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望中反思 在探索中发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但是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的话,那么学生定会很厌倦,对这样的审美活动缺乏热情。怎样使学生热爱欣赏课,变“要你欣赏”为“我要欣赏”呢?下面我就以欣赏课《现代建筑壁画》为例谈谈我的课改举措。
  
  一、在失望中反思教学的“败笔”
  
  这个星期一的第一节美术欣赏课,我给学生带去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图片,我心想这么精彩的课件一定可以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十分钟过去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欣赏着,但不知何时开始,他们对图画的兴趣渐减,接着,讲话声、翻书声、移桌子声如交响乐般由弱渐强地奏起来了。这样的情况给我下一步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虽然我竭尽全力去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可远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课后,我主动与教研组的老师们一道进行了交流,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困惑一股脑儿地全部说了出来,大家认为这节欣赏课中的教学方法单一,而且有“灌输式”之嫌,因为美术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好地完成美术感知、情感体验、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外在表现的创造活动。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
  
  二、在探索中发现教学的“闪光点”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他的座右铭来强调。艺术家则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并把各种事物和形态表现为美的形象。法国雕塑家罗丹指出:“……艺术大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所以,观察实际上是人们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
  因此,我在给第二个班级上《现代建筑壁画》时,设计了观察——想象——叙述——表现“四步曲”教学方法:
  第一步:带孩子去观察校园里的建筑壁画《天禄》,要求他们不仅用眼睛去欣赏壁画的色彩美,而且要用手去触摸,感受壁画凹凸之美,还可以用鼻去闻闻,想象一下不同颜料会是怎样的美妙气味。在课堂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壁画的独特魅力,《舞之韵》壁画中学生发现了“形”与“色”、“秩序”与“变化”的美和奥妙,飞天那飘曳的长裙、反弹琵琶的优雅舞姿深深吸引了孩子们,也刺激了他们的绘画表现欲。
  在想象这一教学环节,我请学生欣赏《舞之韵》,想象雕刻家在雕画时有什么样的心情和动作,学生们说了很多,有的认为雕刻家想以鲜明的立体感,给人以逼真、栩栩如生、精致、美妙的感觉,有的说他们的心情一定非常喜悦,在雕刻的时候一定还快乐地跳着舞呢!……通过美术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新颖性和创造性,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叙述这一教学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叙述听后感。如在欣赏《火焰与色彩》之前,我简明扼要地对作品的作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向学生作介绍,提出“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欣赏完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叙述。如,学生说看到了黄色、绿色、蓝色、黑色、红色等,也有的说听到了翻滚的麦浪,看到了逶迤的青草路等等。又如欣赏壁画《斗牛》,有的学生说:“牛和人在说着什么话呢!”、“老牛疲惫了,斗牛士在安慰它!”还有的学生把看到的画面想象着编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要能更好地完成美术感知、情感体验、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外在表现的创造活动。这种审美实践活动除了对美术的感受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对美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在欣赏美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美术情感、想象到的美术形象或意境,采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绘画等方式表现出来。如在带学生欣赏校园壁画《对称的色彩》之后,我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这幅作品用自己的笔画一画,并编成诗歌。虽然学生在课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成,但是他们乐此不疲。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调动起学生的欣赏热情,这样,才能赋予这一课程新的活力。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评价方式,其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它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中,我们将简要论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定义,并探讨分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意义及具体实施策略。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定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苏联教
复习课难上,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一直找寻的答案。对教师来说,复习的内容多,复习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对学生来说,复习的内容已学过,听不听无所谓。一般的复习课基本上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复习效果可想而知。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上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几点策略。  一、复习课情境创设要具有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
作文难,难作文,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痛。调查了一下小学生的作文情况,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即使是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看到要作文,也觉得烦。这是因为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虽然勉强成文,也是支离破碎,缺乏真情实感。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探究,获得了一点体会,现将它总结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一、在活动中观察,感悟情理  《文心雕龙》云:“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
有人说,我从小就会说汉语,语文还用学?会说会写不就行了?这就是当今语文学习的最大误区。的确,作为一个正常的中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似乎再简单不过了,几乎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因为,汉语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即使是作为工具,现在也有很多人学不好,而作为一门艺术,能学好的人就更少了。所以,语文要学,而且学习的路还很长很长。笔者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在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投入积极的情感,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恰到好处的激励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激励教育进行探讨。  一、通过目标激励,唤起
一、案例片断及案例分析  案例片断1: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学校举行升旗仪式。集会的乐曲响起后,我赶紧叫学生排队,可是一年级的新生不会排队,我嘴喊手扯总算把两行队伍排下来,可看看队伍,歪歪扭扭。然后我喊个“立正”,他们也不理会我,嘴照讲,身照摆,头照转,手照动。真是好气人啊!  案例片断2:  一天,上课的预备铃响了,我从办公室快步走出,向一(1)班教室走去。我一边走路一边向教室门口望,看到有几
陶行知办学“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博爱无私,是中国教育的楷模,是中国教师做人的镜子。他兀兀穷年,力排众难,走近平民,呕心沥血创造教育,实施推行“生活教育”“民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百年后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教育平等,民主办学的先进思想和致力实践的探索精神更显珍贵,愈加灿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我们学习仿效陶行知,尤其要对来
专家有言,“把写挤进课堂”。一个“挤”字,道出了当今课堂“唯说唯读”的尴尬局面。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会说了,会认了,会读了,似乎学习的任务就完成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经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到没有材料可写或感到有话写不出来,这充分说明缺乏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是造成学生害怕写作的主要心理障碍。邓拓先生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是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那么,品德课如何把脉生活,感悟品德教育的真谛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调查——提升生活认知  品德新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其重要标志就是教材中选取了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但
与苏教版教材配套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步导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自主预习,预习是每一位老师教学的重要环节。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形式的关键在于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的知识。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了预习,意味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何谓预习  “预”就是准备,“习”就是学习,所谓预习就是提前做好学习的准备。好的预习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