛选重点、关键、精彩的语句,揣摩语句的特定含义和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但,语文不是楼房,教学当然也不是指出哪一块是砖瓦哪一块是石料!玫瑰长在玫瑰枝上时怒放,一旦摘下来,虽有他用,但失去玫瑰之为玫瑰的真正意义,文学也是,不能以“割裂”为美!在语言家园中的居住,无关乎文字范本的分析,无关乎冷冰冰的逻辑推理,无关乎于知性的探究,而在于精神意义层面,在于情感的体验,在于生命的感悟。
  我们不能否定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富有启发性切入点的分析,提挈式地把学生引入阅读的主阵地。比如《智取生辰纲》一文,就可以“智”着手,《窦娥冤》一文从“窦娥冤在何处?”切入教材,从而提挈全文,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它辐射相关的面,控制学习的制高点。
  然而,教学以“索隐”姿态出现时,教师费心尽力去追寻挖掘字词的意义,求证语句的根由。如马文中对“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挖掘出“生命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交替的过程”的意义,把“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理解成“平凡的生命过程也能孕育出辉煌……”精而繁的分析,琐而细的讲解,条分缕析以至一句一字所隐含的所谓的深意。分析、分析、再分析,讲全、讲透、讲细,教师对作品不厌其烦地开膛剖肚、任意地肢解,破坏了文章整体美感,限入理性化、机械化、模式化。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掉入教师精心分析的细密的网,容不得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抹去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获得的文本体验和创造性,消解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果没有师生对语言情意的人生体验与感受,没有主体投入‘物我合一’,没有入化情境的铺设,总之没有一种人文精神的挥洒,即使有再合乎“理性”逻辑的教学程序、量化标准,也不会有好的语文教学。科学主义理性方法,永远不可能长度清晰地解决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不可能根本解开语文教学之谜。”(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我想起了《杂文选刊》(2006年第3期,上半月版)登载一篇名叫《博士论文》的百字杂文:“在某次‘博士论文竞赛’中,获奖的论文题目如下:《吃饭有益论》、《论“回”字的第西十四种写法》、《秦始皇焚书坑儒所用引火材料新考》、《武大郎卖烧饼的吆喝技巧与WTO背景下的营销策略》、《左手还是右手——关于曹雪芹用哪只手举杯喝酒的伦理学考察》。真是对“把学问做深做细”的莫大讽刺,索隐式教学不也是这样吗?
  怎样让学生触摸文章的内在生命的脉动,感知文学艺术?这令人尴尬汗颜的阅读教学怪状,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些什么。
  [作者通联: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高考一结束,浙江省的各种媒体就对高考试题作了评论,其中对语文试题好评如潮,概括起来无非是稳中有变、突出能力、贴近生活、关注人文几点。正奇怪那位专家有如此快的出手,后来一打听,原先是命题组自己的解读,不禁哑然失笑:一只母鸡下了蛋,不等他人先说,先呱呱大叫:我的蛋下得很大,很好,很有特点。这倒好,先让满世界都知道,这是一个好蛋,等人家反应过来,再想说几句时,别人已听不进去了——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先入为
杂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形象化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杂文的基本特征:寓道理于形象,幽默风趣、泼辣犀利几乎是杂文的商标;“说理”是杂文的目标和过程,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国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中职学校肩负着重要职责,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教育改革为指导,大力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方式,加强具有创新性、现代化教育新模式的运用。自主合作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对于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以自主合作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价值开始,探究自主合作模式
2017年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代表了各个学科目标最先进的最严谨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也成了老师教学的教纲,它给每位老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教什么、怎样教必须建立在新的课程标准这个基点之上。这次新课标特别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这是2003年的课程标准所没有的,这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诚如新课标所表
《课标》对中年级习作要求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也刚好适合在情境体悟中参与、探究、习作。这样习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学生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学生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古代诗词鉴赏从内容到形式、从技巧到表达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最近,与学生一起进行语文划块复习中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从阅读鉴赏顺利走到鉴赏表达。    一、问题发现    典型例一:对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鉴赏。这首诗,学生在小学就学习过。这是一首咏物诗,用的是托境咏物、蕴藉情丝的艺术手法。所咏之物就是“鹿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7月颁布实施至今已快5年了。据说,几年来教育部的有关部门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课程标准组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实验区的声音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吸纳了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建议,对课标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充实和完善。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即将问世,用以指导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
教学本课我打算安排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即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走出文本,阐释教者的价值取向;超越文本,绽放读者的阅读个性。    一、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丑小鸭》是大多数同学熟知的故事,童话又是七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文体。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
语文这一学科比起其它学科具有一定的自我优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学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还可以领略语文所带来的思想观念,深度学习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预习、探究和实践等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深度学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和深度学习相对的也就是浅层学习,一般来讲浅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