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生爱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插秧诗》
  
  人的心就好比是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时,仇恨就会被挤出去,宽容生爱,学会人生的退步,也就能感受布袋和尚开口便笑的大自在。
  布袋和尚名契此,五代后梁时人。
  走进寺院,一般正对着我们的是天王殿,大殿东西两面供奉着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而正对着我们的就是我们俗称的大肚弥勒佛。
  大肚弥勒佛像就是根据中国佛教的历史中的一位布袋和尚而来的。
  契此平生好学,善吟咏,每以偈语与人交谈。有人问他有法号否,他用偈语作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因此世人称他为布袋和尚。
  契此在岳林寺出家当和尚,他干农活速度非常快,所以常常帮周围的乡亲们耕种。
  传说一年中插秧时节,几个后生不服契此,决心与契此比插秧速度。水田里,契此把草鞋甩了出去,草鞋瞬间变成一只大鲤鱼,大鲤鱼满田跳跃,几个后生追来赶去,到天黑,二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完。再看契此的那片水田,已经齐齐刷刷插上稻苗,契此将最后几束秧插上,笑着说了这首偈子。
  据说,契此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
  故事结束了,而布袋和尚却留下了千年传诵的插秧偈子,这首诗透析了至深的人生哲理:如果你的心地一旦清净得一尘不染,就获得人生的大智慧,诗的末句,借插秧时的以退为进,暗指为人处世,若能时时处处、谦让忍受、行退一步之法,就可以在人生旅途中向前迈进很多。
  编辑/刘书含
其他文献
寒潮南移,气温骤降。如能和各位读者围坐在精神文化的餐桌旁一起动筷,品尝各式文化菜肴,当是一件快事。   这最先呈上的,是一道名为“图书腰封”的菜肴。本来,这道菜的特色是用新鲜名字和“厨师”推荐来招揽读者,但其大卖后却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现在绝大多数新书都要包上一张腰封以示其质量上乘。仔细一看,这五花八门的腰封上不是肉麻吹捧,就是虚假广告,甚至还有伪造的名人推荐……一本书就这样被做得又油又腻,无从下
期刊
“敬”是孝的基础  孝敬父母,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能让父母高兴,不为自己担心,处处从父母的角度考虑,是最不容易的。  李皋,字子兰,是皇室宗亲。李皋做衡州刺史时,政绩卓著,很受百姓爱戴,后因为奸人的诬陷,被质问审讯。在审讯期间,李皋想到母亲的年事已高,若是让她知道此事,一定会担忧生病,于是告诫家里其它人不能提及此事。每次提审,李皋一定要等到走出家门以后,才换上囚犯的服装,审讯完回家,也一定要在临
期刊
孔子通过“礼乐教化”要达到的绝不是让人受拘执的刻板社会,而是能让“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无为而治”的状态。“孝”是“仁之本”,这就是在鼓励以亲子之间的原发关系为源头的人生形态的多样性。  儒家传统更是明确提出“通三统”,也就是一种古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区的主张。  “通三统”说的是:当新王、新统或政治与文化的新时代出现并主导历史局面后,仍要以边缘的或“保护区”的方式保留前两统的文化与生存形态。更具
期刊
这是一个“90后”一代的非典型人物。说他“非典型”,是因为他和所有“90后”少年一样,充满求知欲,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喜欢唱歌、打球、玩电脑,也喜欢看“超级女声”。  但他又是与众不同的,在他身上,难能可贵地充溢着“90后”一代在成长中迫切需要的孝心、爱心和感恩的心。    照料妈妈天经地义    “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陶星读初二时,55岁
期刊
有孝心,就会有孝行——孝心行动,以最大的诚意为父母尽孝心,才能称之为“孝子”。  张爱玲在《一别一辈子》中说:“有些话有很多机会说的,却想着以后再说,要说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有些事情有很多机会做的,却一天一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机会了;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却不在意没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机会爱了”。人生有限,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父母有生之年,应该珍惜父母给予的关爱和付出,适时地回报,哪怕
期刊
有一朵梅,不经意落于千年前含章殿下寿阳公主的前额,印下五瓣花痕,使“梅花妆”惊艳于世。有一树梅,在西湖孤山,让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二十年不入尘世。有一片梅,在江苏铜山县北的九里山,那是王冕手植,并筑“梅花屋”,与千株梅花朝夕相处。    怒放于冬的梅花,表里澄澈,肝胆冰心,坚贞傲骨,高格清韵,令冰冷的寒冬也动宕而摇曳,更让世人仰慕顶礼,为之成痴。  无数文人墨客画家将梅入画,以笔墨捕捉梅花的
期刊
1988年,75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巴黎聚会,取得了一个共识:21世纪的人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应该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我问杨振宁:他有没有参加那次聚会?他说没有,但是知道有这回事。  为什么要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呢?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如果要用一个字回答,那是一个“仁”字;如果要用一句话,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二人”,就是说不要什么事都只想到自己一个人
期刊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王冕《墨萱图》)天底下最亲近我们的人是母亲,现实中最容易被遗忘的也是母亲,母亲是孕育者、哺乳者、滋养者、教育者、牵挂者。母亲是坚强的,母亲是脆弱的,母亲是厚重的,母亲又是如此单薄的。走进母亲的世界,就像她无论离我们多远,眼神都始终没有离开过你我一样,因为在母亲的心里
期刊
人体消化系统有七道门坎,古代医书《难经》称其为“七冲门”,是食物进入人体到排出体外的必经之道,也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最为关键的部位。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好消化系统的七道门户,才能延缓衰老,增强消化功能,减少胃肠病的发生。    飞门。嘴唇为飞门,是消化道最外围的一道关口。常见干裂、焦枯、口唇疱疹等,应用清热润燥方法,给以黄柏丸、珠黄散。   户门。牙齿为户门,饮食经牙齿咀嚼,方能下咽。常见牙齿周围肌肉萎缩
期刊
“惟期暗夜承薪火,不因微薄忘古今”。  ——杨立华  聆听杨立华教授解读《孟子》,如春风化雨一样,将孟子的精神之本讲得深入其骨髓,可以说,杨立华老师用现代中国哲人的精神搭建着中国的文化思想新体系。  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他严肃而又不失温和。从早年的学术经历,到现在的哲学研究以及他对于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那些真诚而谨慎的思考……聆听他的叙述,让人不由自主地体察到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从能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