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创新“六人谈”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058002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随着全球各国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个“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时代里,“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还能让企业固守住自己的根基吗?人力资源不创新行吗?有哪些驱动力迫使人力资源工作者不得不谈论创新?对于上述议题,人力资源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驱动人力资源创新发生的内外部因素
   James Argento:亚马逊公司在中国运行已有10年,但只在过去三四年开发出众多产品,这期间我们面临许多变化,其中一个就是竞争,尤其本土竞争非常激烈。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驱动创新的原因。从创新的角度来说,企业不能再按照过去的模式循规蹈矩,而要接受在人力资源方面出现的所有转变,包括价值观的转变、竞争力的转变等等,所以,竞争是促进创新的主要原因。
   Horst Gallo:创新为什么重要?从IBM的角度来说,我们也看到了如James所说的在许多跨国公司中出现的激烈竞争。市场在变化,大数据和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改变了原有的经济态势,HR不能再坐在幕后仅仅满足于雇佣员工,也要尝试走到台前,做出改变。HR必须走到台前,这是我看到的改变。
   冉毅波:除了市场的变化以及本土的人才竞争,其中还有文化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包括人的能力的创新,这些都是与人紧密相关的,请时勘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为我们阐述企业变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时勘:这些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逐渐注意到人力资本,注意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中国与全球的国际交往中,中国员工已从过去关注工资待遇和福利等物质需求转向更高的心理追求。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不能很好地考量到员工的心理需求,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现在全世界都在进行经济和文化的融合,中国应该怎样与世界各国文化相融合?其实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工业社会是一本打开的心理学。我建议HR多去读它。
   吴涛:我在管理咨询过程中与企业HR和公司高层接触较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谈到人力资源的策略、人力资源的创新,大家都希望成为每个方面的专家,把事情做好。但是实际上,公司在意的是HR能否适合公司的发展,能否对企业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从这一点上看,HR有时候可能更多地是从自身的角度而非公司角度看问题。我认为这可能是需要创新的最大原因。
   Susie Bates:我的回答基于我在北京人力资源行业32年的工作经历。我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创新与中国人力资源的创新是两件有些差别的事情。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是一个有趣的、完全自主的、不一样的征程。我希望发生在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最大创新,就是会有更多人来支持HR。在中国,多数成功的跨国公司都依靠与员工的紧密连接,因为只有与员工建立这样一
  种连接,才能做好我们想做的事。
   中国的HR应该更有雄辩力。许多中国HR面临的挑战是无法与老板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在管理过程中,HR能深吸一口气,对CEO说:“老板,请给我10分钟……”我认为,这就是他们爱公司的方式、他们的成长方式,也是我们发现潜在问题的方式。这就是我认为目前中国HR应该进行的创新。
   程功:我也同意前面几位嘉宾的观点。现在,我们所处的创业环境跟几年、十几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仍以加速度的方式在继续。在这种环境下,人力资源工作不能再封闭起来,而要与业务相连。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战略应该是对业务战略的一种支持。过去几年,很多在华外资企业都在开展本土化的工作,逐渐对本地的文化加深了解。同样,中国也要走出去,逐步地向国际化看齐。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再固守过去在本土的做法,也需要借鉴国际上的一些通行做法。无论是从商业环境还是从内部创新的角度来说,HR都要去思考怎样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创新,以便支持企业主导业务的发展,最终取得业绩上的突破。
   冉毅波:中国企业逐渐走向海外,这就要求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也要走向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本地的人才创新趋势动态以外,还要考量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人力资源如何创新
   Susie Bates:只有了解员工才能够创新。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思维模式是“老板让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员工们都在按规矩做事;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可以看到趋势转向“我可以提出问题”;今天,许多新生代员工已经开始颠覆旧有的规则。可能你会觉得惊讶,我认为这些人才是中国工业中真正的基础力量,这些人才能够挑战一些新事物。
   我所了解的一家公司,雇佣了35000名员工,面临的挑战很多,其中一项是90%的员工都要面对的问题——父母渐渐变老,而自己必须工作,年老的父母没有其他子女来照顾,这是很多中国员工面临的问题。这家公司做了一件非常适合中国市场的事:提供员工照顾父母的渠道。这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使员工能够全力以赴地工作,而且解决了中国人“以孝为先”的问题。这个点子特别棒,而且执行起来并不简单。
   程功:70后和80后承受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而对于新一代的85后、90后来说,他们更渴望生活的多样性。在这种大的市场环境和就业压力下,我们也在思考是否可以适应人才在择业上的变化,探索出更多更加灵活的用工方式,使员工无论是在上班时间还是工作地点上都更富有弹性。这也符合我国劳动力市场趋于老龄化的变化要求。
   创新可以是在大的战略层面、组织结构层面,也可以是在非常细小的方面。关键是,要在组织内部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HR要对组织文化负责,这不仅能为开展业务创造好的环境,也能给人力资源工作的创新提供一些帮助。    吴涛:激发员工的热情,让他们更投入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公司每年做一个活动,请客户来交流和分享经验。我发现,当大家在探讨商业策略、商业结构时,企业和企业之间没有太大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在如何激发员工活力、使员工更投入地为公司做贡献上。我们经常讲创新、讲变化,那么创新从哪儿开始?我觉得应该从改变思维方式开始。所谓思维方式的改变,就是必须以员工为中心。
   James Argento:我同意以上几位的观点。对我
  来说,创新不是独立的行为,创新总是融合在当下的工作当中。有时就是把最基础的工作做好,做得更成熟。实施更重要。这听上去是一个很小的事情,我把它称作一个小型的创新。
   Horst Gallo:人力资源工作要多样性发展,首先要达到思想的多样性。5年前,我和我所在的公司还只需要考虑“我付薪水你做事”,但现在,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都做出了许多在过去看来是匪夷所思的改变。IBM过去三年在中国拓展了数十个地方办公室,其中70%的员工参加工作不到十年,50%的员工不到两年。他们讨厌被控制,寻求沟通、反馈和灵活性,希望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在北京、上海的员工更注重灵活性和事业,而成都白领更关注安全感和基础福利,其他地方也各有不同。要设法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这确实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所以,HR需要以多元化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人”的问题。
   时勘:我一直从事中国的EAP研究,我觉得改革的关键就是把它提升到组织水平。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年经济增长很快,但在与国外企业并购时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当地居民担心中国企业的进入会使他们丢掉自己的就业机会。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简单地把大量的国外人力资源专家请过来,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做法。中国要从被并购的外国公司那里学习一些当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除此之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蕴含了一些中国文化在其中。我们的文化也可以走出去,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或者“开放”。我相信,这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一些重要影响。
   冉毅波:文化的融合也是我们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所关注的,怎样在这方面做得更多,特别是在创新遇到阻力的时候,我们怎样去战胜它,把人力资源的创新做得更好?
   Susie Bates:如果想做出改变,我们最终要从理念上改变员工。我的建议是,要跟着员工的利益改变。HR仅仅起到传递、辅助和促进作用,而结果的最终达成取决于员工。我在中国从事医疗行业接近十年,我建议我当时所在的公司将一些北京的小医院改造成大的全球性的医疗公司,让护士、医生还有患者等人参与组织的建设,采纳他们的意见。这些想法最后得以实现,并带来良好的商业结果。“去吧,大胆挑战这个过程”,这种开明的思想在组织中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需要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一个可以大胆质疑“为什么”的环境,这是中国人力资源创新的重要部分。未来,希望看到中国人力资源界将重点放在更多的“软”技巧上,比如情感技巧、沟通技巧上。另外,我也想看到有更多的中国男性来从事人力资源工作。
   Horst Gallo:在中国企业,领导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企业是老板直接领导员工,事无巨细,疲于应付。这在中国是普遍现象,也是文化所致。这导致企业效率严重低下。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板们要懂得去授权。为什么中国企业认为授权很困难?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信任的人来帮助自己。如何能在企业中建立信任关系,让具备不同技能的人才为我所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应该抛开国籍和地域的因素去思考。
   James
其他文献
有一所寺院建在一座半山腰,不远处有一眼清澈的泉井,寺中用水就取自于此。一天一个小和尚汲水归来,突发疑问:这高山上都能冒出泉水来,那山下的水井为何不出水呢?而且,山泉上边的山头没有存水的凹处,这四季源源不断的泉水来自何处呢?他百思不解,特去请教师父。  师父并未马上回答,而是取出一个下端有孔的竹筒,让小和尚往里倒水。随着上边进水,竹筒下边马上漏水,而一停止倒水,竹筒里的蓄水很快流光。随后,师父在竹筒
让耗费企业成本的庸才离开   凯恩咨询公司刚创立时拥有几十名员工,经过不断的历练与考验,陆续有人离开,公司一度仅剩下5名员工。可这仅存的5名员工竟然创造出超过之前几十人的价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现实:公司滥竽充数的人太多,对公司真正有价值的往往只是一小部分核心人才。团队是经过淬炼凝聚而成的,只有那些经受住磨难,承受住历练而留下的成员,才能帮助企业走得更远。有人说,21世纪,对企业而言,最贵的是
《荀子·君道》云:“隆礼重法,则国有常。”惟德刑并举,才能有激浊扬清的国之常态。在“法治中国”光耀下,我们将话题导向依法治企。  “不点头,不一定没委屈;不说话,不一定没心声;不掉泪,不一定没伤痕。”记者在依法治企调研中,听到有员工这样说企业主的“家规”,“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伪善,但不能违法;可以放胆,但不能放纵”。  企业的制度文化有人治文化与法治文化之别。上网查“人治”信息,可见搜身、
最近,我独自一人在乡村深处的小路上骑车,突遇倾盆大雨,只好躲在一间简陋的小旅馆的屋檐下避雨。旅馆外有一条石阶,墙上涂抹的颜料有点脱落,木制的长凳显得老旧。与我一道避雨的,还有两位乡村老者。他俩正在进行一段很长的对话(假如那可以称为对话)。他俩都循着自己的思路交谈,每人的话语在对方眼中都没有半点意义。  这两位仁兄谈论到天气。一人认为,打雷时落下的雨水比不打雷时落下的雨水更有害健康。他说:“雨水中似
看到阿里巴巴,就会想到《一千零一夜》里的那篇《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然后就想到那句“芝麻开门”。在中国,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走过了14年,其业绩只要“百度”一下,一目了然。可是,那个辉煌的大门,为什么是马云打开了,而不是牛云?不要怀疑,马云一定是揣着自创的“芝麻开门”咒语上路的,所以,才能遇山开山,遇云拨云……  一切梦想的成功与眼泪和汗水有关  老范行军:很多人知道那个在“赢在中国”妙语连珠的马云
孝道是文明社会的生命属性  “人力之所以成为资源或资本,一定是基于价值的问题;孝道这个古老话题之所以再受关注,一定是基于问题的价值。当‘常回家看看’从一首歌变成一条法律条文,不禁从隐隐苦涩中想到,人类在结草衔环时便晓得把责任当成感恩。有一种牵念叫赡养,有一种孝道叫家国。”  撰著《二十四不孝》一书的民俗学家杨永信先生有话要说。他在与本刊记者对话时,窗外硕大的电子屏幕,正滚动着“热爱祖国,孝敬父母,
常常可以听到:“就差那么一点了。”  “一点”的重要性,溢于言表。  “沸腾效应”说的是:水温升到99℃,还不是开水,其价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的基础上再升高1℃,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总结一下就是:只差一点点,往往是导致最大差别的关键。  差“一点”,其实是差了很多“点”。  有的时候,这“一点”的差距就是十万八千里。  很多时候,差在了抓不到
曾有一项统计显示,商业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而美国杜邦公司(以下简称杜邦)却由200多年前投资仅3万多美元、拥有100多人的火药工厂,发展到如今业务遍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净销售额315亿美元,拥有60000多名员工和85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科学企业。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文华认为,独特的人才继任和培养模式,是杜邦众多“长寿”秘诀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杜邦的
Q 我公司有一名员工,劳动合同约定其岗位为营销部主管,但由于在上季度考核中被评定为“不合格”,按公司制度需要对其进行调岗。由于营销部门没有其他空缺,只能给他调整为行政部的行政助理。该员认为调岗不合理,拒不到岗。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A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
“存在即合理”,作为一条哲学名言,似乎并不能禁得住深入的琢磨和推敲,但对于总裁班的出现来说,却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如今,在越来越多的置疑声中,总裁班的存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合理”的范围内,而是到了应该上升至“价值”层面的时候了。  总裁班到底有何用  ●颁发名为创新的“国际通行证”  创新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加斯·塞隆纳认为:“与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知识经验,培养他们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