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上的对话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xia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主要是指学生与教科书的对话。是指学生自学教科书后得到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与教科书对话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这样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内容,与文本内容互相交流,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会被激活。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自己的认知过程,体会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感悟其中涉及的数学思想。
  案例1:在“实数”的新授课上,教师就可以让生本对话。学生可先自己解决教材上给出的问题:请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不难看出上面的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学生再通过阅读文本就会自己独立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再通过对数的归纳辨析,与有理数对照,对刚学过的平方根、立方根知识的回顾,可轻松得出无理数的概念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从而认识到实数的概念和分类。
  在生本对话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自己的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可以得出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生生对话
  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是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会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或者存在一些疑问,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心得,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让每个孩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
  案例2:“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问题:
  已知关于x的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生1:因为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所以必须满足b2-4ac>0,即 .
  解得 .
  生2:由题意可知,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还要满足k+2≠0,即 。所以此题的答案应是 ,且 .
  生3:生2的分析是对的,但结论是错的,因为 不在 的范围内,因此k的取值范围为 。
  生4:他们漏掉了k≧0这个条件。
  师:很好,你能综合一下吗?
  生4:k的取值范围应同时满足 , 且k≧0,故此题的正确结果为k≧0。
  从课堂上生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来看,每一名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并尽可能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兵教兵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易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一个知识学习后或者一节课结束后,也可以进行生生对话交流。如对一道题的思路,方法,技巧以及数学思想的感悟,或者对本堂课的知識框架的整理和思维导图的构建都可以互相交流。从而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数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当然, 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老师应适时引导和点拨,防止学生的认识片面或偏颇。
  三、师生对话
  数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它是以教师指导为基本特征的,不是简单的师生问答。师生基于互相尊重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教师设计好问题串,激发学生不断地利用原有经验背景对新的现象作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
  案例3: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
  如何解不等式x-7>26?
  生1:可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加7,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
  x-7+7>26+7
  x>33
  生2:可以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移项得
  x>26+7
  x>33
  师:两种做法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根据生2的思路,你有什么启发吗?
  生3:解不等式和解方程有类似的步骤。
  师: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和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生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性质。
  师:解不等式
  追问(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目标是什么?
  生6:目标是将一元一次不等式变形为x>a或x  追问(2):大家能类比着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第(1)题吗?
  追问(3):对比第(1)题和第(2)题,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7:后者含有字母。
  追问(4):如何去分母呢?
  生8:两边同时乘以最小公倍数6.
  追问(5):你们能总结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了吗?
  生9:也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追问(6):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
  生10:要看未知数系数的符号,若未知数的系数是正数,则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若未知数的系数是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在课例的师生对话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设计的问题中问思路,问方法,问数学思想。及时组织学生交流思维过程,展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追问”这个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对话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四、学生自我对话
  学生的自我对话即自我反思。往往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例题或者一节课后对得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沉淀,吸收。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形成数学的头脑,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不管是运用哪种对话教学,都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善于设置情境,引出问题,学会倾听,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其他文献
从教十余载,我一直记得在刚毕业考教师面试时的一个问题:“你作为生物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认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德育实施寓于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伴相随相融相合。我在课堂中一直进行着探索和实践,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挖掘教材,找到德育土壤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不是老师高调的进行思想教育,而是将德育渗透
期刊
极限是指用以描述变量在一定的变化过程中的终极状态的概念,而极限思想是在小学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灵活地借助极限思想,可以将某些数学问题化难为易,避免一些复杂运算,探索出解题方向或转化途徑。  一、极限思想的起源  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已有了极限思想的萌芽,如《庄子·天下篇》就提出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运用极限思想 ,曾算出π≈3.1416。到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阅读可说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本领,尤其是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起着
期刊
中国是一个重视诗歌的国度,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古诗词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艺术趣味,能唤醒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的回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观众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它的热播,为这个浮躁的快餐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流,也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增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重视,信息技术已普遍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呈现了很多学习资源,节省了很多课堂时间,使课堂容量最大化。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了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
期刊
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教学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凸显出语文教育改革的美好前景。  一、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上经常出现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物理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将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可以使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过程和现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它的重要特点是复杂的信息组织格式和交互方式,运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体来表现信
期刊
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在小学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
期刊
数学教学,其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只有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那么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也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科技进步的源泉。” 孩子们是最富于想象的,所以,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结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对于文中、结尾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创设和生成有可能的新结局。这样,故事扩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