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一角空白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ppp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在温岭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意外发现一份抗战时期在黄岩编辑出版的周刊《小国民》,是向当时的中小学生宣传抗战的报纸。经初步调查,这份报纸存世不多,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宣传抗战的儿童报纸
  《小国民》周刊是由当时的黄岩县政府第三科出版的,编辑者标注为:主编郭人全,总编辑张友鉴,编辑仇重、尤伯翔、卢竹均,发行者为儿童文化出版社,社址标注:浙江黄岩乡公所。在美术字体的《小国民》三字报头上面,写着“抗战的,科学的,乡土的”几个字。
  从现存不多的几期报纸内容看,这份报纸可读性较强。如1939年1月8日出版的第二十第二十一期合刊,头版刊发的“国内新闻”栏目中,有《背党叛国的汪精卫》《台湾独立革命党抓紧抗日工作和义勇队取密切联系》《新年的捷报各线我军大胜》等报道,“国外新闻”栏目中,有《侵略战争害人,敌国民穷财尽,近卫首相没有法子应付了,只有苦着脸下台》《美国也发明新武器,碾树木象小草一样,碾房屋象火柴的盒》等消息。这期头版的“编辑室”栏目中,还有一篇编者写的与小读者沟通的话,说《小国民》要在寒假期间出满25期,一学期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要合刊,每期增加半张,增加“科学世界”栏目;同时,扩充“我们的阵地”栏目。因为出报时天气寒冷,容易生冻疮,编辑提请小朋友们注意该期报纸上刊发的一篇《冻疮》的科普文章;还叫小读者们将该期刊发的一篇题为《覆巢之下》的寓言故事,读了后讲给别人听,让不识字的人也了解“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意思,知道“国家亡了,一切都完了”的道理。
  鲜明的办报宗旨
  笔者在温岭市档案馆发现的《小国民》周刊不多,只有五期,其中1939年1月1日出版的一期为庆祝元旦还特意用红字印刷。这份报纸报头上鲜明地印着“抗战的,科学的,乡土的”办报宗旨。如1938年11月30日的一期上,刊发《抗战常识纲要》《消耗战》等文章,还有仇重的长篇小说《爸爸》连载;“我们的阵地”栏目中刊登了张国荣写的一首小诗《献给前线的将士们》:
  忠勇的将士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国家的存亡,
  都赖于你/
  勇敢地战吧!/救国是你们的天责/杀敌是你们的本能/
  国家已到了最危险的关头,/拼你们的血肉,与敌人抵抗/
  为国家争光荣,/为民族争自由,/亲爱的战士/
  我愿你们:/“旗开得胜,/失地收复。”
  诗歌通俗易懂,鼓动性较强。1939年1月15日出版的一期上,“科学世界”栏目有《热水瓶怎能保持热度》的科普文章;1939年1月28日出版的一期上,还有方明和百英合作的儿童抗战剧本《敌人打退了》。
  强烈的进步色彩
  为了解更多有关这份报纸的内容,笔者到温岭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室查阅相关资料。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12月曾出版过《现代儿童报纸史料》一书,收集了上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儿童时报》《儿童日报》《边区儿童》《新少年报》及《大公报》等现代儿童报纸的史料。书中有一份盛巽昌编的《解放前儿童报纸目录》,其中没有提到《小国民》周刊。在《黄岩市革命(进步)文化史料汇编(1919-1949)》一书中,有一份《黄岩市革命(进步)报刊目录(1919.5-1949.9)》,其中也没有提到《小国民》周刊。当然,也可能因为这是当时黄岩县政府第三科编的报纸,故不入列。
  据查有关史料,《小国民》周刊总编辑张友鉴,是共产党员。《丽水地区革命(进步)文化史料汇编(1919-1949)》载:“1939年5月,该院(战时儿童保育院)在地下党员教师的积极支持下,创办了《儿童报》三日刊,向省内外发行。该报编辑许为通、张友鉴、陆明、何为等都是共产党员。”《现代儿童报纸史料》一书记载,张友鉴曾主编过1947年6月创刊的《儿童画报》半月刊。
  开创性的儿童文学摇篮
  《小国民》周刊编辑尤伯翔先生于2006年去世。他生前为《黄岩文史资料》写过大量的严肃史料,黄岩文化研究工程办公室请人将之作注解,并加上其他一些资料,最近结集为《黄岩忆旧》出版。据此书介绍,尤伯翔是黄岩城关横街人,生于1910年,为地方文史学者。尤伯翔有一篇回忆文章《解放前的黄岩报纸》,其中提到:“那时在抗日战争期间,黄岩师范曾出版过《儿童周刊》,那是结合小学实际,以初中和高小学生为阅读对象的,报纸为八开,五号字铅印,主要内容是校长刘显启写的长篇童话连载。我写每周‘时事述评’,其内容是摘录各类报纸,加以通俗解释的。刘,解放后任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是全国闻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这份小报生命很短,随着刘校长离职就夭折了。还有一份《抗卫》周刊……”这篇文章中,没有提到《小国民》周刊,但是据该书注解,刘显启其人,正是仇重。书后注解称,刘显启,即仇重(1914-1968),又名刘重,笔名仇重、柳一青,塘角桥人(现属椒江)。1935年他从上海大夏大学毕业,回乡教书。1940年因组织师生宣传抗日救亡,而被免去黄岩师范校长职务。流落各地后,他坚持写作,发表《从风吹来的地方》《春风怎么说》等大量童话作品,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全国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1951年起,他任北京《中学生》杂志副主编。1983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仇重童话选》。
  至于郭人全、卢竹均两人,因为资料暂缺,无法获知更多信息。综上所述,《小国民》周刊应当是一份中共地下党员参与编辑的宣传抗战的进步儿童报纸,它的发现,可能将填补我国现代儿童报刊史的一角空白。□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Wartime News Weekly Discovered in Wenling
  By Huang Xiaohui
  While doing research at the Wenling City Archives, I accidentally ran into “Little Citizens”, a wartime weekly publication produced and published in Huangyan for loc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fter further enquires into the publication, I concluded that the weekly is of rar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e archives hold a few copies of the weekly publication in its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e issues spanned December 1938 and January 1939.
  The weekly offers information on editorial people: Guo Renquan was producer; Zhang Youjian was editor-in-chief; Qiu Chong, You Boxiang and Lu Zhujun were editors. Printed above the newspaper name is a brief guideline: News about the Resistance War, Science and Local.
  In December 1986, a publisher in China put together a history of newspapers for youngsters of the 1930s and 1940s. In the book is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newspapers across China before 1949. “Little Citizens” is not mentioned. A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Huangyan spanning the period from 1919 to 1945 does not mention the weekly either. My guess is that the absence in local historical literature of the weekly newspaper for schoolchildren is very probably because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the Huangyan County Government produced it.
  However, information on editors is partly available. Zhou Youjian, editor-in-chief of Little Citizens, was a Communist Party member, according to a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1919-1949) of Lishui, Zhejiang Province. The collection goes on to mention that Zhang edited a three-day newspaper in 1939 and another half-monthly newspaper in 1947. Both were designed for young readers.
  Strangely enough, Mr. You Boxiang (1910-2006), an editor for “Little Citizens” who,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rote lengthy memoires about local events, never mentioned the weekly anywhere in his memoires. However, some footnotes he added to a piece of recollection reveal that Qiu Zhong was the penname of Liu Xianqi (1914-1968), a schoolmaster who was a noted author of stories for children.
  Of the five staffers, three are known, but information on producer Guo Renquan and editor Lu Zhujun is not available.
  Based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now,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Little Citizens” was a progressive newspaper for youngsters and that undercover Communists were involved in editing and producing the weekly. The discovery of the weekly fills a gap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newspapers for children in China.□
其他文献
文章标题节改于一副挽联。原挽联系剧作家钱法成题写,以哀悼民间音乐家、箫笛老人宋景濂。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外公。  每年清明时节,我们后辈都要一同前往外公的安息之地追思缅怀他。回忆起外公,我们后辈都有些愧疚,因为他在音乐上是如此的曲旨高远,但众多的儿孙中却没有一个人继承他老人家的这份事业。于是,我们都假设着安慰自己,是他老在天有灵,出于对我们的爱,不愿让儿孙们再经历种种辛劳与苦难,因为他深知一位艺术名家
期刊
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是浙江省第一个正式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2012年6月下旬,中央电视台对考古队员的水下探测进行现场直播。  象山“小白礁Ⅰ号”发掘是继“南海Ⅰ号”、“南澳Ⅰ号”之后的重大水下考古发现。曾经轰动一时的“南海Ⅰ号”是沉船整体打捞上来,再进行考古发掘的,而“小白礁Ⅰ号”考古是直接在水下发掘,不得不面临气象条件、洋流速度、水文环境、潜水技术等多种问题,
期刊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顺治年间杭州人洪昇;《红楼梦》故事发生地在杭州的西溪一带。这一石破天惊的新说,是“土默热红学”创始人土默热最先提出的。今天,这个新说正在杭州乃至国内外悄然热传。异端真伪有待科学考证,而它只能以事实来证明。  2012年6月17日,父亲节。一位蒙古族老学者,从北国来到杭州西溪,见证了“杭州西溪红学陈列馆”和“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中心”揭牌。  这位老学者,就是“土默热红
期刊
2011年11月11日,北京保利剧场。  一场名为《粉墨春秋》的舞剧在无数人的关注中上演——剧中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北国梨园戏班,写三个武生在生死爱恨中的成长,最后小师弟在穷途末路时顿悟戏路,创立新派“美猴王”。  《粉墨春秋》在表现手法上已经突破门类艺术的界限,将戏剧表演精妙细腻的唱、念、做、打,融入民族舞蹈语汇中。有人评价这出剧“舞蹈界看着新鲜,戏剧界看着别致”,足见其独创性和艺术性。  该剧总
期刊
四月的江南,春风和煦。  杭城,一幢普通的公寓。  受本刊刘枫社长的嘱托,我们轻轻叩开一位老人的家门。老人用和蔼的微笑迎接匆匆的我们。明媚的光线洒在她身侧,勾勒出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清雅高洁的面容,透着一种隐隐然的气质,宁静、谦和、幽雅、笃定,淡淡如云絮,静静如止水。传奇如她,一个世纪的故事……  “木兰”心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黄慕兰小时候非常喜欢这首《木兰辞》
期刊
锦绣梨园群星璀璨  “序曲一起,我的整个身心已经完全进入状态,当两个玉人儿相偎走向舞台中央时,我的心已经完全被她们所占据。因她们喜而喜,悲而悲,愤而愤,叹而叹,将全部的心绪、感情都倾注于台上,置身于我心中最美的世界。”这是一个戏迷发自内心的感受。  9月6日晚,当“杨小青导演作品展演”在杭州剧院徐徐拉开大幕,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担当开幕首演的越剧《陆游与唐琬》一开场,就赢得了无数越剧戏迷的心。“小百花
期刊
篮者亦舞?(冯毅?摄)?Basketball Players Are Like Dancers(By Feng Yi)  雀舞荷风?(一 枫 摄)?Breezes Dance with Wings and Petals(By Yifeng)  牧?归?(鲍钢?摄)?Homecoming at Dusk(By Bao Gang)  本专栏得到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摄影分社大力支持
期刊
20年前,当时还是温州歌舞团编导的邢时苗结识了盖叫天的嫡孙张善麟,看到了盖叫天口述自传《粉墨春秋》,大为震撼,从此与盖派艺术结下深厚感情。  20年后,已经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舞台导演的邢时苗,带着他一手执导的歌舞剧《粉墨春秋》,于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之际,在全球著名的悉尼歌剧院亮相,开创了中国歌舞剧的先河,也让当地的老外和华人们见识了中国梨园春秋和盖派艺术的传奇。  三天四场的演出中,鲜花和赞誉如潮
期刊
2012年5月29日至6月5日,在立陶宛孔子学院的促成下,立陶宛维尔纽斯艺术学院教授、国际知名艺术家托马斯来到衢州寻求文化交流,随行的还有立陶宛汉学家、摄影家鲁玉华女士。离别衢州时,托马斯眼中饱含泪水告诉送行的朋友:“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来自衢州。”  托马斯的户外艺术馆  去年10月,托马斯与衢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徐建文结识于美国雷德温市的安德森艺术中心。此次到衢州,托马斯一方面是来看徐建文,另一方
期刊
大地神韵 山乡忙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