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的前卫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tsang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延VS应天齐
  记者:您好,作为参加过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重要艺术家,可以谈下您的感想吗?应天齐:好的,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威尼斯双年展有20多年了,从第53届开始出现平行展,54届王林先生策划的《碎裂的文化一今天的人》展览当时在威尼斯还是反响很大的。而历年中国国家馆选择的艺术家大部分是些“成功”的艺术家,给西方人一个错觉好像中国当代艺术就是这些面孔。这是极其错误的误导。我在那个展览的作品是用威尼斯一个教室的桌椅搭建的影像装置放映的遗痕沧桑。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发现我的作品和建筑的关系结合的很好就联系我,邀请我参加了2012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同时邀请与全球的建筑师进行一个对话。
  记者:对不起我打断一下,邀请人策展人是哪里,具体机构是哪里?
  应天齐:是荷兰全球艺术事务基金会。基金会主席是雷·内先生。他本人是当代艺术家,在美国做了很多年的当代艺术,他在基金会举办了很多非常高水准的全球性展览。他们出版的画册上都有全面记载世界级的艺术家的部分。他们发现我30年始终用一个载体,就是建筑和本土资源来创作是罕见的。他们还认为更有趣的是,我始终没有离开我自己生活的地域,无论是西递村还是安徽芜湖古城的改造,我的探索始终是跟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在推进,比方说,西递村是传统文化形象消费的再现,而现代文化进入80年代中国,我是在那么一个状态下把一个传统的古村落,放到了一个当代文化的背景下来考量。中国进入到城镇化建设后,发生经济大发展的时候出现了城镇化的问题,城市人口现在已经到了占全中国人口的70%,过去是10亿人口9亿农民,现在是10亿人口3、4亿农民,我们的点又从一个古村落移到一个城市化建设里面的问题。我的艺术探索是始终提出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在2012年的1月份邀请我到威尼斯去考察展场。雷·内先生提出给了我一层展厅做个展,占据了整个展览展线的一半面积。展厅共两层。另外一层做全球建筑师的展览。
  记者:这个待遇够高的。给了您一半的空间来做个展。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重视您的作品。这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第一次,作为华人艺术家来说您很幸运。应:我很慎重的对待这个展,方案当时有点拿不准,是否得到审批。但即使不被批准我一定可以在国内做这个话题,通过不通过我不怕,我做的很辛苦,还大病了一场,等到5月15号组委会批准我的方案时,我的作品已经全部完成了。顺利参加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反响很好。
  记者:您把艺术和建筑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是外国人看重您作品的重要原因。完全非官方化的语言,我们虽已司空见惯,但对我们产生极大伤害的客观现实予以展示。这些问题抓住了中国现在问题的脉搏。是每个人都在思考和受到伤害的。应天齐:我从世纪遗痕展览后,就推出对整个城镇化建设更为个人的看法。因为有人称作我是在当代艺术中匍匐前进式的艺术家——温和的前卫。这些年我一直在走自己的路,所以我的展品这次在展出时,很多人问我作品里那些内敛的力量来自哪里。
  记者:我觉得世纪遗痕这个概念其实它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世界各国都有遗迹。比如说欧洲其实就是世界级的庞大的文明博物馆和发展史。它的教堂、庙宇和建筑雕塑文化绝对是无与伦比的,任何地方都是博物馆。再看中国,除了长城那个横在中国人心头的伤疤和消极防御的心理和实用功能外。少有的遗迹也经受着被拆除的危险和可能。许多曾经美好的城市都成了传说!作为一位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亮相的艺术家,您结合您的感受谈下今年威尼斯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的感受。
  应天齐:我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展览还没开始就说三道四是不对的。等展览后在世界上有什么反响再来评论也不迟。当时雷·内先生知道王林这个想法后他非常支持的,说像这样大军团展览进入威尼斯不是第一次,俄罗斯、巴西都曾以大军团进入过威尼斯双年展,关键要看作品的质量,并不因为有大军团进入而会降低威尼斯的门槛,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记者: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国内当代艺术圈利益集团的原因造成了不同的反响。应天齐: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同意像王林这个展览的规模本身就是个肯定。允许几个平行展同时呈现它也是有考量的。因为他们从54届双年展就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另外一些面貌,从去年13届建筑双年展我就看到了那些政治波普类的作品在西方已觉得是重复的面孔。另外我们总以为国外很了解中国,其实不然,我和雷·内先生交谈的时候他都不知道邓小平是谁,鲁迅是谁。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实在是有限的,可是我们中国人总有一种心态自我陶醉自己。
  记者: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一般大概还停留在100年前的清末,所以这样的展览就更有意义了。
  应天齐:我们中国那么多年的历史文化西方了解的很少,现在国内的所有议论和看法都有一点中国农耕社会小农经济的色彩。这个展览本身就说明了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另外一个面貌是非常必要的,而非圈子化、江湖化、利益集团化的当代艺术,是一个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大多数艺术家对中国社会现状发出的真实声音。
  记者:我本人参观过三届威尼斯双年展,每次都是以读者或媒体关注的身份去看的,威尼斯双年展无疑是世界艺术界的一个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级别。每个国家馆其实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艺术、政治经济的大舞台。王林先生的展览既有历史的意义也有现实的深度。而且以历史、人文和社会批判的角度来展示中国历史发展的许多侧面,是非常棒的展览,而能把这么大规模的展览做出来本身就是个创举。应天齐:我这次在意大利待了很久,感觉中国真的是需要和国外进行交流,包括经济发展、商业交往、政治交往,现在已经很国际化,可是我们的艺术文化并没有国际化,反而是井底之蛙、自我陶醉。很可笑的!
其他文献
一个 “八五”弄潮却淡出中国艺术界二十多年的艺术家,一个足迹遍及全世界却过着“隐居”生活的艺术家,一个用独特色彩进行心灵告白的唯美主义艺术家—著名华裔新西兰艺术家晨晓带着他的最新力作,回归祖国怀抱。12月29日,从中国美术馆开始,晨晓将开始他为期4年、历经24个城市的全国巡展。晨晓出身浙江名门世家,很早就浸淫于艺术的氛围。自1979年起他足迹遍布中国各地,四处采风写生,曾参加浙江省85’新空间画展
期刊
近日,关于在《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第二章中,增加美术、摄影作品的追续权。此消息一出,引发众多拍卖行业和相关人士的热议,甚至言语情绪相当强烈。追续权在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实施多年,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法案,主要对已经售出的艺术品再次在市场进行交易的时候,给予作者或其继承人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此权利作者不得放弃, 权益有效时间则通常约定在作者逝世50或70年内。  国内业内人士对该法的反馈态度基本都是负面
期刊
9月27~28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承办的“新科技革命与国际安全”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为国际关系、国际安全研究注入了科技元素,架起了文理交融、共话安全的桥梁。  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也产生了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
期刊
断面  黄冰逸 / 谭平最重要的特质,是在任何时刻和艺术创作的主流保持一种沉默的疏离。八十年代学院作风考虑的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形式感,而八五时期的新潮美术关注的还是大的文化主题,比如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这个大的背景里,谭平只是直接地描述了一种真空,一种与世界无关的悬浮,好像他描绘海边的空船,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种悬念,已经超越了有时间顺序的叙事方式。是谭平抽象绘画的真
期刊
生命  彭锋 / 如果说谭平的每次覆盖都是他在每个时间点上的真实感受的体现的话,那么一幅多次覆盖的画面就累积了他众多的真实感受,就是他在时间中变幻的生命状态的记录。有空间深度的画面才能呼吸,有时间深度的画面才有生命,谭平在反复覆盖的作品中,要表现的也许就是他自己的生命感受。  奥力瓦 / 谭平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穿过了当代艺术探索的许多节点,进行了不停顿充满扩张性的创造。节点不一定就是目的地,在这里
期刊
汇聚  易英 / 谭平总想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一根线无限地展开、圆刀刻进木板仿佛也是一段生命过程的铺陈,在其中,谭平投入进自己的生命时间。作品的实现过程并不以最终的视觉效果为归宿,那只是创作的一次节点,而观者终将看见的是汇聚整个生命的时间洪流。  回到我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1劃》中展出的作品《+40m》,看起来是横贯圆厅的一笔,实际上从整个展览的构思来说,最核心就是时间。  +40m:在开始
期刊
朱新建,上世纪中国“新文人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一直以女性为主要创作题材,无论是20多年前引起轰动的“小脚女人”,还是后来的“现代女郎”,他的画作总是以男性本原欲望解读女性,总是伴随着赞赏与非议,这使他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画家。朱新建的才气是有目共睹的。他曾写过“说美人”的文章,而且一直画女人。故此,一些人便在他所提之画款中“见释、见道、见孔、见庄,亦见村野之俚语、时髦流行之大话,偶显狂放,往往语能中
期刊
佞,不是一个好字,意思是谄媚地迎合。“佞”施于人际交往,表现为无底线之逢迎,而施于某种文化,则是种极深的仰慕。清代版本学家黄丕烈一生痴迷宋版图书,至于“夺饮食男女之欲”,就自称“佞宋老人”。见北京贞元社所制钧瓷茶具,不觉笑叹,用心深微良苦,外苛其形美,内求其致用,庶几也可以称之“佞茶”了。  中国人生活之艺术化,於两宋臻于极致。表现於学术、文艺诸方面兹不赘,仅饮茶一事,宋人亦开风雅之轨范。唐人工艺
期刊
1、再水墨:2000-2012中  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在京开幕“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于2013年4月2日下午4:00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展览持续到4月16日。此次展览由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担任策展人,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为学术主持,将展出来自全国各地61位当代艺术家以“水墨”为媒材的作品200余件。继湖北首展大获成功后,部分参展艺术家专门为北京巡展创作了新作品,相
期刊
前不久读到一篇文章,谈到“有良心的资本主义”,让人感触颇深。过去我们接受的教育,都记得马克思的一句话: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至于马克思说过关于资本的好话,则从来不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讲到美国现在有不少公司,支持贫困救助、基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事业。比如本杰瑞公司创始人杰瑞·格林菲尔德就说:“如果公司在衡量自己赚多少钱的同时,衡量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好事,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