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

来源 :开心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材魁梧,坦率正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风尘仆仆,坚毅执着……两千多年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伟丈夫。文以载道,人以文显,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就是孔子形象的最好注脚。而我从论语中所看到的孔子其实还是一个不忘理想但在不断的退而求其次的可爱的人。
   孔子是个把社会理想化的人。从小就爱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长大后就把“礼”当成了他一生的理想追求,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实现“大同”理想。所以他借助一切手段去获得政治地位,从而好实现政治理想。接近齐景公,拜见南子,在鲁国三桓分政的混乱局面下出任大司寇,代相职,提出“堕三都、抑三桓”的政策。聪明如孔子难道不知道社会混乱分裂,为什么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他就是一个把社会理想化的人。社会混乱诸侯兼并,孔子却还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样,东周也不会分裂。孔子以极大的热忱去参与政治事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冉子退朝,孔子却说“如有政,虽不吾与,吾其与闻之”。孔子这样对政事充满热情,正是他对这个社会太关心了,想从恢复周礼开始恢复整个的社会秩序,但“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周游列国十四年,“干七十余君”但没有一个君主能够重用他,他的社会理想破灭了。理想破灭了的孔子并没有放弃,他转变了思路,退而求其次,由社会转变到个人,从个人道德修养和完美人格入手,不再要求整个社会做到“礼治大同”,那就要求个人做到“克己复礼”吧。所以就谈到孔子第二点可爱之处——把个人理想化。
    孔子又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展现个人魅力。孔子是一个事业狂人,一个很标准化的中国男人——主外不主内,以致儿子孔鲤都没时间教育,一次独立中庭,还在问儿子“学《诗》乎”“学《礼》乎?”连儿子学了什么知识,学到哪都不了解,这不是中国绝大多数男人的写照吗?但他却赢得了学生的敬爱推崇“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颜回)。这是一个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的人,十四年风尘仆仆周游列国,屡折不挠,退而讲学与弟子亲如一家,指点弟子共同切磋,整本《论语》其实就是一部孔子和弟子日常生活的记录,孔子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必然先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只是要求学生做的,更是自己身体力行,在弟子们的心中树立了一个高尚的君子形象。
     其次用“礼”来塑造学生。“克己复礼”礼不只是对国家社会层面的要求,更是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要求。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人,首先他的一切行为都要合乎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也说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无礼之事不为,而能合乎礼义之事,哪怕食言违约都可。被围在蒲城,被迫盟誓,但出了城门就毁誓,面对子贡的“盟可负邪?”却说的理直气壮:“要盟也,神不听。”孔子认为要挟是不合礼的,反悔也没什么。并且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诚信都要看他是否合乎礼义,否则就没有价值。
   最后把“仁”的思想日常生活化。“仁”作为孔子思想的人格核心,可以说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学生的个体素质入手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开发弟子们的能力。孔子并不认为任何人都能教的好,对一些不可教之人也不免摇头叹气,也说过“朽木不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话。正是他对每个弟子都能根据其特点进行教育,这才是“仁”。仁是爱人,仁是关怀,仁是尊重,所以孔门弟子不是人人成才,但经过孔子的教诲,大多能够彬彬有礼懂得分寸。这让我对现在的一些做法感到不解:本没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人,为什么非要鼓励学生去接受他们根本不可能接受的知识呢?我认为这不是关爱学生,关心学生,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让一个人健康成长必须要对他的成长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强加自己的意识给他人,这不是“让”,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因为面对不可能完成的学业非逼着他们去完成,这是在培养“懒人”。孔子的仁是真正的对人的关怀,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负责任,所以才有面对三个不同学生孔子给出了三种答案:面对颜回的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对子贡的问题回答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面对不同的弟子孔子的回答也不相同,孔子正是根据各个弟子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回答。例如颜回才德孔门第一,孔子的回答也最标准,因为颜回对孔子的话“无不悦”,,而司马牛“言多而躁”,所以孔子回答“訒”(说话谨慎)。孔子能够根据弟子特点在日常学习中进行引导,这才是“仁”。
  虽然孔子的政治理想破灭,但他换个角度,从个体入手,竟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让自己的“礼”和“仁”的思想从改变个体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重装浓抹的一笔。?笸(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中学)
其他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特级教师肖家芸曾说过:“学生教育管理中,重盯轻导、重管轻育、重分数轻育人,偏离了教育的真谛,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肖家芸教授的“看管盯”道出了目前教育界的现状,教学工作还是停留在表层,教学工作者还在为如何应对学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而忙得焦头烂额,而真正作为育人重要载体的班级文化建设却停滞不前。   既然常规管理是一种粗放的、低效的管理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转变
期刊
阳春三月,走进河南省新野县城区团结小学,主教学楼上的楼顶对联立即映入眼帘:高云抚劲羽,长蓝读远鹰。   校长归永顺说,这副对联有三层含义:基本含义、比喻含义和文化含义。深度解读下去:团结小学学校文化的物象是“蓝色”,有两点理由——一是“蓝色”的美学意义:宁静而神秘,纯净又广远;二是“蓝色”的象征意义:无限的包容和吸纳,境界的深邃。所以,团结小学的学校文化命名为“蓝色文化”。而“蓝色文化”的本质是团
期刊
李密的《陈情表》历来被人评为“以至情感人”的文章。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觉得作者的思维十分严谨,是成就这个评价的根本。   在数学不等式中常常用到一条递推规律,即:若A>B,B>C,则A>C。   而生活中也常常有以下类型的思维规律,如:   1.占领一个山头叫土匪,占领一片山头叫军阀,占领上万个山头叫皇帝。   2.占领一个摊位叫小贩,占领一溜儿摊位叫老板,占领整个市场叫企业家。 
期刊
江西省宁都县课改工作经过“示范学校”的先行探索,“动员大会”的全面部署,“实施方案”的规范引导,“流动现场会”的阶段总结与进一步推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空前规模的大培训,四届“校长论坛”的深入研讨,特别是各学校从校长到行政层到教师层的不断学习,反复论证,精心设计,全力实践,锐意创新,不断修正、完善,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取得了相当成效,已基本完成课堂形式与结构的变革,初步建立起了与各校实际相适
期刊
纵观江西省近10年的中考作文题,2008、2010、2011、2013年均是半命题作文。司见,半命题作文出现在中考的概率很大。   顾名思义,半命题作文,就是题目只给出了一半,另一半需要我们来补充、填写的一种作文形式,如2010年的江西省中考作文题:以“我读——”为题,写一篇文章。在横线上填上一本书的书名,将题目补充完整。这是一道典型的半命题作文,具体读什么书为什么读,怎样读,读后有什么收获,要求
期刊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科技学院哲学(人文)社会科学2013年度研究项目《大学生“非生态”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项目编号:XYSKYB131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项目《系统科学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MKS1336)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笔者以江西
期刊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做了以下四方面的探索:   一、宽松课堂和谐氛围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
期刊
一、元认知策略   (一)元认知策略的概念。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活动的了解和控制。自从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提出元认知这一概念后,元认知很快成为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Flavell认为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将其定义为“认知主体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控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而后,在元认知的基础上,O’
期刊
“真想不到,这个班的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得这么好,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学生差。”,这是吉安市村小校长优质课比赛活动时,吉安市语文教研员听了我班三堂语文课后对我班学生发出的赞叹。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都是土生生长的本地人,出了课堂,学生说的都是本地方言。学生的朗读水平都不高,方言重,唱读现象普遍,很难谈得上读得有感情。我班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我的语文课堂“读”占鳌头密不可分
期刊
学困生通常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在课堂学习、文体活动人际交往班级角色和兴趣发展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有很多的学者研究认为懒惰厌学消极心态畏难思想紧张情绪自卑心理等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因素。我在班级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困生”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和谈心,倾听他们心中的想法和困惑。我现在就作为“学困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