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的岔路口在哪儿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SHENG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职业生涯的起跑线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幄巨大的地图,有着无数精彩的坐标,也有数不尽的岔路口。有些岔路口有标识,认清自我,辨识环境,少走弯路,便能赢得精彩。更多的岔路口没有标识,甚至没有任何痕迹,一不小心便会误入歧途。
  牛某、杨某同为女性,年龄相当,学历相当,所学专业也相当,大学毕业先后进入同一家单位工作,后来同从业务部门转到人力资源部门。20年后,牛某依然是一个主管,杨某已经是公司的高管了。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工作在一家单位的两个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单从外在条件看,也许有人会为牛某鸣苦叫冤,说这就是职场“潜规则”的代表,举出一系列的理由:可能她没有后台,没有靠山,或者得罪了某个有权势的人,或者没有“站好队”等等。至于杨某的平步青云,也许有人会想到她是否和老板有私交、有不为人知的家庭背景、使用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等等。经过多年的观察和了解,以上的疑点被一一排除。可以说两人的起点几乎一致,
  “中途跑”的时候没有人故意给牛某“使绊”,也没有人给杨某“铺路搭桥”,拼的都是个人的本事。换句话说,即便换一个环境,结局可能也不会有多大的差异。
  我们无意排除外部因素和机遇对一个人的影响,只是针对这个案例,或者说她们可以代表两种不同的职场风格,来探析是什么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站在职业生涯的岔路口上,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对待他人:处处设卡VS与人方便
  
  设想一下,在工作中,一个笑脸相迎,真心诚意与人方便:一个冷若冰霜,阳奉阴违处处设卡,你愿意与谁打交道?估计对待前者,都会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对于后者,则避而远之,惹不起还躲不起,甚至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针锋相对。杨某就是前者,虽身为领导,但从来没有“架子”,见谁都以诚相待。如果说有的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装出来的“笑面虎”,她却用自己的一贯行动赢得了大家的称许。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每一次你找她办事她都竭尽所能,相信你终有被感动的一天。
  也许是从来没有受到过重视,也许是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郁闷,牛某总是喜欢摆出一副不是领导却胜似领导的模样,对找她办事的人指手画脚,这也不对,那也不好,这也不合格,那也要打回去重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非得来来回回折腾好几趟。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教育他人”,整天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年轻人都不懂规矩…·-大家要么尽量不跟她打交道,要么不跟她废话,实在不行就向领导反映。结果她不但损害了个人形象,连部门的服务也打了折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账,日积月累,你说年终考核的时候能有人说她好吗?晋升提拔的时候能有人想到她吗?
  
  处理事情:损人损已VS利人利己
  
  我们可以将事情分为四种类型:利人利己、利人损己、损人利己和损人损己。毫无疑问,利人利己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去做,而且还要多做;利人损己的事情要看情况做,看值不值得做,怎么去做:损人利己甚而损人损己的事情,一定不能做。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不一定能贯彻到每个人的行动中。有的人,事情本来可以做到利人利己,却非要办成损人利己,这样觉得他人和自己的差距才能更大,自己的优势也才能凸显。有的人甚至损人损己,在明知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还要置别人于不顾,为的是让别人“永世不得翻身”或者“深陷泥潭”。牛某就是这样的人,由于自己得不到重用,她便对于那些受到重用的人口诛笔伐,甚至暗箭伤人。明知道这样会得罪他人,对己不利,但却不惜代价“飞蛾扑火”。
  利人利己也可以叫做“双赢”。这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很多事情不是非得“你死我活”,思路一变天地宽。杨某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一定为他人谋利,并且不是简单地“做秀”,大家对她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她不仅赢得了人心,无形中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做了铺垫。
  
  应对未知:我行我素VS虚心学习
  
  为什么有人后来居上,为什么有人笨鸟先飞,最关键的就是一种学习能力。杨某以前不是做人事工作的,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
  名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虚心学习,谦逊的态度,让她很快“转型”成功。反观牛某,仅仅局限于领导交办的任务,
  ”耕耘”着一亩三分地,绝不越“雷池”一步,到头来能力没有任何拓展。当别人提醒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她却觉得是在和自己过不去,是在打击报复。
  执行命令:一成不变VS随机应变
  在某些人眼中,世界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老师、领导教我怎么做,必须雷打不动,照搬照抄,否则就是工作不认真,执行不力,常挂在嘴上的是:“这是国家规定的”、“这是领导交代的”、“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做过的”……顽固得像块石头,推一步走一步,推两步走两步。别人都嫌累,她却全然不知。牛某就是这样,还标榜自己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自己认为干得比谁都累,他人却感觉她出的活比谁都少、添的乱却更多。因为方向不对,干得越多,造成的损失越大。时间长了,摸清了她做事的方式,只能交给不需要动脑子的工作,给一个指令输入,出一个输出;给一个刺激,出一个反应。随机应变是一种能力,是对一个人处事方式的考验,也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杨某很好地做到了这点。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而且不让人感觉到世故和做作。这背后除了个人的情商以外,与她平常注意观察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不无关系,也是她发自内心乐于助人的体现。
  
  面对责任:推诿逃避VS勇于担当
  
  有些人好像有一种天生的“免疫能力”,对于难办的事情、有困难的事情,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远离。他们给自己的工作划了一个圈,圈内圈外界限分明。国外的事情永远只做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甚至唯恐天下不乱。对于圈内圈外的模糊地带,总是试图推向圈外,越远越好。圈内的事情又划了许多小国,分为可以搪塞的,可以敷衍的,可以拖沓的,最后只剩下不得不办的,把自己圈定在这个小圈子里面。要想让牛某多干点事,那无异于火中取栗。面对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她却已经想好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时间长了,别说有人想找她帮忙,就是她应该做的事情也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在别人眼中,那就是一个“刺头”,没事别惹她。
  杨某只将事情分为两种: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能做的,不用说,无非就是多出点力,义不容辞。不能做的,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想办法可以解决的,不断地想办法、学习、实践,慢慢地变成自己能做的。第二种是暂时通过想办法也无法解决的,时刻挂在心上,等待机会成熟、条件允许的时候再做,实在不行,跟人家解释清楚,帮人家出主意,给建议。总之,只要是交给自己的任务,一定竭尽全力。久而久之,杨某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领导对她也越来越放心。顺理成章,杨某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也越走越快,越飞越高。
  牛某把圈越画越小,殊不知这样圈走了麻烦,也禁锢了自己。没有了责任,也就没有了机会。杨某把圈越画越大,勇敢地承担责任,把麻烦招惹进来,也把机会留给了自己。在职业生涯的岔路口上充满了选择,你选择轻松,推卸责任,同时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你选择奋斗,承担责任,也许就在磨练中不断成长。如果把职业生涯道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先苦后甜,一种是先甜后苦,你选择哪一种呢?
其他文献
孝道是文明社会的生命属性  “人力之所以成为资源或资本,一定是基于价值的问题;孝道这个古老话题之所以再受关注,一定是基于问题的价值。当‘常回家看看’从一首歌变成一条法律条文,不禁从隐隐苦涩中想到,人类在结草衔环时便晓得把责任当成感恩。有一种牵念叫赡养,有一种孝道叫家国。”  撰著《二十四不孝》一书的民俗学家杨永信先生有话要说。他在与本刊记者对话时,窗外硕大的电子屏幕,正滚动着“热爱祖国,孝敬父母,
常常可以听到:“就差那么一点了。”  “一点”的重要性,溢于言表。  “沸腾效应”说的是:水温升到99℃,还不是开水,其价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的基础上再升高1℃,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总结一下就是:只差一点点,往往是导致最大差别的关键。  差“一点”,其实是差了很多“点”。  有的时候,这“一点”的差距就是十万八千里。  很多时候,差在了抓不到
曾有一项统计显示,商业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而美国杜邦公司(以下简称杜邦)却由200多年前投资仅3万多美元、拥有100多人的火药工厂,发展到如今业务遍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净销售额315亿美元,拥有60000多名员工和85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科学企业。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文华认为,独特的人才继任和培养模式,是杜邦众多“长寿”秘诀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杜邦的
Q 我公司有一名员工,劳动合同约定其岗位为营销部主管,但由于在上季度考核中被评定为“不合格”,按公司制度需要对其进行调岗。由于营销部门没有其他空缺,只能给他调整为行政部的行政助理。该员认为调岗不合理,拒不到岗。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A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
“存在即合理”,作为一条哲学名言,似乎并不能禁得住深入的琢磨和推敲,但对于总裁班的出现来说,却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如今,在越来越多的置疑声中,总裁班的存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合理”的范围内,而是到了应该上升至“价值”层面的时候了。  总裁班到底有何用  ●颁发名为创新的“国际通行证”  创新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加斯·塞隆纳认为:“与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知识经验,培养他们的领导力
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随着全球各国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个“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时代里,“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还能让企业固守住自己的根基吗?人力资源不创新行吗?有哪些驱动力迫使人力资源工作者不得不谈论创新?对于上述议题,人力资源
一起工作的人,可以不在同一间办公室,但必须同心协力,才会使组织有效运转。而隔阂、猜忌、怀疑与冲突,不仅会阻碍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更会损害团体的绩效。许多美国企业设定了一种叫做“Hopday(发泄日)”的制度,就是在每个月专门划出一天时间,用来让员工发泄不满。在这天,员工可以对公司同事和上级直抒胸臆,开玩笑、顶撞都是被允许的,领导不许就此迁怒于人。这种形式使员工平时积郁的不满情绪能得到适度宣泄,从而
刚一到任,老何显得意气风发。   老何并不老,刚过而立之年。称其老何,是因为他已经是一名老牌的HR经理了:从人事专员做到现在的HR经理,老何摸爬滚打近十个年头,最近刚被一家电器公司聘为HR主管。刚一上任,老何觉得应当烧“三把火”。可从哪烧起呢?  又到月末了,销售部的员工似乎个个都显得很兴奋。但当他们一个个从财务部领回自己的“银子”时,老何发现,有的人脸上还是“阳光灿烂”,有的却已经“阴云密布”了
请把你的笑容送给他    RMI是美国钢铁和国民蒸馏器的子公司,生产多种钛制品。该公司多年来效率低下,生产率和利润率也上不去。但自大吉姆·丹尼尔来此担任总经理后,公司面貌开始焕然一新。工厂里到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没有笑容,请把你的笑容送给他。”“任何事情只有做起来兴致勃勃,才能取得成功。”标语下面都签有大吉姆的名字。带有一张笑脸的公司形象标志也开始到处出现,在办公用品上,在工厂大门
一位朋友在某大专技术学院任职副教授。两个月前,他说他准备花上五六万块钱把正教授职称搞掂。最近,当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却沮丧地告诉我,因为没有找对门路,加上钱也送得不够数,正教授职称泡汤了。听着他发牢骚,我在想,任职资历与能力都够,却不得不找门路花钱来买职称,找不到和找不对门路,或是钱送得不够数,都不可能申报成功。本应以技术水平与能力为评定标准的职称,在实际评审中却与能力脱钩而与金钱和关系挂钩,是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