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起搏导线(3830,美国美敦力公司)在临床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4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固定导线组(n=20)和普通导线组(n=20),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心室导线均放置在右心室间隔部,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各项心室导线参数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后均无导线脱位或穿孔发生。主动固定导线组术后并发肺栓塞2例,且X线曝光时间[(10.8±4.4)min对(7.3±2.8)min,P〈0.01]明显延长。与普通导线组相比,主动固定导线组术中及术后1、3个月的心室起搏阈值[(0.52±0.23)V对(0.60±0.17)V,(0.51±0.07)V对(0.50±0.04)V,(0.52±0.13)V对(0.54±0.18)V]、阻抗[(785±152)Q对(797±153)Ω,(542±100)Ω对(560±110)Ω,(510±113)Ω对(558±107)Ω];R波振幅[(11.24±4.9)mV对(10.52±4.3)mV,(11.16±2.34)mV对(11.31±1.86)mV,(11.31±2.26)mV对(11.72±1.68)m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830型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用于选择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可行的,但应谨慎选择。

其他文献
2012年8月24日《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编委会)在天津召开了第三次编委会会议.杂志总编辑张澍教授,副总编辑曹克将、华伟、黄从新、王景峰、吴立群教授等共31位编委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杂志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张澍教授对2012年第四届编委会成立以来杂志工作进行了汇报与总结.2012年以来,杂志的投稿量稳步上升,投稿排名前3位的地区是北京、江苏、湖北,排名前3位的机构是阜外心
目的介绍缺血性心肌病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三维标测方法及消融策略。方法7例缺血性心肌病室速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46~70(57±8)岁。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室速反复或无休止发作,包括1例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频繁放电而接受导管射频}肖融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首先进行心室基质标测,继而结合激动时间、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分析室速的起源点、折
一天2万次,这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一天产生的呼吸次数。正确的呼吸对于我们的健康十分重要,却很少有人重视过这个问题。正确的呼吸不单单能够帮助我们锻炼良好的体魄,对于莫名的心绪不安、疲劳的状态、便秘的症状都有缓解的效果,所以跟着我们一起,调整好你的呼吸吧!  Check!你现在是不是经常这样的姿势?  呼吸不畅,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日常的坐姿、站姿引起的。  如今我们坐着拿手机的,经常脖子向前,驼着背,这个
期刊
目的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围术期有效而安全的抗凝方案。方法选取射频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15例(高龄组),术前服用华法林;同期〈75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15例(非高龄组),根据栓塞风险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治疗。术中均用肝素抗凝;高龄组术后以低分子肝素过渡,第3天开始服用华法林,非高龄组术后从第1天开始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重叠应用3d;院外两组服用华法林抗凝3个月。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束支阻滞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59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其中6例已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余153例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阻滞(LBBB)、右束支阻滞(RBBB)、非特异性室内阻滞(IVCD)、右束支伴左侧分支阻滞(RBBB伴LHB)及室内伴左侧分支阻滞(IVCD伴LHB)5组,比较植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QRS时
患者男,37岁,主因“间断心悸5年,再发7h”于2011年7月2日入院,入院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患者心悸多于发热时发作,辅助检查未见异常。入院时体温39℃,心动过速时给予普罗帕酮70mg缓慢静推,30min后心动过速仍未终止;
目的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后出现长时间窦性停搏的电生理特征。方法观察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后出现长时间窦性停搏(〉3S)的25例患者,25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2组,≤60岁14例(中青年组),〉60岁11例(老年组)。对这些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在消融前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消融术后的1、3、6、12和24个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25例患者中,12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例为房室结折返性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显著改善特定心力衰竭人群的预后。然而在严格选择的病例中,仍约30%对CRT无应答。起搏参数的优化被认为是提高应答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在基本参数和最佳间期的优化策略、临床意义及发展前景等方面有些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拟对起搏参数的优化内容和方法学新进展作一综述。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与心室颤动(室颤)。室性心律失常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和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但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近年来引入关注的“离子通道病”患者,虽心脏结构无明显变化,但由于患者心脏电学异常,常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患者男19岁,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6年,反复晕厥3年,加重5d"入院.6年前因Ebstein畸形行Glenn手术(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吻合术)、房化右心室折叠术,术后恢复良好.入院前3年患者反复出现晕厥,在外院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给予胺碘酮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前5d,患者睡眠中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呼之不应,伴大小便失禁,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行心电图检查示室速,于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