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声情性皆优雅 ?曲旨才品共高远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renjia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标题节改于一副挽联。原挽联系剧作家钱法成题写,以哀悼民间音乐家、箫笛老人宋景濂。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外公。
  每年清明时节,我们后辈都要一同前往外公的安息之地追思缅怀他。回忆起外公,我们后辈都有些愧疚,因为他在音乐上是如此的曲旨高远,但众多的儿孙中却没有一个人继承他老人家的这份事业。于是,我们都假设着安慰自己,是他老在天有灵,出于对我们的爱,不愿让儿孙们再经历种种辛劳与苦难,因为他深知一位艺术名家的成功之路艰辛坎坷,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外公1922年4月11日生在湖州埭溪镇,1994年5月3日卒于杭州。他在漫漫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满怀着对洞箫的深深依恋之情。
  外公祖上是音乐世家,祖父精笛艺,父亲好吹笙,姑母姑父喜弄琵琶二胡。每逢节假或闲暇时,家庭音乐会便悠扬开场,传统音律、民间小调,吹奏得悦耳欢愉,舒心徜徉。小镇上的人乐于倾听,围在家门口久久不肯离散。外公当然也在其中,听得如醉似痴。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他从小耳濡目染,深得熏陶,七岁时择学吹箫,从此迈出了长达六十多年的艺术历程。
  忆起外公少年时吹箫的情景,外婆曾经给我讲述了一则颇富传奇的故事。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当时还读初中的外公像往常一样,端坐在湖州城区的飞英塔下练箫。箫声引起了路过的白雀山法华寺宝丰方丈的注意,于是他主动收外公为徒,悉心指导。
  宝丰方丈原系清末翰林,乃博学广识之士,其箫笛技艺堪称精妙。外公后来回想起年少学艺时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曾说:“先师的教导十分严格,叮嘱早晨练笛,晚间习箫,每天两小时,一年四季不得中断。”“为锻炼持箫的腕力,先师每次都要在箫的末端悬上秤砣,由几斤逐渐增加到一二十斤。数九寒天,还要顶着刺骨的冷风冰雪练习唇功和指功,哪怕是笛、箫成了冰尺,气从孔中吹进、马上结成了冰凌,都得不断哆嗦着继续吹奏。”因为被要求吹一个音就像书写一个值千金的字,指头压下去,还没碰到唇就有音出来,外公为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如此这般磨砺了数年,外公的技艺大进,深得宝丰方丈的赞许。
  此后,外公便成了学校里学生乐队的骨干,经常参加演出,手中的一管洞箫一刻不曾停歇,越吹越出神入化。我想外公有以后的成就应该感谢他这位严格的良师。宝丰方丈曾送给外公一支铜箫、一管铁笛。笛管上刻了一首诗:“年来江上住,山水皆知音。长笛随君去,耳边犹有声。”数十年间,这两件至宝一直相伴在外公的身边。
  外公在其学生少年时代思想积极进步,他曾用手中的笛子和箫来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与渴望和平的理念。当进步同学被白色恐怖迫害时,他挺身而出,机智营救了一些人,其中有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女士的母亲朱为先老人。
  1956年,外公进入浙江民间歌舞团(现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出任民乐队队长,巡回演出于大江南北,名声日隆,广为人知。他的洞箫演奏,低音醇厚,高音飘逸,“花指”灵活,颤音绵密。他的“飞指”“打音”,尤其是后孔的“打音”(颤音)极为流畅。他能用一管洞箫(六孔)熟练地吹奏各种“调法”。在庆祝党的“八大”演出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并在酒宴上拍着他的手臂说:“老宋啊,我们是中国人,要把中国的民族音乐搞好。外国的,总是人家的。我们是中国人!”总理的嘱托宛若一股暖流,激荡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一直激励着外公为民族音乐奋力工作,刻苦钻研洞箫演奏技巧。
  “文革”期间,外公被调去另一个单位做财务工作。外公没有被这不合理的调动所击垮,而是心存箫韵,满怀希望,任劳任怨地从事新的工作,乐观人生,善待他人。“文革”后期,外公的家成了热爱民族音乐人士集编排、奏赏、生活于一体的场所。
  外公偶尔得空闲与同事们下棋聊天,同事们都会风趣地说:“老宋啊!你做什么都离不开一二三四五、都是哆来咪发索,你的生活充满了‘江南丝竹’。”
  1978年,杭州成立了江南丝竹研究组,外公被推举为研究组组长,从此更是潜心研究洞箫、琴箫的演奏。当时外公与音乐同仁徐匡华、范世福、骆介礼诸老先生一起编排了“江南丝竹”。他还根据自己五十多年丰富的演奏经验,用五言诗的形式写出了《丝竹演奏法要领》的学术性口诀。1982年,外公与古琴演奏家徐匡华合奏的《思贤操》《平沙落雁》《和平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世界音乐专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市电台及电视台,都曾为他录音录像,播放他演奏的箫曲。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曾以《箫笛老人的春秋——访民间音乐家宋景濂先生》为标题,以他为主演奏的八支乐曲作贯穿,组织播发了一组专题报道。1983年,他应邀随中国丝竹表演艺术团赴香港演出,演出一举成功,盛况空前,引起很大反响。香港听众和媒体称他是“江南箫王”“洞箫奇人”。
  外公已经过世十多年了,但他的箫音依然萦绕耳际,绵绵无尽。外公的艺德、人品和谆谆教诲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对身边所有人,都像对待朋友一样,平易可亲,善解人意。他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身体力行。
  今年4月11日晚,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等“纪念宋景濂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徐匡华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厅举行。外公人虽西归,箫韵永存!□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点,瑞典文学院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莫言的获奖,除了其作品文学价值本身,译者也功不可没。正是这些“中国文化的使者”,使莫言的作品冲破了语言的隔阂,为世界所认同。  莫言之“言”与大多数之  “莫言”  1988年,《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摘得了金熊奖,这让莫言笔下“超越故乡”、成为中国缩影的“高密
期刊
今年中秋前夕——2012年9月29日的傍晚,南怀瑾先生走了。入夜,天心寥廓,月魄也流光。  一  南先生是成名于台湾的学者,与北京季羡林先生、香港饶宗颐先生并称当世,被人赞为国学大师。就学问言论,季先生艰涩而深厚,饶先生富丽而广博,南先生平实而奇出。南先生善讲学而多撰述,种数不下三五十,范围大都集中于经藏道法,兼达孔孟老庄,涉及卜易谋略、医药养生、堪舆营造、诗词书画。这与他常情莫测的经历相关。  
期刊
杭州灵隐禅寺东侧北高峰下,茶园连片,有百亩之多,其间单门独户突兀起一座朴素淡雅的小院落。院墙内外有几树绿荫,掩映如孤岛。横过茶园,有条名叫白乐桥、古代马车般宽的路,尽头处是灵隐寺后门和上北高峰的山道。小院正门时常紧闭,偶尔打开就合上。门前路过的人多是茶农、僧人和当地香客,他们知道这里不对外开放,只有初来乍到的游客对它好奇,透过院墙上的花窗,见到里面粉墙黑瓦,屋檐三重四叠,玻璃窗棂和墙壁爬满绿藤,屋
期刊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的“高子夏时幽赏十二条”中有一条“三生石谈月”,他说:“中竺后山,鼎分三石,居然可坐,传为泽公三生遗迹。山僻景幽,云深境寂,松阴树色,蔽日张空,人罕游赏。炎天月夜,煮茗烹泉,与禅僧诗友,分席相对,觅句赓歌,谈禅说偈。满空孤月,露浥清辉,四野轻风,树分凉影,岂俨人在冰壶,直欲谈空玉宇,寥寥岩壑,境是仙都最胜处矣。忽听山头鹤唳,溪上云生,便欲驾我仙去。俗抱尘心,萧然冰释,恐朝来去此
期刊
2012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人艺一甲子,上演优秀剧目300多部,培养了许多受观众欢迎和爱戴的优秀艺术家,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辉煌印记。  北京人艺秉承“戏比天大”的艺术宗旨,历经几代戏剧人的艺术实践,形成了鲜明艺术风格,成为一座兼具艺术性、理论性和人民性的国家级艺术殿堂。  7月18日至8月5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携《知己》《原野》《窝头会馆》《我爱桃花》《关系》5台新戏到沪演出。北京
期刊
瑞典文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作品打动了世界。他的作品广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莫言的获奖,表明世界文坛对中国文学的肯定以及对中国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他的魔幻想象力通行世界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对于莫言小说的特点,诺奖评审委
期刊
2012年9月14日晚上,浙江宁海县的农民朋友冒着雨从四面八方来到潘天寿广场,兴高采烈地来参加由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宁波)农民电影节开幕式。  电影给农民带来的文化盛会  电影的盛会,农民的节日。自2008年宁波开全国先河举办首届农民电影节以来,经过四年的探索发展,它已成为广大农民与电影文化相亲相会的节日,成为城乡的
期刊
金秋时节,一座2500岁的城市与具有117年历史的电影有个约会。  9月26日至29日,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古城绍兴隆重举行。  一边是粉墙黛瓦、幽长古巷,一边是红地毯、追星族、明星秀。电影节,让绍兴成为光影叙事的主角,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绍兴与电影“缘”来已久  电影节对于绍兴,如同一次文化回归。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说,选择在绍兴举办电影节,是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
期刊
自从有了地铁站,公众文化传播就找到了一条新途径。每天成千上万的乘客都是观众。因此,一个城市地铁站的公共艺术载体,也成为游客了解这个城市最直观的途径。纵观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站,无不彰显着自己独特的气质。  比如伦敦地铁站里有着第一届世博会故事、福尔摩斯头像、莎士比亚戏剧画等元素,衬托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感;柏林地铁站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流动电影院,表现了这座城市的创意力;莫斯科地铁站有着全世界最豪华的装
期刊
一  没有翅膀、没有脚的小鸟腾空而起,愤怒地砸向绿皮猪,要夺回被偷走的鸟蛋……这就是闻名电子游戏世界的“愤怒的小鸟”。  这个冠以“愤怒”的游戏,自2009年底问世后,迅速风靡世界,至今已有7亿多玩家。游戏虽然看似简单,却极富魅力;虽然与愤怒有关,游戏过程却充满欢乐。这款游戏迎合了当代人在各种生存压力下迫切需要发泄“愤怒”、期盼获胜的心理需求。  2003年,当时还在芬兰赫尔辛基科技大学就读的三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