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效训练既是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积累数学学习经验的重要手段,有效训练应存在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让有效训练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 有效训练;高效;数学课堂
在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上如何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训练,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笔者觉得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夯实双基,把准训练的实质性
训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训练必须符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规律. 在组织学生训练时,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研究和学生的了解,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练习中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让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都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从而为构建高效课堂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解方程”这一课时,教科书上出现了诸如ax + b = c,ax - b = c,ax ÷ b = c这样形式的方程. 但是,处于一线的教师都知道,除了教科书上出现的这样形式的方程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b - ax = c,b ÷ ax = c,(a + x) × b = c等形式的方程,学生解答这样的方程往往会犯错,有的甚至无从下手. 为了夯实学生解方程的基础,在组织学生训练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补充. 这样的训练,学生解方程的基础就扎实了,解方程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有效地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二、分层推进,注重训练的针对性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针对同一知识点编写的题目,在思维难度上应该是有层次的,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 我们说,机械重复的训练枯燥乏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 因此,我们教师在编题时,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做到训练有重点,有针对性,能体现出训练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顺序,同时,也能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让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练习时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能保证知识的有效落实.
如一位教师是这样来设计“长方形的表面积”的练习的:
1. 口算各长方形的表面积. (单位:厘米)
2. 计算长方形的表面积.
a = 5分米,b = 2分米,h = 10分米;a = 4.5分米,b = 3分米,h = 8.2分米.
3. 应用题(略)
以上练习由实物到文字再到应用题,学生的思维逻辑由直观到抽象,再经抽象概括指导实践. 接着,教师又设计以下练习,以达到深化新知的目的.
4. 求下图中长方形的表面积,有几种算法?哪种最简便?(单位:厘米)
A和B仅长不同,A为B做铺垫,从A中“4 × 4 × 2 + 4 × 9 × 4”的算法引出B的简便算法“4 × 4 × 6”. 这样,从开始的一般长方形到较特殊的长方形(相对的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再到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体现了对新知消化、强化、深化的逻辑层次.
三、提升智慧,注重训练的综合性
设计练习题,不仅要便于学生掌握双基,还应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下功夫,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智慧上花力气. 综合题的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智慧,同时还可以渗透数学方法、数学策略.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训练.
做一个圆柱形无盖油桶,底面直径4分米,高8分米(内部厚度忽略不计).
1. 在它的四周贴一张商标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商标纸?
2. 做这个油桶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结果保留整平方分米)
3. 如果1升可装油0.85千克,那么这个油桶可以装油多少千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 如果倒出油的■,那么桶里还剩多少千克油?
通过这四道题目的练习,帮助学生区分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等概念,对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有了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运用,并且沟通了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综合题目的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慧,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及时评议,重视训练的反馈性
教学有没有效果,不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完美,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状态.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25页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参观钢铁厂时看到许多钢管堆成如图的形状(图略,最上层有9根,最下层有16根,有8层),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出这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它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吗?审题后,我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 生1:我是这样算的,四层的根数依次是9,10,11,12,一共有9 + 10 + 11 + 12 = 42(根).
生2:我是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算的,最上面一层可以看作首项为9,最下面一层可以看作末项为12,一共有4层也就是有4项,所以一共有(9 + 12) × 4 ÷ 2 = 42(根).
生3:钢管的横截面近似一个梯形,所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去算,可以把它看作上底为9,下底为12,高为4,面积是(9 + 12) × 4 ÷ 2 = 42,也就是42根.
师:题目中求的是钢管的根数,也不求钢管的面积,为什么能用求面积的公式来求钢管的总根数呢?
学生一下子陷入了僵局,无人回答. 教师引导:我们是怎样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呢?学生豁然开朗了,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两堆钢管一正一反,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层的根数一样多,都等于原来上下两层根数的和,一共的根数就是(最上层根数 + 最下层根数) × 层数,再除以2正好是一堆钢管的总根数,而这正好是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可把它看作梯形.
在这个训练片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促使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激烈的争辩中,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学资源,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关键词】 有效训练;高效;数学课堂
在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上如何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训练,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笔者觉得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夯实双基,把准训练的实质性
训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训练必须符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规律. 在组织学生训练时,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研究和学生的了解,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练习中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让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都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从而为构建高效课堂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解方程”这一课时,教科书上出现了诸如ax + b = c,ax - b = c,ax ÷ b = c这样形式的方程. 但是,处于一线的教师都知道,除了教科书上出现的这样形式的方程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b - ax = c,b ÷ ax = c,(a + x) × b = c等形式的方程,学生解答这样的方程往往会犯错,有的甚至无从下手. 为了夯实学生解方程的基础,在组织学生训练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补充. 这样的训练,学生解方程的基础就扎实了,解方程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有效地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二、分层推进,注重训练的针对性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针对同一知识点编写的题目,在思维难度上应该是有层次的,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 我们说,机械重复的训练枯燥乏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 因此,我们教师在编题时,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做到训练有重点,有针对性,能体现出训练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顺序,同时,也能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让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练习时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能保证知识的有效落实.
如一位教师是这样来设计“长方形的表面积”的练习的:
1. 口算各长方形的表面积. (单位:厘米)
2. 计算长方形的表面积.
a = 5分米,b = 2分米,h = 10分米;a = 4.5分米,b = 3分米,h = 8.2分米.
3. 应用题(略)
以上练习由实物到文字再到应用题,学生的思维逻辑由直观到抽象,再经抽象概括指导实践. 接着,教师又设计以下练习,以达到深化新知的目的.
4. 求下图中长方形的表面积,有几种算法?哪种最简便?(单位:厘米)
A和B仅长不同,A为B做铺垫,从A中“4 × 4 × 2 + 4 × 9 × 4”的算法引出B的简便算法“4 × 4 × 6”. 这样,从开始的一般长方形到较特殊的长方形(相对的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再到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体现了对新知消化、强化、深化的逻辑层次.
三、提升智慧,注重训练的综合性
设计练习题,不仅要便于学生掌握双基,还应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下功夫,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智慧上花力气. 综合题的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智慧,同时还可以渗透数学方法、数学策略.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训练.
做一个圆柱形无盖油桶,底面直径4分米,高8分米(内部厚度忽略不计).
1. 在它的四周贴一张商标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商标纸?
2. 做这个油桶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结果保留整平方分米)
3. 如果1升可装油0.85千克,那么这个油桶可以装油多少千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 如果倒出油的■,那么桶里还剩多少千克油?
通过这四道题目的练习,帮助学生区分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等概念,对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有了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运用,并且沟通了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综合题目的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慧,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及时评议,重视训练的反馈性
教学有没有效果,不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完美,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状态.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25页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参观钢铁厂时看到许多钢管堆成如图的形状(图略,最上层有9根,最下层有16根,有8层),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出这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它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吗?审题后,我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 生1:我是这样算的,四层的根数依次是9,10,11,12,一共有9 + 10 + 11 + 12 = 42(根).
生2:我是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算的,最上面一层可以看作首项为9,最下面一层可以看作末项为12,一共有4层也就是有4项,所以一共有(9 + 12) × 4 ÷ 2 = 42(根).
生3:钢管的横截面近似一个梯形,所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去算,可以把它看作上底为9,下底为12,高为4,面积是(9 + 12) × 4 ÷ 2 = 42,也就是42根.
师:题目中求的是钢管的根数,也不求钢管的面积,为什么能用求面积的公式来求钢管的总根数呢?
学生一下子陷入了僵局,无人回答. 教师引导:我们是怎样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呢?学生豁然开朗了,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两堆钢管一正一反,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层的根数一样多,都等于原来上下两层根数的和,一共的根数就是(最上层根数 + 最下层根数) × 层数,再除以2正好是一堆钢管的总根数,而这正好是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可把它看作梯形.
在这个训练片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促使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激烈的争辩中,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学资源,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