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反思 寻求高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ibo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的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教学反思不但是高效教学的巨大推力,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在提倡高效教学的今天,我们更应立足教学反思,寻求高效,为“高效课堂”送来“及时雨”。
  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反思只停留在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作一些片面的、浅层次的认识归纳,有的甚至只是三言两语的课堂小结。这样的反思对于促进教学的高效性只能是隔靴搔痒,并无实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让教学反思更好地为高效教学服务?我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目的为高效
  苏格拉底曾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一种自我意识、思维习惯、批评精神。尤其在大力提倡高效教学的今天,教师如果能根据活动的体会和多渠道反馈的教学信息,沉下心来思考一下活动的得与失,就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改进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以后的教育教学更具有高效性。教学反思,对高效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二、 掌握时机促高效
  有些教师认为反思只是教学活动后的行为,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教学活动前、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后都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只有把握住反思的最佳时机,才能为高效教学服务。
  (一)课前反思为高效引路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就提醒教师,要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个别差异、兴趣需要等,从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课前调整,对第一次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的调整,这也是一种教学反思。
  如在设计《但愿人长久》教案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环节,并准备了教师范读、请学生读、听录音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念之情。可是我总觉得这样的范读太单调,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单调的古诗词感兴趣呢?经过一番考虑,在课前调整时就决定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去听一听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知道这样的古诗词居然和流行歌手联系起来,收集查找的兴趣就极浓了,在课堂上讲到《水调歌头》时,他们都兴致勃勃,有的甚至还哼起了旋律,又长又难记的词变成了朗朗上口的歌词,效果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前反思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主线,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指引方向。
  (二)课中反思为高效护航
  教学活动过程是复杂、动态的,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是一种即时的反思,这种反思与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是密切相关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老师,您好!》一文时,我讲解诗歌的重点句“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时是这样设计的:①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句。②读得真美。那么,你能读懂这句话吗?请大家仔细品读,认真思考,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记下你们的收获和疑问。(提示:“笔尖飞舞”指老师在干什么?“春蚕”指谁?“理想的丝线”指什么?“笑语盈盈”指什么?“甘露”指什么?“茁壮的新苗” 指谁?)学生的反应和我预期的不太一样,他们因为课前预习了《课课通》等教辅资料上的内容,都能应答如流,可是我却发现,他们并未真正理解句子的含义。怎样说才能通俗易懂呢?我调整了理解的方法,结合前面的讲解,提出第三个要求:你知道我们的老师一天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再读读这一句子,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的思路不再固定于教辅用书上机械的答案,而是跟着老师的引领,展开丰富的想象。应用及时的课中教学反思,换个方式引导学生,我顺利完成了预设的目标,体现出了课堂的高效性。
  (三)课后反思为高效奠基
  教学活动后的反思是最常见的反思形式,是用带有批判性的、真诚的眼光回顾、分析、反思教学过程,写下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也是当前教师最常用的教学反思方式。这样的教学反思能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完美的教学也有值得反思之处,在课后我们到底该反思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没有效果的课堂,再热闹,那也是废课、弱课,尤其在提倡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学效果已经成为衡量一节课是否合格、是否优质的首选条件。
  其次,我们应该反思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如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眼神都会影响教学活动,所以教师更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语言是否精炼?教学评价是否及时……教师只有及时地反思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再者,我们应该反思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何。要想创建高效的课堂,就必须重点关注学生的表现,反思: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是否及时?对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应?对教学的进度能否跟上?对作业的难易能否接受……这些都是我们该认真反思的内容,只有关注了学生的表现,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 把握方法显高效
  在三种教学反思中,大家最重视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因为教学活动结束后,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这时的反思如能把握方法,就可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
  (一)反思亮点,汲取经验。
  教学过程中一定有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教学亮点:引人入胜的活动导入、实用别致的教具学具、恰到好处的教法学法、画龙点睛的引导评价、自由民主的师生互动……
  我们在回顾教学亮点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一成功的教学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记录下成功的亮点,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参考使用,还能在此基础上汲取经验,不断改进、完善,为今后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打好基础。
  (二)反思缺点,改进措施。
  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多少会有些遗憾,即使是成功的教学活动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次互动效果不佳;哪处引导不够及时……
  我们可以借助教学反思记录下这些遗憾,并做出深刻的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这些对遗憾的反思不但能提高执教者本身的专业水平,更对教学活动高效性的提升大有益处。
  (三)反思互动,调整策略。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应回顾课堂中与学生的交流,反思:是否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是否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需要?是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
  反思互动,可以及时为教师和学生建立起“心灵互动的平台”,能让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力,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四)反思效果,再写设计。
  教学之后,回顾教学效果,静心沉思:教学的预设目标是否达成?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摸索出了哪些新的教学方法?归纳出哪些更精炼的教学语言……
  及时的记录,全面的梳理,有效的分析后,再对原有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调整,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水平,还能精益求精,取得更高效的教学效果。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新的课程理念也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实践更证明,教学反思会使我们成为一名善于思考的实践者,教学反思能使我们获得教育智慧,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我们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学反思能让课堂更“高效”!
  (责编 钟 岚)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犹如美食,有些人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些人如饕餮吞食、暴殄天物,而有些人则慢炖细品,让阅读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享受。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将阅读与技能、积累、感受、创造相结合,才能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语文大餐。  一、初尝——唤醒“兴趣化”阅读动力  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而
1980年以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作为基本篇目,编人中学语文教材,这是该小说在中国经典化的重要标志,而莫泊桑本人也成为中学生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小说家之一。和所有其他经典作品一样,该小说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人们对其主题思想的解读也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根据最早也是最普遍的看法,“作者通过塑造菲利普夫妇这一对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  以下是我校两位老师在这一自然段的不同教学过程。  案例一:  师:同学们,你见过草原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去感受草原上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草原景色很美,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哇”的赞叹声)  师:这节课我们就去领
我校近期开展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所谓“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指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实践、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对于学生都不会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
【文本细读】    《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原题为《筏子》,选自袁鹰的散文集《风帆》。全文似豪放派的诗歌,苍郁深沉,意蕴深刻。文章描写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以及羊皮筏子上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颂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  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艄公,而是先浓墨重彩极言黄河之险。“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诗一般的语言,把一幅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语文,就是学语言,用语言,在学与用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占据语文课堂大地盘的阅读教学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熏陶、积累的重任。利用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有效地习得语言、掌握文字,一直是广大语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前行的方向。笔者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巩乃斯的马》的教学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解析。  一、导入,在交流中碰撞语言
语言文字既是反映客观事物、负载文化的工具,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音的高低强弱不同则表达不同的含义、思想、感情。所以,学好“四声”特别重要。  在方言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已掌握了方言的“四声”,但对普通话的“四声”十分陌生。如果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境学说创设特定的情境,则可寓理其中,变苦学为乐学。  一、通过“听”体会声调的起伏  叶圣陶先生主张儿童通过形象认识世界。于是,我在教学生学单韵母“
教学设想  本次习作的主要任务:理解细腻、生动的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掌握人物的肖像描写方法;学会仔细观察身边人物的外貌并进行具体细腻的描写。教学中,首先以“抓小偷”为切入点,通过对已学课文中精彩范例的深入品读,让学生认识到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外貌的描写。其次,让学生欣赏精彩的外貌描写片段,引导学生在朗读、比较中感受成功的人物外貌描写。在欣赏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人物外貌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中绽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青睐。在实际教学中,对文质皆美的文章引导学生朗读是必须的,但对说理性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朗读,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的文
《爱之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处于逆境的主人公乔伊无偿地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老妇人,老妇人后来给予了乔伊的妻子一些帮助的故事。文章通过这样的故事,赞扬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同时也阐明了一个道理:帮助他人也就是帮助自己,爱是会传递的。  一、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学会运用方法理解文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并结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