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悉,2006年9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一颗代号为2000W7的小行星飞近距地球只剩5天时才被发现,如果相撞,会有15亿人被毁灭;2006年11月3日,夏威夷天文小组宣布一颗代号为2000SG344的小行星2030年也会与地球相撞,撞击能量相当于100颗广岛原子弹。
因此,从现在开始人类就应该行动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小行星撞击引发的灾难,建立起预防和生产自救措施。
第一,改变建筑结构和建筑习惯,并远离江、河及海洋。
由于阿波菲斯撞击时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万颗广岛原子弹,撞击引发的地震、飓风势必对人居建筑有更高的质量要求。建筑的坚固程度与建筑时建筑的选址、结构类型、施工质量和地层结构有着重大关系。因此,在建筑选址中,考虑到降水、海啸、低温、地震、飓风、防疫等综合因素,应选在海拔高于800米的丘陵或高原地区及距海边大于90千米的高海拔地域;建筑地点以山岭中的“凹”形高地为首选。因为山顶的“凹”形高地,首先防的是飓风和海啸。根据印度洋大海啸的经验,距海边1千米的平阔地区,地势比降高度每增加1米,海浪的冲击强度减少0.3%~0.5%;因此,800米的高度和25%~45%的斜度地势,对于海啸200米高的浪涛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
在建筑的结构类型上选取圆形结构为好,这与圆形建筑在流体力学中的结构优势不无关系。为保证采光和便于居住,以双层同心圆环形的结构最为稳妥。据1945年日本长崎市被原子弹袭击后的建筑现场勘察表明,在爆炸中心5千米半径内,只有一幢圆形的、高度21米的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同时,在建筑的墙体规划上,宜选用外墙30厘米加20厘米中空缓冲间层再加20厘米内墙的剪力结构墙体。如果有条件,可在外墙中加2厘米厚的钢板,以加强防冲击波的功效。同时,中间的中空缓冲层可以有效地减少低温时的热传递效应,起到保温的作用,也减少工程造价。
在建筑圆形建筑时,应采用地下与地上结合的建筑风格,即地平面以下“凹”形场地应在地下10米~15米为宜;地平面以上建一两层大框架轻质建材的楼体,以减少地面以下楼体的承重,增大抗震效果。据资料表明,在距长崎核爆炸中心5千米以内的地区相当于该小行星撞击中心80千米~120千米内的冲击当量或辐射值。因此,可以断定,在撞击中心120千米以外,这种建筑是相对安全的。
在建筑区附近还应建立救生山岭或高地台,高度一般在800米以上,距海边大于55千米~90千米。岭台顶的面积应在2000平方米以上,岭台上备有药品、逃生伐(艇)。逃生艇应有长于350米的绳索固定在坚固的岩石或地下水泥锚柱链上,以防大海啸到来时被海浪卷入大海深处。
另外,根据立体几何学造形结构的稳定性,在选择建筑风格、结构类型时,还可以选用三角锥体或四角锥体建筑结构。建筑方案可以考虑选用埃及三角金字塔式或玛雅太阳塔四边形锥台式建筑。
第二,抗灾功能区划的设定和生产、生活资料地的选定。
对于抗灾时间拟定在长达3年以上的生活区的建筑及救灾场所,在大的建筑群落中要有强大合理的功能区划。如生活区以居住为主;生产自救区以生产自救的企业为主。同时,应根据各地的不同因素合理布局。考虑到灾后的水源、保暖及生活日常用品的短缺,应在建筑区内选择具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与丰富的地热资源兼备的地域作为最佳选址,同时,把太阳能、地热能、风能作为供电供热能源;在生活区10千米~15千米的地区内有大量可以耕作的土地。地下抗灾建筑群以5000户~10000户为一个社区,人员过少或过于密集都会对居住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社区之间要有3千米~5千米的隔离生态带,以备防疫用。
第三,建立预警预案,编制抗灾自救的应急知识,把有序的抗灾、防灾过程与社会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的机制结合起来。
经验表明,在较大的自然灾害到来时,有提前预警预案并建立和贯彻了抗灾防灾知识体系的群体,比没有预案和相关防灾自救知识的群体,生存的几率高出300倍。因此,对于小行星撞击引发的预警综合灾变,在防海啸、防地震、防洪水、防低温、防飓风、防污染、防疫病及在生活食品匮乏时的生产自救措施和技巧,对每个人都十分有必要。
从社会整体而言,作为一个国家、一个人类种群,应建立人类整体的思维意识,与多个国家形成有效的防止小行星撞击的预警预案;在联合国相关组织的协调下,密切关注这一类天体的灾变异常动向,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并做好充分的、切实可行的防灾抗灾及生活自救的行动方案。
应特别注意的是:鉴于小行星撞击灾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及对现有社会医疗、保障、救援、供应体系破坏的深度和广度,应及早对缺乏相关知识的群体进行全民培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灾后的各种传染病和常见病的预防、安全、自救医疗的知识,以及对应防震、防洪、防冻、防火等的方案,贯彻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
第四,提前搬迁军用设施及核设施到安全地区,尽早封闭各类军火库及各类具有重大污染风险的化工企业。
在阿波菲斯撞击时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波及地震、电磁效应、高温、高压,都会对核电站、核军用设施、军队火药库、石化燃料和易燃易爆化工用品造成极大破坏,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为确保灾害到来时不再发生连锁反应。应尽快和尽可能地动员各国政府销毁或搬迁核设施。对现有的军火库存及易燃易爆的石化制品进行深藏,远离海洋和人口稠密区。
第五,建立有各国政府参与、民间志愿者参加的预防阿波菲斯小行星撞击知识的组织和协会。
这些组织和协会对社会各阶层进行早动员、早预防、早谋划、早设计、早建设,力争把灾难预防、灾中自救、灾后重建的方案深入人心。现在动手,减少灾难到来时的惶恐,使社会在有备无患的前提下,未雨绸缪,安全度过危险期,而不要像遇到危险的鸵鸟那样,把头埋在沙子中,抱着侥幸心理,呼呼大睡!
从2007年~2029年只有22年的时间,更为紧迫的是,如果比阿波菲斯更快、更隐蔽地进入地球轨道的800余颗之外(据天文学界称,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目前只有800余颗)的小行星,在未来7年~10年内到达,我们现在行动已经有些迟了,更何况还在观望中呢?
因此,从现在开始人类就应该行动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小行星撞击引发的灾难,建立起预防和生产自救措施。
第一,改变建筑结构和建筑习惯,并远离江、河及海洋。
由于阿波菲斯撞击时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万颗广岛原子弹,撞击引发的地震、飓风势必对人居建筑有更高的质量要求。建筑的坚固程度与建筑时建筑的选址、结构类型、施工质量和地层结构有着重大关系。因此,在建筑选址中,考虑到降水、海啸、低温、地震、飓风、防疫等综合因素,应选在海拔高于800米的丘陵或高原地区及距海边大于90千米的高海拔地域;建筑地点以山岭中的“凹”形高地为首选。因为山顶的“凹”形高地,首先防的是飓风和海啸。根据印度洋大海啸的经验,距海边1千米的平阔地区,地势比降高度每增加1米,海浪的冲击强度减少0.3%~0.5%;因此,800米的高度和25%~45%的斜度地势,对于海啸200米高的浪涛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
在建筑的结构类型上选取圆形结构为好,这与圆形建筑在流体力学中的结构优势不无关系。为保证采光和便于居住,以双层同心圆环形的结构最为稳妥。据1945年日本长崎市被原子弹袭击后的建筑现场勘察表明,在爆炸中心5千米半径内,只有一幢圆形的、高度21米的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同时,在建筑的墙体规划上,宜选用外墙30厘米加20厘米中空缓冲间层再加20厘米内墙的剪力结构墙体。如果有条件,可在外墙中加2厘米厚的钢板,以加强防冲击波的功效。同时,中间的中空缓冲层可以有效地减少低温时的热传递效应,起到保温的作用,也减少工程造价。
在建筑圆形建筑时,应采用地下与地上结合的建筑风格,即地平面以下“凹”形场地应在地下10米~15米为宜;地平面以上建一两层大框架轻质建材的楼体,以减少地面以下楼体的承重,增大抗震效果。据资料表明,在距长崎核爆炸中心5千米以内的地区相当于该小行星撞击中心80千米~120千米内的冲击当量或辐射值。因此,可以断定,在撞击中心120千米以外,这种建筑是相对安全的。
在建筑区附近还应建立救生山岭或高地台,高度一般在800米以上,距海边大于55千米~90千米。岭台顶的面积应在2000平方米以上,岭台上备有药品、逃生伐(艇)。逃生艇应有长于350米的绳索固定在坚固的岩石或地下水泥锚柱链上,以防大海啸到来时被海浪卷入大海深处。
另外,根据立体几何学造形结构的稳定性,在选择建筑风格、结构类型时,还可以选用三角锥体或四角锥体建筑结构。建筑方案可以考虑选用埃及三角金字塔式或玛雅太阳塔四边形锥台式建筑。
第二,抗灾功能区划的设定和生产、生活资料地的选定。
对于抗灾时间拟定在长达3年以上的生活区的建筑及救灾场所,在大的建筑群落中要有强大合理的功能区划。如生活区以居住为主;生产自救区以生产自救的企业为主。同时,应根据各地的不同因素合理布局。考虑到灾后的水源、保暖及生活日常用品的短缺,应在建筑区内选择具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与丰富的地热资源兼备的地域作为最佳选址,同时,把太阳能、地热能、风能作为供电供热能源;在生活区10千米~15千米的地区内有大量可以耕作的土地。地下抗灾建筑群以5000户~10000户为一个社区,人员过少或过于密集都会对居住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社区之间要有3千米~5千米的隔离生态带,以备防疫用。
第三,建立预警预案,编制抗灾自救的应急知识,把有序的抗灾、防灾过程与社会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的机制结合起来。
经验表明,在较大的自然灾害到来时,有提前预警预案并建立和贯彻了抗灾防灾知识体系的群体,比没有预案和相关防灾自救知识的群体,生存的几率高出300倍。因此,对于小行星撞击引发的预警综合灾变,在防海啸、防地震、防洪水、防低温、防飓风、防污染、防疫病及在生活食品匮乏时的生产自救措施和技巧,对每个人都十分有必要。
从社会整体而言,作为一个国家、一个人类种群,应建立人类整体的思维意识,与多个国家形成有效的防止小行星撞击的预警预案;在联合国相关组织的协调下,密切关注这一类天体的灾变异常动向,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并做好充分的、切实可行的防灾抗灾及生活自救的行动方案。
应特别注意的是:鉴于小行星撞击灾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及对现有社会医疗、保障、救援、供应体系破坏的深度和广度,应及早对缺乏相关知识的群体进行全民培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灾后的各种传染病和常见病的预防、安全、自救医疗的知识,以及对应防震、防洪、防冻、防火等的方案,贯彻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
第四,提前搬迁军用设施及核设施到安全地区,尽早封闭各类军火库及各类具有重大污染风险的化工企业。
在阿波菲斯撞击时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波及地震、电磁效应、高温、高压,都会对核电站、核军用设施、军队火药库、石化燃料和易燃易爆化工用品造成极大破坏,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为确保灾害到来时不再发生连锁反应。应尽快和尽可能地动员各国政府销毁或搬迁核设施。对现有的军火库存及易燃易爆的石化制品进行深藏,远离海洋和人口稠密区。
第五,建立有各国政府参与、民间志愿者参加的预防阿波菲斯小行星撞击知识的组织和协会。
这些组织和协会对社会各阶层进行早动员、早预防、早谋划、早设计、早建设,力争把灾难预防、灾中自救、灾后重建的方案深入人心。现在动手,减少灾难到来时的惶恐,使社会在有备无患的前提下,未雨绸缪,安全度过危险期,而不要像遇到危险的鸵鸟那样,把头埋在沙子中,抱着侥幸心理,呼呼大睡!
从2007年~2029年只有22年的时间,更为紧迫的是,如果比阿波菲斯更快、更隐蔽地进入地球轨道的800余颗之外(据天文学界称,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目前只有800余颗)的小行星,在未来7年~10年内到达,我们现在行动已经有些迟了,更何况还在观望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