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ao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儿童成长的“根”。针对现代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构建适合儿童的“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是坚守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校园时空的合理规划,让师生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内,把握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通过课程整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唤醒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师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激情,培养有民族文化底气、有旺盛充沛力气、有高雅向上才气的现代中国儿童。
  关键词:儿童立场;传统文化教育;国学;国术;国艺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59-05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于2005年9月建校,在开启校门的同时,我们启动了以“国学启蒙”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形成了“天为尊,和为美”的办学理念、“天道酬勤,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和“天法自然,和生万象”的教育追求。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发实施“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培养“有民族文化底气,有旺盛充沛力气,有高雅向上才气的现代中国儿童”。
  一、时空规划,建构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生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总书记所说的“一脉相承”的“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教育者一以贯之地坚守和弘扬。
  时代变迁,“五四”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外来快餐文化的侵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儿童生活渐行渐远。这就使儿童的成长失去了“根”的滋养。让现代儿童更直观地面对传统文化、有更多机会体验传统文化,是小学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1.为儿童建设洋溢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
  在学校空间改造的过程中,我们遵循“学校应该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的原则,以传统文化为线索,先后建设了儒家文化墙、国学园、节日文化长廊、苏州文化体验馆等文化景点,为学生过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生活提供空间,为“三国”民族文化课程的实施提供教学场景。
  学校大厅内,我们修建了儒家文化主题墙,墙的上半部分镌刻了孔子行教像和他的名言,下半部分是整部《三字经》。我们希望管理者、教师、学生每天进校门默诵经典,感悟人生,坚守“人之初”,践行“性本善”。
  正对门厅的是国学园,核心景点是孔子讲学雕塑群,孔子居中而坐,威严而慈祥,晨迎暮送天和师生。环绕雕塑群的是一条小溪,取名“流觞曲水”,以此表达我们对书圣王羲之及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的敬仰之情。小溪的水通过水泵提升后,在背景墙上形成水幕瀑布,使溪水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地绕着孔子雕塑群回流循环,象征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端坐千层石上的至圣先师孔子,隐在小溪后的书圣王羲之,一山一水,一静一动两圣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生智慧。
  雕塑群背景墙后面有一石(太湖石似数峰连绵)两树(松、梅)一丛竹,在门厅或校门口远望似一幅以背景墙为框的“岁寒三友图”。
  园中小道分别串联了四座智慧门,门楣镌刻着由吴江区书法家书写的“道、墨、法、兵”四个大字,智慧门的一侧镌刻了各家名言。儒墨道法兵遥相呼应,互为补充,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走过智慧门是太极广场,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情趣盎然。散落在草坪中有八组灵璧石石桌。桌面上分别镌刻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作品,每幅作品旁都有一个不同字体的特别醒目的“和”字。体现了学校以“和”为核心的文化追求,也体现了学校对传承和弘扬书法文化的不懈努力。
  在文化景点建设过程中,我们着意追求师生当下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和融。如孔子讲学雕塑群的设计,突出了互动性、情境性:孔子端坐于椅子,弟子抱书成立桶,我们的儿童可以爬到孔子怀里小憩一会儿,可以和孔子弟子相拥而坐,更可以散坐一旁聆听孔子讲学。每年我们都会在孔子塑像群前举行隆重的新生入学典礼:儿童们向孔子塑像行礼致敬,在小溪中放养锦鱼,在孔子怀里拍入学照。
  我们坚信,在孔子怀里长大的儿童更有中国味。
  2.让儿童度过富蕴着农历智慧的一年四季
  看黄历过日子,一向是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在公历盛行农历淡出的今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慢慢遗忘农历文化。让儿童生活在农历的天空下,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教育意境。
  过有滋有味的农历生活。苏州美食家叶正亭说:“一年四季,吃是跟着时令走的”,在反季节蔬菜、冷冻食品泛滥的时代,儿童对季节的感悟已经迟钝,饮食也只有欲望,没有了文化。苏州人从文化层面将24节气与时令美食的整合做到了极致,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素材。春季开学第一天,学校食堂有一道传统菜——春卷,食堂师傅把春天卷成美食,学生在满足口欲的同时,在春卷中寻找春天。带着对春天的憧憬,学生走进了“吃五头(马兰头、香椿头、枸杞头、四片头、纹纹头)颂春天”的综合实践活动。每年立夏,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联系好的农家乐春游野炊,挖竹笋、摘蚕豆、剥豌豆、垒灶头、捡柴火……,儿童乐在其中。他们享受的不仅是香喷喷的野火饭,还有“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的诗人情怀。到了冬天,学校食堂的腊八粥,不仅是一道香糯的美食,更是仁人爱物、君子恻隐美德的传承。
  过趣味盎然的传统节日。当传统节日的仪式被万圣节的搞怪、圣诞节的狂欢击败后,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节日,更失去了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如洋溢在诗词文赋中对自然的敬畏赞美、对先人的怀念追思、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让儿童过情趣盎然的传统节日是我们刻意规划的校园生活,我们重点在传统节日的趣味性上下功夫:清明放风筝、端午赛龙舟、中秋做月饼、重阳登垂虹塔、春节写春联……,每次活动都能点燃师生校园生活的兴奋点。如端午系列活动,我们开展了编五彩手链送妈妈、制作香囊送爸爸活动,让亲情爆棚;学校买了龙头龙尾,每个儿童画一片龙鳞,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艘旱龙舟带着儿童们的欢笑在校园角逐,让激情飞扬;端午文化小报、端午故事比赛、拉歌形式的端午诗歌大赛,让才情荡漾。   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们校园生活更有中国味。
  二、多元整合,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陶行知先生说:“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理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到圆满解决,则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解决。”我校曾到各地学习尝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但遭遇了课时难安排、教师难调整、课业负担难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可谓举步维艰。随着课程基地建设的推进,我们尝试通过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以课程校本化的方式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基于国家课程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型
  我们理解的课程校本化,就是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使二者互为支撑,成为一个整体。主要形式为:一是校本课程嵌入国家课程,建构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二是国家课程拓展出校本课程,搭建学生特长发展的平台。课程融合的基础在于校本课程目标体系与国家课程目标体系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在“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开发时,从总目标、项目目标、主题目标三个层级进行系统规划,分别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科标准、年段目标进行匹配。
  在课程目标体系的引领下,我们逐步建构了校本化的课程模型。我们开发的民族文化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普惠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嵌入国家课程,与国家课程融合,在国家课程的教育时空内实施,如国学系列的诵背课程、国术系列的基本武术套路、国艺系列的艺术欣赏课程。另一类是选择性的社团课程,助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这类课主要由国家课程拓展而成,以社团课程的形式呈现,如书法、国画、古筝、古琴、柳琴等课程。建构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普惠课程和社团课程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型。
  在课程模型建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儿童出发,从国家课程起步。
  一是从儿童出发。我们在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凝练了三句话:2010年,写下了“‘三国’演绎精彩人生——国学修身、国术健体、国艺怡情”,阐述了我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以提升学生人生素养为追求的。2014年,在天和梦想舞台的廊柱上写下了“明天更精彩”,师生有了一种期待:下一次的才艺展示更精彩,明天的天和生活更开心,未来的人生更美好。2015年,在学校操场围墙上写下了“下一个球更精彩”,提示师生,精彩就在脚下、就在当下,只要起步就可能邂逅精彩。三句话是我们推进项目建设的心路写照:从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到关注当下的校园生活。
  二是从国家课程起步。我们积极探索从国家课程起步,解决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的时间和师资缺乏的问题。“国学”课程与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形成了语文学科通文意、音乐学科知吟唱、美术学科画意境、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明事理导行为的教学特色。“国术”课程主要与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整合。武术是我校体育课、校园体育活动、大课间的主要教学和活动内容。“国艺”课程与美术、音乐、书法课程整合,形成了普惠的国艺欣赏微课程和助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国艺”社团课程。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模型日趋完善,我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实施逐步走向文化、走向常态、走向师生生活。
  2.基于常态的教育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益
  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化课程,在无形中增加了教育任务,需要优化学校常态的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提高教育效益,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拓展时空。
  以“和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上的落实拓展空间。考虑到我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与国家课程整合、重点在课堂内落实这一特点,提升课堂教育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在晓庄学院彭小虎教授的指导下,积极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数年努力,终于有了“和美课堂”的雏形。我们对“和美课堂”的初步理解是:在“以和为美,以美启智”的课堂教学理念引领下,追寻和谐、愉悦的教学意境,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气场。在教学氛围和谐、知识能力融合的基础上,追求教学流程的和畅之美,思维广度深度的交融之美,教学相长的和而不同之美。形成了“主动预习、精讲多练、归类整理、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做法是:以预习单提示课堂教学重点、主导学生自学、导入并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科关键素养引领精讲多练,以单项学科素养竞赛推动写字、朗读、习作、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培养;以组块教学的理念归纳整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以小组学习、同伴互助等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向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现在我校超过50%的教师获得了区级骨干教师以上专业荣誉,课堂教学效益有了显著提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上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以“和润德育”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道德启蒙作用。我校位于城郊接合部,80%学生是新苏州儿童,其他主要是农村拆迁家庭子弟,大多数学生家庭缺乏高雅文化的熏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群众基础。因此,我们从提高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开始,强化思想动员,形成了“和润德育”模式:以“春风化雨,雨润万物”的自然现象为启示,坚定而温和地引领学生走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启真善美的人生。建构了“静为常态、阅读成习惯,动则有序、行止高雅”的行为养成教育体系、以“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公德”为内容的礼仪教育体系、以“小主人、小先生、小导师”为载体的责任培养体系,形成了“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文化陶冶中涵养学生高雅的道德品质”的德育特色。
  随着学校常态的课堂教学、德育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在我校如润物春雨般不留痕迹,无处不在。
  三、分层要求,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全员推进体系
  “三国”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实施是否有成效,关键看全体师生是否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收获于其中。可见,全体师生的参与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我们的策略是示范引路,分层要求、全程考核。
其他文献
摘要: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开展了中高职衔接“3 3”分段培养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试点项目。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方案有具体衔接内容。要积极更新职教观念,明确中高职学校办学定位,充分发挥高职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合理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3 3”分段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
摘要:教师职业动机是引导个体从事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源泉,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现有的调查研究发现,源于中西文化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更注重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回馈社会,而影响我国教师职业动机的主要因素是工资、工作安全、职业地位等外在因素。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激发教师职业的内部动机,应完善教师薪酬保障制度、扭转教师职业认知偏差、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
摘要:划片入学政策背景下,因生源层次的变化而导致学生更加多样化。个体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实践又丰富了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对教学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学生多样性给教师一贯的教学信念、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带来了挑战和机遇,要求教师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悦纳学生的多样性,并实现实践的公平性,最终成就学生的发展性。  关键词:划片入学;文化敏感型教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
摘要:开展扎实有效的人格养成教育的序列研究,是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从“八五”到“十二五”课题实施的轨迹。文章在简要解读课题的内涵,回顾近20年的研究历程,以及探寻课题研究价值的基础上,从生活指导、社团活动、课堂教学三个维度对操作实施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旨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自主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生命关怀;人格养成;生长力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
摘要:本文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艺术系与校办企业“南京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合作为例,阐述了深度的校企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校企双方人才的交流与成长,带动了产、学、研之间的联动发展。为探索互利共赢、长效合作的深度校企合作方式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校办企业;实训基地;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54-03  ?鄢本
有学者认为,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空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运用对话形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或者辅之于其它的形式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对话都能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课堂现象,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了解课堂对话的精神实质,掌握课堂对话的操作技巧,实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与质量的提高。  一、“对话”激活历史课堂的基本原则  什么样的“对话”可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我们不仅要利用和借鉴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和和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还要将其引进消化吸收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形成校本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64-04  一、国际化办学是经济发达地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已经在科学课堂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也深植广大科学教师的心中,但是科学课堂上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表达与交流却总是流于形式,难以深入,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也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学课堂交流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全班集体交流  1.
摘要: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管理模式创新是校企合作的重点工程。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与“双赢”。模式创新要立足于市场、学生、质量等。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24-04  一、以“一体”为基础,推动办学模式创新  “一体”是指校企双方一体式办学办企。江
摘要: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提高明文教学的效率,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在论述说明文独特魅力的基础上对说明文的解读提出了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句式节奏、感情色彩等方面对说明文进行关照,说明文教学也能拥有自己的一方“世外桃源”,抵达理想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语言形式;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