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专业引领和强力支撑。如何实现基础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软实力是当前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教育科研是基础教育软实力提升的关键,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核心,教育科研影响力则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需要大的视野,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近几年来,西安市教育局以行政推动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以“两改革、两创新”为抓手,实施了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中,西安市教科所围绕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 “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的战略定位,积极发挥教育科研的影响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级科研项目体系,以项目为平台和载体,解决西安市基础教育中面临的不同层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提升西安市基础教育软实力做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西安市的三级科研项目体系为:政策研究类项目(即重大招标课题)、实践研究类项目(即规划课题)和校本研修类项目(即小课题)。
一、政策研究类项目着力综合素质全员提升,通过师生综合素质考试创新评价研究,引发全社会对素质教育持续关注。
此类项目重在针对西安市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注重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顶层设计;积极整合西安市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力量,通过重大招标课题的项目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2013年西安市招标重大课题5项,投入经费21万;2014年西安市招标课题11项,投入经费51.3万;2015年西安市招标课题15项,投入经费57.0万。其中效果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就是2013、2014、2015三年西安市“两创新”改革中的学生和教师综合素质考试改革重大课题研究,得到了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生综合素质考试以引导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考试内容涵盖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六个维度的全部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既关注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关注学生的基本学习态度、主动学习意识。
教师综合素质考试以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重视自身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和实践水平的提升为核心目标;依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结合西安市新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进行命题。通过试题的实践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引导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反思,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尤其重要的是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和落实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和质量。
这一创新型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充分运用了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和反馈校正作用,使得我市教师、学生以及全社会形成了重视综合素质的意识、研究综合素质的热情和提升综合素质的渴求,引发了对师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积极呼应,对西安市素质教育的整体提升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研究类项目着重营造大学区研修文化,以联合研修机制研究拓展“校本研修”内涵。
此类项目围绕基层学校在办学理念、发展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以规划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实践应用研究为学校内涵发展寻找动力和方向;从2011年至今,西安市实践研究类项目,即规划课题共立项461项,比较突出的实践就是西安市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创新。在推进过程中,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通过课题研究、项目支撑指导各学区长学校积极探索学区内学校“捆绑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打破校际间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管理的壁垒,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辐射作用,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以大学区联合研修为载体,扩大研修成果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促进了“合作、对话、创新、共进”的教研文化的形成。
通过课题研究,在推动联合研修活动的蓬勃开展的同时,更有效地提升了大学区研修的品味。申领课题的各学区长学校成立学区联合研修小组和学科联合教研组。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统筹安排学区联合研修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在大学区教育质量的提升、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大学区考试与评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与有效利用、区域教研模式、学科教研组活动的方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校本研修类项目着眼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以网络平台小课题研究驱动教师科研热情,实现教育智慧共享。
此类项目着力围绕西安市一线教师面临的教学改革、教法创新等教学实际问题,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校本研究,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小课题研究“基于自身问题”的解决,采用小问题切入,小步子推进,小收获累积的方式满足了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点燃了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热情,真正做到科研“弯下了腰”与基层的对接。
西安市的小课题研究以“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诉求,以教师研究意识的强化,研究方法的掌握,研究习惯的养成为价值追求,构建了符合西安市教育教学实际的实践路径,如专家引领、基地带动、同题交流以及在全国独具特色的网络博客管理和严格的过程监督等课题管理方式,已初步形成我市教科研工作的一大特色。截至2013年,全市共有11471项小课题立项,结题7957项,优秀课题958项,参与教师人数达5万余人。
传统的教育课题研究的成果多以纸介质文本形式呈现,西安市的小课题研究采用低碳无纸的网络呈现,通过课题研究者的“课题博客”全方位展现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获得立项的每个小课题都有一个专属博客和学科指导专家,课题研究过程中从开题、中期、结题报告到课题研究的所有过程性资料和成果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至专属博客,学科专家及时点评指导,交流互动。课题研究置于一个公开的可以实现交互的平台上,打破了传统校本教研的时空局限。
小课题研究从课题的立项选择到实施研究,从文献研究到行动研究均由课题参与者自主完成,不再是培训活动中被动的“听”,而是动手动脑,方案设计、行动跟进、成果网络呈现,甚至博文的版面设计都需要研究者亲力亲为,许多教师感慨地说,“小课题研究不仅让我学会了研究,还让我学会了使用博客,精通了电脑技术。”
小课题研究允许“一题多做”,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就有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他们通过“课题博客”之间的同题交流实现了跨区域的相互学习和研讨。为了对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领,我们在全市范围内选聘了百名各学科指导专家,通过博客对课题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与课题研究者不断互动研讨,交流指导,实现小课题为载体的博客平台研修。
目前,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提升西安市教师专业水平的有力抓手和学校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安市特色的教科研品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可以说是全新的尝试。
在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只有通过科研来反思教育行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探索新途径,总结新规律,才能改变“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的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才能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激活教师的成长热情;才能带动基层学校的内涵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品牌与传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有效推动我市教育内涵发展,整体提升我市教育的软实力!我们坚信教育科研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需要大的视野,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近几年来,西安市教育局以行政推动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以“两改革、两创新”为抓手,实施了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中,西安市教科所围绕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 “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的战略定位,积极发挥教育科研的影响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级科研项目体系,以项目为平台和载体,解决西安市基础教育中面临的不同层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提升西安市基础教育软实力做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西安市的三级科研项目体系为:政策研究类项目(即重大招标课题)、实践研究类项目(即规划课题)和校本研修类项目(即小课题)。
一、政策研究类项目着力综合素质全员提升,通过师生综合素质考试创新评价研究,引发全社会对素质教育持续关注。
此类项目重在针对西安市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注重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顶层设计;积极整合西安市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力量,通过重大招标课题的项目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2013年西安市招标重大课题5项,投入经费21万;2014年西安市招标课题11项,投入经费51.3万;2015年西安市招标课题15项,投入经费57.0万。其中效果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就是2013、2014、2015三年西安市“两创新”改革中的学生和教师综合素质考试改革重大课题研究,得到了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生综合素质考试以引导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考试内容涵盖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六个维度的全部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既关注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关注学生的基本学习态度、主动学习意识。
教师综合素质考试以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重视自身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和实践水平的提升为核心目标;依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结合西安市新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进行命题。通过试题的实践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引导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反思,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尤其重要的是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和落实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和质量。
这一创新型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充分运用了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和反馈校正作用,使得我市教师、学生以及全社会形成了重视综合素质的意识、研究综合素质的热情和提升综合素质的渴求,引发了对师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积极呼应,对西安市素质教育的整体提升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研究类项目着重营造大学区研修文化,以联合研修机制研究拓展“校本研修”内涵。
此类项目围绕基层学校在办学理念、发展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以规划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实践应用研究为学校内涵发展寻找动力和方向;从2011年至今,西安市实践研究类项目,即规划课题共立项461项,比较突出的实践就是西安市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创新。在推进过程中,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通过课题研究、项目支撑指导各学区长学校积极探索学区内学校“捆绑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打破校际间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管理的壁垒,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辐射作用,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以大学区联合研修为载体,扩大研修成果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促进了“合作、对话、创新、共进”的教研文化的形成。
通过课题研究,在推动联合研修活动的蓬勃开展的同时,更有效地提升了大学区研修的品味。申领课题的各学区长学校成立学区联合研修小组和学科联合教研组。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统筹安排学区联合研修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在大学区教育质量的提升、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大学区考试与评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与有效利用、区域教研模式、学科教研组活动的方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校本研修类项目着眼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以网络平台小课题研究驱动教师科研热情,实现教育智慧共享。
此类项目着力围绕西安市一线教师面临的教学改革、教法创新等教学实际问题,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校本研究,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小课题研究“基于自身问题”的解决,采用小问题切入,小步子推进,小收获累积的方式满足了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点燃了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热情,真正做到科研“弯下了腰”与基层的对接。
西安市的小课题研究以“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诉求,以教师研究意识的强化,研究方法的掌握,研究习惯的养成为价值追求,构建了符合西安市教育教学实际的实践路径,如专家引领、基地带动、同题交流以及在全国独具特色的网络博客管理和严格的过程监督等课题管理方式,已初步形成我市教科研工作的一大特色。截至2013年,全市共有11471项小课题立项,结题7957项,优秀课题958项,参与教师人数达5万余人。
传统的教育课题研究的成果多以纸介质文本形式呈现,西安市的小课题研究采用低碳无纸的网络呈现,通过课题研究者的“课题博客”全方位展现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获得立项的每个小课题都有一个专属博客和学科指导专家,课题研究过程中从开题、中期、结题报告到课题研究的所有过程性资料和成果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至专属博客,学科专家及时点评指导,交流互动。课题研究置于一个公开的可以实现交互的平台上,打破了传统校本教研的时空局限。
小课题研究从课题的立项选择到实施研究,从文献研究到行动研究均由课题参与者自主完成,不再是培训活动中被动的“听”,而是动手动脑,方案设计、行动跟进、成果网络呈现,甚至博文的版面设计都需要研究者亲力亲为,许多教师感慨地说,“小课题研究不仅让我学会了研究,还让我学会了使用博客,精通了电脑技术。”
小课题研究允许“一题多做”,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就有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他们通过“课题博客”之间的同题交流实现了跨区域的相互学习和研讨。为了对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领,我们在全市范围内选聘了百名各学科指导专家,通过博客对课题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与课题研究者不断互动研讨,交流指导,实现小课题为载体的博客平台研修。
目前,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提升西安市教师专业水平的有力抓手和学校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初步形成了具有西安市特色的教科研品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可以说是全新的尝试。
在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只有通过科研来反思教育行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探索新途径,总结新规律,才能改变“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的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才能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激活教师的成长热情;才能带动基层学校的内涵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品牌与传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有效推动我市教育内涵发展,整体提升我市教育的软实力!我们坚信教育科研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