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诗词大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g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重视诗歌的国度,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古诗词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艺术趣味,能唤醒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的回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观众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它的热播,为这个浮躁的快餐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流,也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增加诗词积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好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诗词教学,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对个别词句的反复释义上,专注于对各种试题的讲解,一定程度上舍弃了诗词的美好意境和带给人内心深处的感动。这样的传授方式,容易让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兴趣。《中国诗词大会》以全新的舞台设计、“百人团”和选手共同答题的节目形式,再次将古诗词推到了时代的舞台,也引起了学生观看的兴趣。
  入选《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而且很多来自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基本上每一首都称得上耳熟能详,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当学生看到试题里有他们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日》《回乡偶书》,而自己又能答对相关题目时,非常兴奋,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强。对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字,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的“应”,该节目也通过填空的形式做了巧妙的考察。此外,一些题目的设计涉及到对诗词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如其中一道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学生只要认真看过课本中的课下注释,就能很容易答对该题,这比教师反复强调这一知识点有效果得多。对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中国诗词大会》也介绍得很到位,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可怜”指的是什么?这是一道选择题,有容易混淆的选项。通过跟随選手答题,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这一知识点,而且能够通过嘉宾老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品味这首诗的意境。与此同时,四位嘉宾的精彩点评,将生僻的掌故化作通俗的故事,降低了学生对诗词名句的接受门槛,增加了节目中诗词、诗人和历史的文化厚度,让学生了解到“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并不是蓝色,而是“蓝草”;杜甫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实写的是春天等,这些知识,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受益匪浅。《中国诗词大会》对小学生丰富诗词积累、提高文化素养大有裨益,看过的学生大都愿意跟随这档节目继续领略中华诗词的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乐此不疲地采摘语文学习的硕果。
  二、获得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不愿写,写不出来往往是因为手里无素材。我们都知道,素材来源于生活。《中国诗词大会》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作文就不再难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中国诗词大会》浩如烟海的诗词存储,无疑会给学生的写作增加底蕴。除此之外,《中国诗词大会》里,既有对著名诗人生平的解读,也展示了选手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像。这里有拥有强大内心的独臂女孩张超凡,懂事而让人感动的小学生冯子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抗癌农民白茹云,将快递干成一份诗意事业的圆通老曹,人淡如菊、拥有古典气质的夺冠才女武亦姝……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是诗歌让他们在或浮躁、或艰难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心中的宁静。他们做着平凡而普通的事,却能让每个中国人感动和骄傲。在感动中学生有了体验,在体验中便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有了写作的灵感。课下采访观看节目的学生,他们都说自己想将这些感动他们的人物写下来。
  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并且,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中国诗词大会》为学生学习口语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从《中国诗词大会》中,我们可以品味主持人董卿高超的说话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她能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来进行主持。面对断臂女孩张超凡,董卿是这样安慰她的,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完整,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残缺,有些是看不见的,用乐观、坚强,勇敢追求一颗完整的心灵和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钦佩的。”这一番话,有很强的艺术性,给了张超凡非常大的鼓励。看到选手上场感觉掌声不够热烈就机智地说:“为什么你上场的掌声格外热烈,仅次于董卿上场呢?”,结果百人团的观众又更热烈地鼓掌了一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四位点评嘉宾也常常妙语如珠,自带萌点,或戏谑,或雅致,为人们奉献了一道精神盛宴。从他们朗诵的精彩诗篇中,我们可以欣赏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在这些话语的熏陶下,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随机应变能力也会提高。
  古典诗词是一个民族的魂,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根,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就曾明确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就让学生乘着《中国诗词大会》的东风,“直挂云帆济沧海”,共享诗词之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吧!
其他文献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本文从提纲网络法这一文本解读手段出发,在浅析其运用方式
期刊
现如今,在健康教育领域体育活动的重心已经从机械和单纯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转向了使幼兒喜欢并且能积极参加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活动,也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最主动、最积极地手段,只有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使用活动材料,才能维持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只有幼儿对活动器材感兴趣,才能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与运动。这对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所遇到了问题,例如,
期刊
化学教学,要求围绕化学课程改革的特点,要立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选择研究课题,注意研究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就如何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探索。  一、突出“走进化学世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那些瞬息变化的各种现象,如何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一次课我们可安排“化学研究些什么?”“化学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和“怎样学好化
期刊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态度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小学段数学教育应养成学生乐意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可见,在数学课堂里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十分必要。  一、教师要做学生乐于思考的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教师作为引导者
期刊
数学思想,是人脑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能动反映,它是对数学事实及内在关系最本质的认识。首先,数学思想比一般说的数学概念具有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后者比前者更具体、更丰富,而前者比后者更本质、更深刻。其次,数学思想、数学观点、数学方法三者密不可分。中学数学中出现的数学观点(方程观点、函数观点、向量观点、几何变换观点等)和各种数学方法,都体现着相应的数学思想。中学数学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深刻地反映了许多基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環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纲要》中被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  以前在对环境的认识上 ,我们教师偏重于物质环境的建设、只重视装饰布置教室、活动室不惜花气力、花财力,而在教育过程中却忽视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对
期刊
一、引言  复习是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满氏记忆通论》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如果不及时复习新学的知识,遗忘率很高。复习课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把教材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对知识查漏补缺,建构有机整体,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巩固提高、融会贯通的目的。但一提到复习课,我们就会想到传统的复习教学模式,想到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就在那里死记硬背,大量地操练。这样的复习,老师觉
期刊
从教十余载,我一直记得在刚毕业考教师面试时的一个问题:“你作为生物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认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德育实施寓于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伴相随相融相合。我在课堂中一直进行着探索和实践,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挖掘教材,找到德育土壤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不是老师高调的进行思想教育,而是将德育渗透
期刊
极限是指用以描述变量在一定的变化过程中的终极状态的概念,而极限思想是在小学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灵活地借助极限思想,可以将某些数学问题化难为易,避免一些复杂运算,探索出解题方向或转化途徑。  一、极限思想的起源  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已有了极限思想的萌芽,如《庄子·天下篇》就提出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运用极限思想 ,曾算出π≈3.1416。到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阅读可说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本领,尤其是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起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