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资本与中国当代艺术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engjing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读到一篇文章,谈到“有良心的资本主义”,让人感触颇深。过去我们接受的教育,都记得马克思的一句话: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至于马克思说过关于资本的好话,则从来不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讲到美国现在有不少公司,支持贫困救助、基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事业。比如本杰瑞公司创始人杰瑞·格林菲尔德就说:“如果公司在衡量自己赚多少钱的同时,衡量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好事,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好。”
  看来资本的属性也是可以改变的,有恶的资本,也有善的资本。
  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资本确实有它的推动作用。但仅仅谈推动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历史的动力不仅可以来自于善,有时也可能来自于恶,所以推动与否并不能证明资本的善恶属性。我们只有从价值判断角度出发,才能对“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加以某种分析和言说。也许存在的一切都有道理,但有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却取决于人类向善的本性,比如我们对恐怖主义的认识就是如此。这里的关键是首先要分析当代艺术之善在什么地方、基本价值取向如何。在我看来,当代艺术不同于古典艺术、延伸并扩展现代艺术的根本之点,在于对个体的尊重。所谓现代社会,其前提就是建立个人自由优先的公民社会。宪政也好,法制也好,都由此而获得合法性和合理性。当代艺术的价值基础无非是个体精神健康向善的生长发育,丰富、充实、深化和升华,保持全面发展和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当艺术对每一个人发出自由召唤的时候,艺术也就自然而然地为人与人、为个体之间的主体间性,提供了良性互动的空间。
  如果以此认识来看中国当代艺术,我想有些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当资本操纵、挟持艺术并绑架学术的时候,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制于金钱压力,势必自我扭曲。这在艺术界是普通存在的,因为市场要求而违心制造样式或复制自己,其实跟艺术已经没什么关系。认为艺术价值完全取决于市场操作和市场价格的所谓“艺术批评”,正是这种不良资本或市场的代言人。其策略不过是放大艺术家逐利之欲,其目的也不过是在艺术功利成果中分羹占股而已。
  我从不反对艺术家进入市场,也为此做过不少工作。关键是你在买卖之中、你在获得“既得利益”之后,正在干什么和还能干什么。邓小平说得对,“中国已经穷了太久了”一夜暴富的人容易会产生金钱决定一切的幻觉。所以有些人认为市场可以操纵艺术、操纵历史,买断历史甚至改造历史,可以取消学术界、思想界对社会体制合法性、合理性问题的质疑与追问。
  问题是金钱并不能决定一切,市场也没有统治一切的权利。或者换句话说,“善良也是有市场的”。衡量它的标准不光是赚钱,也不光是利润,而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本性,是人类精神生长的需要。由此方有艺术的本来面目,方有学术的生长空间。我相信这么一句话:一切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关于社会前途的思考、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最后都会和对于道德的思考有关。中国艺术界反感道德批评,如果指的是伪善的道统,对极;但如果是指道德于人的价值,则大谬不然。
  回到我们讨论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大陆社会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缺少以基金会为中心的艺术赞助机制。我们现在大致有了画廊——博览会——拍卖行这样的市场运转机制,但艺术基金会几乎没有。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对艺术市场及资本投入未实行应有的减免税制度,并对民间基金会的建立严加控制。由此造成了中国艺术运转机制严重跛足的状况。这和国家将学术研究收归官方并限制民间文化权力的政治策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取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资金,或者只能向政府及其主管机构(比如美术馆)申请项目,或者必须在市场与资本运作中寻找出路。前一路径为政党意识形态和官僚体制所限,与当代艺术真正相交的部分甚小,只能在博弈关系中尽力争取。后者则必然也必将是中国当代艺术作为民间公民社会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而我们所要提倡的乃是善意资本的大力投入。
  探讨资本和艺术的关系是一个敏感而有趣的问题。资本要谋求利润,这是资本的本性。但谋求利润有两个区别:一,是否要不顾一切地谋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二,是否要现过现地谋求眼前的最大利润。善意资本正是在这两点上表现出不同:前者如劳资关系的协调,无非是老板让利增加员工及消费者利益;后者则是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看重环境、声誉、公司形象及社会贡献对未来的作用和影响。而这一点正是当代艺术及批评与资本合作的基础。
  坦率地讲,艺术、学术和市场、资本是两条不同的路线,各有各的方向性,但两线相交有一个交点,那就是对于艺术作品历史价值的期待。正是在这个交点上,艺术可以倚重市场,学术可以借助资本,而资本可以成为尊重而非屈抑学术的资本,市场可以成为推动而非扭曲艺术的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很多批评家探讨过这一问题,并企图建立相应的社会机制。当时的“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就是一种尝试,想通过众多批评家对艺术家的共同选择来引导市场,通过作品定性来影响作品定价。这种想法并不错但过于简单,因为市场那一只“看不见的手”,不是批评可以完全控制的。特别是在艺术市场初起、资本善恶难辨的时候,急功近利在所难免。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对过度的市场操作深有体会。92年湖北美术界一夜之间改袭波普,前些年川美学生随波逐流全画卡通,都是可以引以为戒的例子。但我们也应当明白,要求一个艺术家“君子固穷”,在贫困中象梵·高那样保持艺术操守,如果不是艺术家内心所求,而是外在的道德规训,也许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一个社会必须有相应的机制来维护艺术家的道德操守,这有赖批评与资本、学术与市场的正当正常的结合。
  什么是批评?批评就是把经过选择的艺术作品交给艺术史。什么是学术?学术就是分析、研究这些作品何以具有历史价值。着眼于历史认同是批评学术活动的根本意义,当然这样的意义是在不同批评中实现、在不断批评中彰显的。批评活动的历史期待和学术研究的历史价值从现在时指向将来时。正是这一点,资本、市场与批评、学术的结合有了可能。当资本不要求“眼前”和“最大”的利润时,资本投入对于收支平衡的要求、甚至对于收大于支的要求等等,就有了动态平衡和增值期待的回旋余地。这个余地恰恰是资本可以作为艺术基金支持艺术、支持学术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讲,善意资本不同于慈善,良性市场也并非捐赠;而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学术的尊重,在历史过程中建立更符合艺术和学术的自由本性即人的自由本性的相应机制。
  因为“有良心的资本主义”一文,有了如上感想。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曾乐观地预言:“在两代人时间内,企业行善就会成为规则,而不是例外”。我想,中国当代艺术及资本市场正需要建立起这样的规则。
  2013年4月24日
  重庆黄桷坪桃花山侧
其他文献
在我看来,艺术最终呈现的结果好比艺术死亡的时刻,而创作的过程,却如同生命在运动。我可以选择在创作的任何一个“时刻”,停下,或者继续往前,皆因“时间”赋予艺术自由。而我相信,唯有时间永恒。  40米长的一条线,用了6个小时。6个小时刻刀在木板上抑扬顿挫地行走就像将我自己沉入生命的“时刻”,所有的力量,所有的经历,对艺术的理解,包括我内心的挣扎,全部留在刀和木板磕绊的瞬间,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追求的精神
期刊
一个 “八五”弄潮却淡出中国艺术界二十多年的艺术家,一个足迹遍及全世界却过着“隐居”生活的艺术家,一个用独特色彩进行心灵告白的唯美主义艺术家—著名华裔新西兰艺术家晨晓带着他的最新力作,回归祖国怀抱。12月29日,从中国美术馆开始,晨晓将开始他为期4年、历经24个城市的全国巡展。晨晓出身浙江名门世家,很早就浸淫于艺术的氛围。自1979年起他足迹遍布中国各地,四处采风写生,曾参加浙江省85’新空间画展
期刊
近日,关于在《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第二章中,增加美术、摄影作品的追续权。此消息一出,引发众多拍卖行业和相关人士的热议,甚至言语情绪相当强烈。追续权在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实施多年,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法案,主要对已经售出的艺术品再次在市场进行交易的时候,给予作者或其继承人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此权利作者不得放弃, 权益有效时间则通常约定在作者逝世50或70年内。  国内业内人士对该法的反馈态度基本都是负面
期刊
9月27~28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承办的“新科技革命与国际安全”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为国际关系、国际安全研究注入了科技元素,架起了文理交融、共话安全的桥梁。  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也产生了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
期刊
断面  黄冰逸 / 谭平最重要的特质,是在任何时刻和艺术创作的主流保持一种沉默的疏离。八十年代学院作风考虑的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形式感,而八五时期的新潮美术关注的还是大的文化主题,比如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这个大的背景里,谭平只是直接地描述了一种真空,一种与世界无关的悬浮,好像他描绘海边的空船,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种悬念,已经超越了有时间顺序的叙事方式。是谭平抽象绘画的真
期刊
生命  彭锋 / 如果说谭平的每次覆盖都是他在每个时间点上的真实感受的体现的话,那么一幅多次覆盖的画面就累积了他众多的真实感受,就是他在时间中变幻的生命状态的记录。有空间深度的画面才能呼吸,有时间深度的画面才有生命,谭平在反复覆盖的作品中,要表现的也许就是他自己的生命感受。  奥力瓦 / 谭平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穿过了当代艺术探索的许多节点,进行了不停顿充满扩张性的创造。节点不一定就是目的地,在这里
期刊
汇聚  易英 / 谭平总想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一根线无限地展开、圆刀刻进木板仿佛也是一段生命过程的铺陈,在其中,谭平投入进自己的生命时间。作品的实现过程并不以最终的视觉效果为归宿,那只是创作的一次节点,而观者终将看见的是汇聚整个生命的时间洪流。  回到我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1劃》中展出的作品《+40m》,看起来是横贯圆厅的一笔,实际上从整个展览的构思来说,最核心就是时间。  +40m:在开始
期刊
朱新建,上世纪中国“新文人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一直以女性为主要创作题材,无论是20多年前引起轰动的“小脚女人”,还是后来的“现代女郎”,他的画作总是以男性本原欲望解读女性,总是伴随着赞赏与非议,这使他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画家。朱新建的才气是有目共睹的。他曾写过“说美人”的文章,而且一直画女人。故此,一些人便在他所提之画款中“见释、见道、见孔、见庄,亦见村野之俚语、时髦流行之大话,偶显狂放,往往语能中
期刊
佞,不是一个好字,意思是谄媚地迎合。“佞”施于人际交往,表现为无底线之逢迎,而施于某种文化,则是种极深的仰慕。清代版本学家黄丕烈一生痴迷宋版图书,至于“夺饮食男女之欲”,就自称“佞宋老人”。见北京贞元社所制钧瓷茶具,不觉笑叹,用心深微良苦,外苛其形美,内求其致用,庶几也可以称之“佞茶”了。  中国人生活之艺术化,於两宋臻于极致。表现於学术、文艺诸方面兹不赘,仅饮茶一事,宋人亦开风雅之轨范。唐人工艺
期刊
1、再水墨:2000-2012中  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在京开幕“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于2013年4月2日下午4:00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展览持续到4月16日。此次展览由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担任策展人,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为学术主持,将展出来自全国各地61位当代艺术家以“水墨”为媒材的作品200余件。继湖北首展大获成功后,部分参展艺术家专门为北京巡展创作了新作品,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