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使用点滴谈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shix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在课堂上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被称为课件或多媒体课件。根据课件的使用对象不同,多媒体课件可分为两类:供教师使用的是演示型课件,供学生使用的是导学型课件。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演示型课件在学科教学中更为常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相当数量的演示型课件不尽人意,因此,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的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探索。
  一、演示型课件的使用原则
  相对传统教学而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教学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为了使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运用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应把握如下原则:
  1、适量运用原则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地合成一体,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本质的改变。但是,在浓厚的传统教学理论背景下,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出现了课件满堂演示,出现了新的形式的满堂灌。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被抑制。除了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外,实质性的课程内容所剩无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
  适度运用原则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那么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将打大折扣。
  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多媒体课件便有花拳秀腿之嫌。所以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应适度运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解、思考、交流、合作。
  2、适量信息原则
  演示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多媒体课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有大信息量,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信息量太大使学生囫囵吞枣,甚至是听课的同学科教师产生“累”的感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线式地点击鼠标。所以有的教师感慨地说:“不是我们在用课件,而是课件在用我们。”
  信息量太大,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受到制约,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做出相应反应。师生交流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被淹没。在大信息量的制约下,有限的师生交流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答,对质疑性问题、创新性问题无法正视。适度信息原则就是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主要手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量的信息,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3、有机结合原则
  是否所有的课都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效果最好,回答是否定的,例如:數学的方程求解、物理的公式推导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不会比教师与学生一起边推导边板书好;化学实验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就不会比演示实验更直观更有说服力;教学媒体的采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表现媒体和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理论问题、微观世界的活动、宏观世界的变化等,采用多媒体课件则有其明显的优势。
  各种教学媒体各有特点,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就生动活泼,事半功倍。教师以富有情感的启发式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以表情、姿态、板书、演示、等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能适应学生变化,促进学生学习,而以互连网和多媒体课件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携带的信息量大,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感官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有利于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因此,只有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演示型课件设计原则
  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一定非要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可以先从教学资源库中或从互连网上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根据自己教学目的和要求及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加以修改就可。如果没有找到,就需要自己设计,如何设计制作课件,笔者认为也有三个原则:
  1、理论指导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对多媒体课件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开放设计原则
  设计制作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设计制作课件较常规教学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若能直接采用现成的课件或对原有课件作少量修改就能为己所用,必将使多媒体教学大为普及。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涉及到任课教师与课件设计制作者之间教学思想兼容问题,如果教师使用的课件不是教师自己开发设计或参与开发设计的作品,那么溶解在课件中的思想、思路、表现形式、体系结构和技巧运用可能与任课教师相去甚远,若再加上教学对象的差异,课件的针对性问题就暴露出来。这也是影响多媒体课件被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制作开放性的课件有其必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源共享。开放式课件设计工具有“Powerpoint”、“WPS”,“几何画板”等;Frontpage也可以用作制作开放式多媒体课件。不打包的AuthorWare等课件也应列入开放式多媒体课件。
  3、动态交互原则
  演示型课件似乎不存在交互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点击鼠标,按预先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往下走即可,这是静态交互。静态交互远不能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同的教学班级,不同的教学对象,参与课堂教学交流的学生不同,针对学生的反映,教师的教学节奏及教学流程也应作适当调整,这就需要动态交互。动态交互就是为更好的配合教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课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都需要动态交互才有可能实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教学手段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动态交互与静态交互相结合,有效组织教学资源,动态展示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其他文献
走进物理的时空,就像走进美妙的大觀园,那是一个既在尘世之外又在红尘之中的别样风景。它永远无法直接地出现在我们视野里,但它真真切切的存在,让我们无法怀疑;这是一个我们很难发现和理解的世界,但每一次的探索,它都会用实实在在的美打动每一颗心灵。  在这里,每一处庭榭,都氤氲着美丽与感性的气息。周边的镂壁里,仿佛有以太在窃窃私语;前方的苑景里,相对论在花枝招展的散发着她的柔情;我的每一寸肌肤感到的温柔触碰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竞争的意识日益增强,基础教育也随之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但是,许多人将“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单纯地理解为开发孩子智力、让孩子多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识,却忽略了得以生存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多数学前期的孩子都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缺乏自我保护的经验,尤其刚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正处于好奇、好动的阶段,再加依赖性强,身体发育很嫩,在集体活动中造成身体伤害的机会就较多。那么,如何使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美梦。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究竟身负何责?如何家教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才?如何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下面的几点看法或许能为破解家长们的困惑提供一点思路。  家庭教育是什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其重中之重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养成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然而,在当今社会转型变革中,有些家长浮躁、功利、盲从,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庭教育责任及科学理念
【摘要】老子《道德经》中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思想。“行不言之教”是“道法自然”的“无为”之教,是“自化”“自朴”的自我教育。“不言之教”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尊重人的本性为价值取向,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无为;不言之教  【中图分类号】G630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所著的《道德经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初中生物学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使生物学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提出:初中生物学的课堂教学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对于以前的知识块就是应用题。数学课程改革,解决问题这一块也随之而来。这是培养目标的变化,是新事物,体现观念更新。特别是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在内容结构上,也将其分散到运算之中,结合“数的运算”抽取和理解数量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算用结合”。不再作为獨立的知识块来教学,淡化数量关系的教学,加强“解决问题”与情景的联系,注重实践,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