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理念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本文试从散个角度提出这种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策略,即情境激发、活动拓展、读写内化。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学习方式;策略
“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十几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实施“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式学习”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我常采用多種方法进行情境激发:一是充分利用课堂情境,营造体验氛围,引发学生感情共鸣;二是精心设计导语,启发学生思索,激活生活经验;三是通过表演进行情景再现,将学生带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体验式学习”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在上《纸船》一文时,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导入
2、品读
A.教师范读
B.学生齐读,探究:冰心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C.品读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D.自由朗读,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E.按归纳的方法齐读,读出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F.探究:诗人为什么借纸船来抒发感情?纸船象征什么?
G.分男女声部再读,融入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H.个别配乐朗读,进行个性化解读。
3、迁移训练
A.读两首《繁星》和《春水》中关于母爱的诗,谈读后感受。
B.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请你当堂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课上学生参与踊跃,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流淌在字里行间。通过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体验也更真切了。整堂课教师将探究和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读写内化
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在上述《纸船》的案例中,我反复运用朗读的方法:有范读、有齐读、有品读、融入感情的自由朗读、按方法朗读、分男女声部再读、个别配乐朗读等,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情感,培养语感,将文本探究逐步引向深入,并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内化。
在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写作的练习:一是分角色体会:A组同学站在母亲的角度,结合全文设计一段心理独白;B组同学站在“我”的角度设计一段心理独白。二是进行真情抒写,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前一次写作我利用角色互换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诗人对母亲的爱,并将这种体验内化为情感的共鸣。第二次写作则是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母爱。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实现了对文本的体验和自己生活体验从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体验式学习”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学习方式;策略
“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十几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实施“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式学习”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我常采用多種方法进行情境激发:一是充分利用课堂情境,营造体验氛围,引发学生感情共鸣;二是精心设计导语,启发学生思索,激活生活经验;三是通过表演进行情景再现,将学生带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体验式学习”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在上《纸船》一文时,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导入
2、品读
A.教师范读
B.学生齐读,探究:冰心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C.品读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D.自由朗读,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E.按归纳的方法齐读,读出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F.探究:诗人为什么借纸船来抒发感情?纸船象征什么?
G.分男女声部再读,融入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H.个别配乐朗读,进行个性化解读。
3、迁移训练
A.读两首《繁星》和《春水》中关于母爱的诗,谈读后感受。
B.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请你当堂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课上学生参与踊跃,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流淌在字里行间。通过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体验也更真切了。整堂课教师将探究和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读写内化
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在上述《纸船》的案例中,我反复运用朗读的方法:有范读、有齐读、有品读、融入感情的自由朗读、按方法朗读、分男女声部再读、个别配乐朗读等,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情感,培养语感,将文本探究逐步引向深入,并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内化。
在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写作的练习:一是分角色体会:A组同学站在母亲的角度,结合全文设计一段心理独白;B组同学站在“我”的角度设计一段心理独白。二是进行真情抒写,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前一次写作我利用角色互换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诗人对母亲的爱,并将这种体验内化为情感的共鸣。第二次写作则是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母爱。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实现了对文本的体验和自己生活体验从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体验式学习”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