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样例使用机制新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zhongcan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我们的作文评讲课有大量的范文供学生欣赏,学生赞叹不绝之余却难以模仿,甚至“照虎画猫”也很难做到?笔者认为“范文引领”作为作文评讲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低效的“病根”在于只把范文作为欣赏的对象,范文只是供学生欣赏的“完美”成品,而缺乏动态形成的过程,学生不知道范文“从何而来”。而“样例学习”要“从具有详细解答步骤的事例中归纳出隐含的抽象知识来解决问题”①,这就提醒我们要化静态的范文为动态的样例,寓写作知识于优秀作文形成的动态过程中,作文教学中的样例示范考虑的应该是包含一系列步骤的事件,而非最终的一个静态文本。本文试图结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从样例教学的角度破解“范文低效”的难题。
  一、打通
  同为学生的范文及其优秀片段因为学生具有相似的生活经验,因而更具亲和力和模仿性,这是其优势。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经典文本的示范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选择样例无法回避经典文本。但经典文本的作者及其生活经验常常处于异时异域,青少年相关生活经验的缺失常导致经典文本和青少年之间产生隔膜,导致青少年无法揣摩经典文本状物表情的微妙之处。经典文本及其片段作为样例,产生示范作用的关键是打破经典文本和青少年学生的经验隔膜,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经典文本作为样例成功的奥秘。苏教版教材必修一中,选了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某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一段文字时处理得很好,用朗读的方式读出羁留法国的烦闷情绪,并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做类比:“作业、作业、还是作业”,并以本地某房地产广告牌上引用的李嘉诚的话“地段、地段,还是地段”佐证。在以“我心中的故乡”为题进行写作训练时,高一的某寄宿生描绘其思念故乡之情,写出“北边、北边、还是北边”(其家乡在北边)的语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韩少功身在异乡的烦闷情绪和学生作业时的烦闷情绪实现了有效打通,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种表达的妙处,实现了有效的迁移。
  二、点破
  不明美文美在何处,用不上力,是第二障碍,要义在教师“点得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②适度从写作技巧层面剖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是必须的。两位教师同教韩少功《我心归去》中的一段“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其中一位在请学生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将该文段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做比较,点破了“通过叠加意象营造意境”这种技巧,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即产生了有效的迁移:
  “矮矮的茅屋,悠悠的电线,弯弯的田间小路。曾经,在这条路上,你和小伙伴们奔跑过,欢呼过,随手摘下一根黄瓜,放在嘴角就咬,随手扯下一片叶子,放在鼻子深嗅,放在嘴边吹出那并不和谐的曲子。玩累了,就躺在路边的草垛上,看着太阳慢慢落下山去,草垛被镀得金黄,染得紫红,又洗得淡红。爷爷从田园荷锄归来,锄柄上套着外套,顶着草帽,我远远地便飞奔过去、拉住他那粗糙的手,一双大脚印,一双小脚印地走着回家去了。”
  “点破”切忌满口术语,面貌可憎,要以“简洁、好懂、易用”的语言点出样例好在哪里,特别建议以“程序性知识”的方式来呈现样例蕴含的技能点,比如“通过叠加意象营造意境”这种表述就既告诉了学生达成目标的手段“通过叠加意象”,又告诉了学生的写作目标“营造意境”。
  三、留痕
  教师下水和学生写同题作文,勇气可嘉。我们教师总是习惯于给学生呈现光鲜靓丽的文本,精美的幻灯片和清晰的打印文稿常常把修改过程中涂抹的痕迹掩盖了。殊不知,这正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资源。正如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讲作文指导的技巧“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③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中,利用文字处理软件中“批注和修订”的功能,利用高清实物投影仪,呈现师生修改的痕迹,旁注上之所以这么修改的理由,学生反映,这样动态呈现样例的形成过程,让他们明白了在什么条件下应该怎么改,更具可模仿性。
  四、变动
  在呈现样例的过程中,就同一题材的开掘,同一技能的运用增加变式,引导学生比较鉴别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样例蕴含的技能点的本质。通过侧向、逆向等多角度拓展,给学生一种“竟然可以这样写”的惊喜。当然,样例的变异性也不能过大,要讲求一个度,要能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个样例之间的相似性。“提供多样性的样例并不足以引起自发迁移,只有在明显的指导被试比较样例的相似性时,多重样例才能提高迁移。在没有图式归纳教学的情况下,多重样例几乎没用。”④因而教师在呈现同一写作技能点的不同变式时,要引导学生比较鉴别,发现其中的基本结构,因而,教学中充分的讨论是必须的,异中求同的归纳法是教学的基本思路。
  五、重写
  作文水平是靠多读多写提高的。对样例的模仿乃至创新还是要落实到二次作文上来,重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评阅给一篇作文只打一个分数,注重终结性评价,学生失去了一个补救的机会,而样例教学加入“重写”这个环节,推动形成性评价,学生获得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笔者在高三作文教学中,坚持“二次作文”训练,在二次作文训练的过程中,主要看学生存在问题的解决情况,对样例揭示的技能点的落实程度,给以相应的进步分,让学生觉得作文是可为的,增强写作的自信感,也使得样例示范效应得以延展。
  六、解释
  自我解释是切实引导学生落实在样例品鉴中获得的写作技能点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在习作过程中在内心解释自己“这样写”的理由,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关键性的反省问题,作为支架,有序地呈现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起到激活、引导、规范等作用。以记叙文样例教学为例,我们用山东2011年高考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来训练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扣题意识”。在作文教学中设置了如下问题,并印发了专用的作文纸,并在作文纸相应部位呈现。开头部分:1.“这世界”可大可小,“你的世界”是什么?“需要”的前提是什么?“你”一定限于人吗? 2.在题目的范围内,你想到哪些生活现象,你的个性化的感悟是什么?3.请你选择一个新颖、深刻的作为本文的立意。前部:铺垫是否适度?中部到后部即主体部分连续三次出现同一问题:怎样体现出“需要”?尾部:设计一个动情的结尾。经过“自我解释”这个环节,学生渐渐内化了经济有效的写作步骤,就能在写作中自如运用。
  ————————
  注释:
  ①许永勤、朱新明:《关于样例学习中样例设计的若干研究》,《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2期。
  ②③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321-322页。
  ④刑强:《样例解题步骤编码对原理学习和迁移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研究论文,2002年。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作文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写作者需历经从感知到想象.从形象思维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写作是对思维的整理,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思维创新。作文才能创新
基层学科组织是高校核心组织。近年来,省属本科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围绕基层学科组织的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基层学科组织设置范围过
“X感”的意思是“给人(有)……的感觉”,是一类属于审美范畴的词语。进入这一词槽的词语以名词居多,如:层次感、空间感、立体感、距离感、陌生感、骨感、肉感等;少量形容词也可进入其中,如:美感、痛感、喜感。而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异端,即“骨感”与“喜感”。其特殊性表现为词意的多样性和词性的双重性。  1.词意的多样性  “骨感”有两层意思,一是针对形体审美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削瘦得露骨,给人以棱角分明
学生作文的难题之一是所谓的缺乏生活,没有东西可写。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进行多维的立体的资源开发,可以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这里的资源开发,主要指间接资源和直接资源的开发。对于中学生来说,直接资源相对少一点,但是,只要善于挖掘利用也是足够的,诸如对校园文化的关注和建设,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解读,生活细节的留心和在意,都是无尽的宝藏。开发间接资源也具有多重意义。古今中外的书刊、网络媒体的资料、电视广播的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化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而化学教育能够帮助未来的人们更好地适应化学化的社会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化学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心
围绕提高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阅读古籍的能力”和“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的双重目的,主要对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具体教学优化建议。
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诱惑而实施犯罪。司法解释规定未成年人所犯罪行极其严重的可以适用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是剥夺罪犯终身自由的刑罚方法,即
“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含义是:语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对过程中各因素进行最优控制,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①为了达到教学最优化,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们课前精心设计和选择教法,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或自主探究,或讨论合作,或多元解读,或活动体验等等,可谓热热闹闹,精彩纷呈,但实际效果往往难遂人愿。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一点就是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