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与“习”之魅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n90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苏教版教材配套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步导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自主预习,预习是每一位老师教学的重要环节。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形式的关键在于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的知识。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了预习,意味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何谓预习
  “预”就是准备,“习”就是学习,所谓预习就是提前做好学习的准备。好的预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人错误理解预习,认为预习就是提前学到知识,特别是低年级的预习,家长认为预习就是把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学习内容都记在脑子里,要不就认为预习就是死读书,把生字读几遍,课文读两遍。这种错误的理解令很多孩子在预习时感觉很累,特别是现在的一些教学辅助用书比较多,孩子预习时把辅助用书的一些内容抄写在课本上,这样的预习效果很低,还会让孩子养成惰性。
  低年级孩子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他们的朗读、口语交际、作文等都刚刚起步,理解、思维、记忆能力都较弱,因此,教会他们从小学会预习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预习的方法
  1.看与说。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注重插图,插图在语文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说一说图意。低年级的教材内容丰富、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都爱看、爱说,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准备了条件。如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识字一”中的插图,韵文里都是有关春天的词语,插图里也都是有关春天的景物,让孩子看图说话,既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2.听与读。低年级学生的预习更侧重于读的培养。如阅读图文并茂的课文之前,老师可以先让孩子们听听课文的录音,使他们对一些不常见的字或不认识的字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一年级上学期的汉语拼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汉语拼音时,通过听来预习,学生容易接受。这种预习可以侧重于模仿练习,如汉语拼音字母、音节声调的读音,拼音词的拼读,句子的拼读、停顿等练习。这样预习之后,学生就可以在读上多下工夫,找出不会读的生字词,用圈圈起来。
  3.找与圈。找与圈是预习中最重要的环节。“找”就是找出课文中不会读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通过工具书,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不能解决的就留下来在第二天的课上与大家共同解决。
  “圈”就是对各种符号的利用。首先,对照课后生字表,找出不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〇”圈出。这样,在读课文时,学生就会对自己画出的需认识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学生一看一圈就认了两遍,方法简单实用,对生字的认读效果很好。
  其次,用“△”圈出课文中的好词,以便更好地积累语言。学生在完成上面的步骤,再读课文时,对不明白的地方用下划线标记,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与同学、老师讨论解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4.问与记。“问”就是提出问题。读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存在什么问题就写出来。老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将问题渗入课文,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综合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形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将不懂的词或句子用线划出来在旁边打个问号,听课时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会学得更有滋味。
  学生刚开始预习时,往往觉得不知从何下手,老师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老师可以一次布置一种预习方法,或者根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的预习方法。
  三、预习的检查
  预习的检查也是老师上课的一种艺术。一般的老师对预习的检查都会放在课前几分钟,以询问的方式进行:“你们都预习了吗?怎么预习的?遇到了哪些困难?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这种问答式的检查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预习滞留于形式。
  学生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老师可以放在课堂上解决。如对生字的读音进行检查时,老师可以点名让一些学生读,其他学生认真听,纠正读得不对的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回到文本分小组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预习的方法很多。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会催生不同的方法。不管用的是什么方法,对小学生来说,简易实用的方法才是最好的预习方法。老师要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设计课前预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在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充分表现预习的魅力。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目前,在广大农村,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种种浮躁不安冲击着孩子脆弱的心灵,白纸黑字已无法吸引孩子流连其中。另外,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关系,在家从无看书的习惯,家庭缺乏阅读的氛围。以上诸多原因,都阻碍了农村低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形成。为此,我们有必要为农村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书香味的阅读环境。  一、寻求农村小学低年段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  1.营造书香小屋,让儿童乐此不疲  (1)营造书香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评价方式,其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它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中,我们将简要论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定义,并探讨分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意义及具体实施策略。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定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苏联教
复习课难上,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一直找寻的答案。对教师来说,复习的内容多,复习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对学生来说,复习的内容已学过,听不听无所谓。一般的复习课基本上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复习效果可想而知。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上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几点策略。  一、复习课情境创设要具有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
作文难,难作文,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痛。调查了一下小学生的作文情况,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即使是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看到要作文,也觉得烦。这是因为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虽然勉强成文,也是支离破碎,缺乏真情实感。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探究,获得了一点体会,现将它总结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一、在活动中观察,感悟情理  《文心雕龙》云:“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
有人说,我从小就会说汉语,语文还用学?会说会写不就行了?这就是当今语文学习的最大误区。的确,作为一个正常的中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似乎再简单不过了,几乎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因为,汉语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即使是作为工具,现在也有很多人学不好,而作为一门艺术,能学好的人就更少了。所以,语文要学,而且学习的路还很长很长。笔者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总结出了一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在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投入积极的情感,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恰到好处的激励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激励教育进行探讨。  一、通过目标激励,唤起
一、案例片断及案例分析  案例片断1: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学校举行升旗仪式。集会的乐曲响起后,我赶紧叫学生排队,可是一年级的新生不会排队,我嘴喊手扯总算把两行队伍排下来,可看看队伍,歪歪扭扭。然后我喊个“立正”,他们也不理会我,嘴照讲,身照摆,头照转,手照动。真是好气人啊!  案例片断2:  一天,上课的预备铃响了,我从办公室快步走出,向一(1)班教室走去。我一边走路一边向教室门口望,看到有几
陶行知办学“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博爱无私,是中国教育的楷模,是中国教师做人的镜子。他兀兀穷年,力排众难,走近平民,呕心沥血创造教育,实施推行“生活教育”“民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百年后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教育平等,民主办学的先进思想和致力实践的探索精神更显珍贵,愈加灿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我们学习仿效陶行知,尤其要对来
专家有言,“把写挤进课堂”。一个“挤”字,道出了当今课堂“唯说唯读”的尴尬局面。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会说了,会认了,会读了,似乎学习的任务就完成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经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到没有材料可写或感到有话写不出来,这充分说明缺乏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是造成学生害怕写作的主要心理障碍。邓拓先生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是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那么,品德课如何把脉生活,感悟品德教育的真谛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调查——提升生活认知  品德新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其重要标志就是教材中选取了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