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nfranc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将视线投向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长远目标上。以高中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为例,对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一、自读质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前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二、聚焦对话。在阅读课中,聚焦的核心是“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形成属于他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三、比较拓展。教师引入具有求异思维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和理性。四、创造体验。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展现出来,培养他们终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课堂 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3
  弘扬主体性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自主学习是顺应时代发展起来的学习理念,它的理论和实践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现今新课改进入深水区,亟须突破转型的阶段,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将视线投向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长远目标上。高中语文课堂应该也必须从传统的“教师单边讲授,学生单边听课”的单一模式转向“师生自学、合作”的双向互动模式。
  笔者将以高中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为例,谈谈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 自读质疑
  课前预习,在很多人心中也许只是粗略的浏览课文,查查生字,了解作者生平,划分段落大意而已。但是要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有效及科学的指导,在课前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学会质疑。在带着问题阅读的过程中,完成课前知识与能力的前期积累。
  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教师更可以利用课前微视频将阅读质疑的方法及要点告知学生。如《故都的秋》课前,笔者就录制了一个5分钟的微视频,提前播放给学生观看。在视频中,笔者重点提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写作原则,并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时,尝试从“景物特点、写作技巧、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质疑。
  上课前,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搜集和归纳。学生的提问较多地集中在“秋天的特点”“写秋天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些问题上,这充分说明在学生以往的阅读经验中,对于此类写景状物散文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的。学生能够在外在的语言描写层面,较为朦胧而笼统地掌握散文“形散”的特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充分说明,学生在这些写景情境中并没有能够看出其内在的联系以及作者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曲折情感内涵,对“神聚”的把握仍欠深入。
  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笔者将本课的重点设定为:解读郁达夫写秋景的深刻用意,体会作者的曲折情感。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前提出的质疑中,进一步深入作品,读懂作品情感,尝试得到能够举一反三的阅读经验。
  二、 聚焦对话
  所有阅读的基础在于对话。对话是读者个体生命与作者文字生命的相遇与冲突。在阅读课中,聚焦的核心是“对话”。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象,调动一切此前的阅读体验和生命体验,走进作品,还原到作者的心境,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对话收获。
  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读完《故都的秋》之后,谈谈自己对哪个句子最有感触。
  学生何承峰:我觉得“在破壁的半腰上,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句话很有意思。
  师: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你找了一句很冷门的句子,请你来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何承峰:我觉得这里写出了一种颓圮的落寞的感觉,让人很哀伤。
  师:能再说具体些吗?
  学生何承峰:他不是兴高采烈地看花,是静对着花。
  师:为什么是“静对”呢?
  学生何承峰:这里有孤独。他不是对着人,是静静对着花。平时我们要是有三五好友一起玩,一起待着,就不会一个人静静地看花了。作者没有朋友,没有知己,只有他一个人。作者的孤单、孤独,淡淡的哀伤就写在里面了。但是不强烈,一般人不细心还不容易看出来。
  师:你很不错,你不是一般人,你看出来了。(全班自发掌声鼓励)
  在课堂流动的时间序列里,如何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聚焦点确实落在文本上,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学生能够从一个“静对”的词语,去感受作者哀伤落寞的心境,这也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在刚才这个教学细节里,笔者就被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真实的阅读感受所感动。师生的心灵有互动,同时被作品的意境氛围所打动,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
  三、 比较拓展
  在大部分的课堂拓展阅读中,教师通常采用求同的思维,寻找与原文情感相类似的文段,用来佐证作者的观点。但是这样的做法长期使用之后,会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将学生的求同思维不断放大,却忽略了求异思维的培养。其实,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求异思维也占着非常重要的比重。
  对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大部分的解读参考材料都会将重点放在作者对北京的怀念、热爱的情感上。但至于郁达夫为什么如此怀念北平,却鲜有人提及。笔者就在课前提供了一份拓展材料《达夫与北京》,补叙了郁达夫与北京发生交集的四件事情:一是郁达夫在青少年曾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参加公务员考试,失败而归。二是郁达夫与妻子的婚姻,在北京走向绝望。三是郁达夫最心爱的小儿子,在北京夭折,他甚至没能看儿子最后一眼。四是郁达夫时隔多年从江南再回北京,人在漂泊,旅途失意。
  笔者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结合拓展材料,谈谈郁达夫怀念北京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逻辑环境下,重新审视郁达夫对北京这个特殊地点的情感。
  学生韦佳炜:我突然懂得了郁达夫为什么要用三分之一的寿命折去来换得秋的挽留,是因为北京有他爱过恨过的人和事,因为爱和恨,所以怀念。
  学生覃才修:郁达夫没有用古都的秋,而用故都的秋。“故”字是有故事,有回忆的。故都埋葬着他的记忆,他的青春岁月,他的爱子,他的理想,所以这“悲凉”不仅是看秋的悲凉,更是他回首人生的悲凉。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谈到了郁达夫对北平的情感。北平这个城市,可以说是达夫的失意之城、失恋之城、失子之城、失落之城,但他还是毫不吝啬地要用文字去赞美北平的秋,赞美浓缩了他人生浮沉转折的北平,赞美他再也回不去的秋天。郁达夫和老舍不一样,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根在北平。但郁达夫是北京的过客,他用一种淡淡哀伤的笔触写出他在北京留下的种种人生思考,岁月回忆,值得后人玩味品读。
  通过这样的比较拓展环节,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和理性了。在诸多只提及郁达夫怀念、热爱北京的参考材料之外,笔者引导学生从作者与地域、知人论世的角度去解读作品主题。同时,将郁达夫与老舍做比较,把郁达夫心中的漂泊与落寞凸显出来,让学生懂得:阅读作品,其实就是阅读作者的人生,而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可以迁移到别处的文本中的。
  四、 创造体验
  阅读的最后环节是创造体验。学生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展现出来,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会在学生的内心产生真正的影响,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在《故都的秋》的阅读课上,笔者让学生最后做了一个改写作业:从《故都的秋》里,将自己最有感触的文中意象选出,尝试着填写《天净沙·故都》,最后一句要表达作者的情感。
  有了课前的自学质疑,课堂的对话交流、比较拓展作为铺垫,学生们对散文中的各种意象有了更具体化、生命化的感受,于是学生在课后纷纷像模像样地填写了小令。
  天净沙·故都
  枯槐残蕊哀蝉
  斜桥细雨风寒
  古院凉风人单
  夕颜无艳
  浓香茶意绵绵
  (学生吴懿蔚倩)
  天净沙·故都
  落蕊槐树浓茶
  破屋院内蓝花
  斜桥人影互答
  凉风四起
  失意人在何方
  (学生李奕彬)
  天净沙·故都
  残檐破屋碧天
  鱼台柳影不艳
  秋风落蕊无言
  一盏浓茶
  氤氲记忆十年
  (学生杨鸿越)
  天净沙·故都
  凉雨斜桥夕阳
  老槐人海落芳
  檐前鸟鸣茶香
  高蝉低唱
  往事人归故乡
  (学生李俊江)
  总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事关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在阅读课上“自学质疑——聚焦对话——比较拓展——创造体验”四个环节,笔者力图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发展各种语文学习、思考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利用课本知识及拓展性知识,引导学生从求同与求异思维多种角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语文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故都的秋》一课的尝试,既开启了笔者的教育思考,也坚定了笔者的教学理想。
  让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有味,学得有得,在诗意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便是笔者理想中的高中阅读课堂。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全的道德品质,从而完善个人品格,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53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
[摘 要]《逍遥游》是庄子的散文代表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列为必修课。整体法和意象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整体法和意象法在《逍遥游》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艺术和文章表达的主旨有一个基本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逍遥游 整体法 意象法 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逍遥游》
[摘 要]《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歌,作为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语文科所学的第一篇课文,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拓展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是这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在山的那边 教学案例 实录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22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歌,是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经历
有句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语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然后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每个学生能力不同,层次不等,再加上态度各异,这就为教学加大了难度。为了学生能够切实地自主学习,我们英语教研组的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根据学习目标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导学案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导学案实践案例  1. 课前准备。  课前发放预习导
[摘 要]一代大师钱学森老人在临终前发问,直指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钱老之问”叩问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毋庸置疑,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创造理念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宗旨仍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教师应遵循陶行知创造理念教育思想,将其实践于高中英语学教学中,以期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理念 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学生的人生阅历、个人经验、心境、文化程度等决定了阅读体验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处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可以从三方面去努力: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时空,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珍视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表达体验;尊重个体间体验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关键词]语文阅读 个性化体验 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摘要]“文本细读”这个词多年来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话语系统,并占据核心关键词的位置,表现出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高层次追求,对文本语言文字的重新审视。笔者所理解的文本细读,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读,细细品;要有一种智慧的眼光,从一个字读懂千字文、由一个词感悟万言书;是一种从字词走进文本,融入生命体验,从狭隘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认知走向体验的一种阅读方式。以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为例,谈谈文本
[摘 要]新课标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共同决定了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必须多元化。 以《甜甜的泥土》为例,从阐释词语、展开想象、诠释主题等方面论述了文本多元化解读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文本 多元化解读 多重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11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关注学生个人独特的体验。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英语知识教学的基础。强化词汇教学,不仅仅会促进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实践交流与写作表达中使用英语的流畅度与艺术性。众所周知,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材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这虽是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有效策略,但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考验。我们的词汇教学工作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
[摘要]议论文说理虽说主要靠的是逻辑的力量,但呆板的说理、空洞的说教毕竟面目可憎,而优秀的议论文语言,不仅具有极强的逻辑力量,更能寓深刻的道理于形象之中,让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生动化。如果说议论文的风韵共有三分的话,那么二分亮色就在其“言”值上。议论文若止于贫乏的说理,终究“行而不远”,提升议论文的“言”值,当注重语言的锤炼。  [关键词]议论文语言修辞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