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传薪火的新儒者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ingr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惟期暗夜承薪火,不因微薄忘古今”。
  ——杨立华
  聆听杨立华教授解读《孟子》,如春风化雨一样,将孟子的精神之本讲得深入其骨髓,可以说,杨立华老师用现代中国哲人的精神搭建着中国的文化思想新体系。
  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他严肃而又不失温和。从早年的学术经历,到现在的哲学研究以及他对于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那些真诚而谨慎的思考……聆听他的叙述,让人不由自主地体察到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从能源到智慧转型
  
  记者:新能源是您大学时学的专业,选择哲学您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杨立华:这是一个老问题了,我还是说一说吧。工科和我的自我预期相差太多,在浙江大学能源系攻读热能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时,每天要站在80多米高的未安装完的锅炉上看它的每个部分,我想,这就是我一辈子所要从事的事业吗?真的很迷茫。我喜欢文学,梦想着自己成为一名作家。
  思考的结果就是考北大的研究生,考什么专业呢?我们那个年代商业化已经开始了,选择中国哲学,意味着没有前途,物质生活艰难。西方哲学我不是很喜欢,陈寅恪先生的《王观堂先生挽词》,体现了典型的儒家精神,带给我以儒学精神为主的审美趣味。于是我选择了中国哲学。
  记者:对于国学的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你是怎么考虑的?
  杨立华:“国学热”的说法,我觉得很不准确。刚开始的时候,像是“国学热”,可现在已经持续三、四年的时间,热就像一阵风,没有哪一种热能可以持续这么长时间,我觉得这种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方面。我们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非常丰厚,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正崛起之源,方向是这样的,是不可逆转的,挫折却是不可避免。
  当然我所寄望的不是媒体炒出的所谓“国学热”,而是真正的国学复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复兴,那是人心底涌出来的力量。文明只有经历了彻底的自我否定,才能实现自我更新。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强的生命力,在20世纪剧烈的震荡之下,它能重新回归。随着否定的完成,接下来就将是灰烬中的重生。
  
  文化新体系
  
  记者:那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普及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杨立华:现在普及工作做得很多,有些方法不是很得当,捧红了一些明星式的人物,有些人连基本的国学常识都不具备,这个浅尝辄止的态度堵塞了国人更深入回到中国最根本的经典文化当中,普及这种方法,对国人仅仅是开始,下一步要有一批人深入下去,做深做透。
  今后的哲学研究必须回到中国哲学文本的解释上去。只有尊重文本才能深入它,只有深入才能看到精彩,才是真正开放性的。
  对于前辈学者要尊重,知识和智慧是代代传承的,有些人因为一点点不满意,就把老先生的整本书都丢弃,这是不负责的态度。伟大的人物会把自己内化到某种传统文化脉络中去……
  记者:社会在不断变化,在多变的环境下如何建立起适合中华民族新时期发展的文化体系呢?
  杨立华:民族文化可以视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场地,几千年发展来,每个阶段都要有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比如:宋代理学的发展与先秦的儒学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不是建立什么文化体系,而是重新焕起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记者:选择中国哲学作为精神成长的核心滋养,而不是西方哲学,您是基于什么来考虑的?
  杨立华:相较而言,中国哲学缺乏分析性,西方哲学正好补足了分析性要素和哲学思想的论证部分。你可以回避说着西文的西方,但你不能回避汉语中的西方。活生生的西哲式的概念、语言在每天的生活中出现。所以你要么盲目的接受片段引导,要么认真清理自己的西哲资源,让自己被一种更为清晰的思想所引导……这是现代学者的基本命运。
  我们无论学什么,都要以中华文化固有的品格为根本,以国学为根本,扎根于儒学的智慧之中,中国的东西更能贴近人生。中哲能真正直指人心,给出答案。开始读中国的东西半懂不懂,你读过了之后就不一样了。中国哲学一句话便能点明基本的东西。
  西方的智慧对我们的影响通过对话交流和吸收,不能说吃一顿狗肉就变成狗了。儒家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根本,其核心价值观,经典文本,最终是建立一个礼乐的社会,落实到每个人感受。买同样质量的商品,不少人总觉得洋货比较好,其实海尔的电器是不错的,韩国的汽车也不是很好,韩国人都在开韩国生产的汽车,这是一个感受问题。
  记者:如何将国人的历史使命与国学的精神相统一呢?
  杨立华:“国学的最终使命是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古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价值观的缺失,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最终是自我的伤害,如卖奶的不喝自己生产的奶,卖菜的不吃自己生产的菜,卖肉的不吃自己生产的肉,原因何在?自己不相信自己。凭着道德良心做事才能想像别人也在凭着道德良心做事。法制社会,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教育缺失已成为社会问题,成为经济危机的根源,不能用精神的秩序安排物质的秩序,用杂乱无章的秩序来压倒精神的秩序。我们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做一分就做一分,能影响一个人就影响一个人,把自己手里的工作做好,道德最基本要求就是做好。盖一个楼盘,不是将楼盘卖出去,就与您没关系,几十年过去了,楼盘还是那么好,那么漂亮,临终时钱对任何人都没有意义,留下一个精品的楼盘就是你一生的价值所在,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就很有道德。
  记者:儒家的经典是中国的主流思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儒家的这些经典思想又如何指导人们的行动呢?
  杨立华:经典的核心价值的思想阐发,教育是根本。从背弃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转变为尊重自己民族的核心价值,是个进步。
  对国学认识存在误区,要么是无用,要么夸大其作用。经济有规律,政治有规律。国学的价值在于使国人有一颗温暖而又坚硬的心,就企业运营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层面,所有的方法总有算计不到的时候,企业的根本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企业是人的关系,人的关系决定物的关系,而不能用物决定人。只有安顿好结构,理顺人与人的关系,每个人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从改变自己带改变他人。
  
  专家简介
  杨立华1971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1988年考入浙江大学能源系攻读热能工程专业。1992年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进入中国哲学教研室学习,硕士论文方向是宋明理学。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其他文献
时间:2010年10月20日上午  地点:西安 刘一恒先生住宅  专家:费秉勋 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易学院院长   刘一恒 原空军某基地司令员 易经学者  【访谈手记】    20日上午,在西安王启鸣老师安排下,我们开车接了费教授,一同赶往刘司令家中。  王启鸣老师是年轻的易经学者,与费教授、刘司令是经常品茶论道的“易友”。费教授已退休多年,现已年近古稀。一件普通的夹克衫、手里一个蓝色的拎兜,
期刊
寒潮南移,气温骤降。如能和各位读者围坐在精神文化的餐桌旁一起动筷,品尝各式文化菜肴,当是一件快事。   这最先呈上的,是一道名为“图书腰封”的菜肴。本来,这道菜的特色是用新鲜名字和“厨师”推荐来招揽读者,但其大卖后却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现在绝大多数新书都要包上一张腰封以示其质量上乘。仔细一看,这五花八门的腰封上不是肉麻吹捧,就是虚假广告,甚至还有伪造的名人推荐……一本书就这样被做得又油又腻,无从下
期刊
“敬”是孝的基础  孝敬父母,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能让父母高兴,不为自己担心,处处从父母的角度考虑,是最不容易的。  李皋,字子兰,是皇室宗亲。李皋做衡州刺史时,政绩卓著,很受百姓爱戴,后因为奸人的诬陷,被质问审讯。在审讯期间,李皋想到母亲的年事已高,若是让她知道此事,一定会担忧生病,于是告诫家里其它人不能提及此事。每次提审,李皋一定要等到走出家门以后,才换上囚犯的服装,审讯完回家,也一定要在临
期刊
孔子通过“礼乐教化”要达到的绝不是让人受拘执的刻板社会,而是能让“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无为而治”的状态。“孝”是“仁之本”,这就是在鼓励以亲子之间的原发关系为源头的人生形态的多样性。  儒家传统更是明确提出“通三统”,也就是一种古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区的主张。  “通三统”说的是:当新王、新统或政治与文化的新时代出现并主导历史局面后,仍要以边缘的或“保护区”的方式保留前两统的文化与生存形态。更具
期刊
这是一个“90后”一代的非典型人物。说他“非典型”,是因为他和所有“90后”少年一样,充满求知欲,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喜欢唱歌、打球、玩电脑,也喜欢看“超级女声”。  但他又是与众不同的,在他身上,难能可贵地充溢着“90后”一代在成长中迫切需要的孝心、爱心和感恩的心。    照料妈妈天经地义    “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陶星读初二时,55岁
期刊
有孝心,就会有孝行——孝心行动,以最大的诚意为父母尽孝心,才能称之为“孝子”。  张爱玲在《一别一辈子》中说:“有些话有很多机会说的,却想着以后再说,要说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有些事情有很多机会做的,却一天一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机会了;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却不在意没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机会爱了”。人生有限,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父母有生之年,应该珍惜父母给予的关爱和付出,适时地回报,哪怕
期刊
有一朵梅,不经意落于千年前含章殿下寿阳公主的前额,印下五瓣花痕,使“梅花妆”惊艳于世。有一树梅,在西湖孤山,让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二十年不入尘世。有一片梅,在江苏铜山县北的九里山,那是王冕手植,并筑“梅花屋”,与千株梅花朝夕相处。    怒放于冬的梅花,表里澄澈,肝胆冰心,坚贞傲骨,高格清韵,令冰冷的寒冬也动宕而摇曳,更让世人仰慕顶礼,为之成痴。  无数文人墨客画家将梅入画,以笔墨捕捉梅花的
期刊
1988年,75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巴黎聚会,取得了一个共识:21世纪的人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应该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我问杨振宁:他有没有参加那次聚会?他说没有,但是知道有这回事。  为什么要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呢?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如果要用一个字回答,那是一个“仁”字;如果要用一句话,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二人”,就是说不要什么事都只想到自己一个人
期刊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王冕《墨萱图》)天底下最亲近我们的人是母亲,现实中最容易被遗忘的也是母亲,母亲是孕育者、哺乳者、滋养者、教育者、牵挂者。母亲是坚强的,母亲是脆弱的,母亲是厚重的,母亲又是如此单薄的。走进母亲的世界,就像她无论离我们多远,眼神都始终没有离开过你我一样,因为在母亲的心里
期刊
人体消化系统有七道门坎,古代医书《难经》称其为“七冲门”,是食物进入人体到排出体外的必经之道,也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最为关键的部位。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好消化系统的七道门户,才能延缓衰老,增强消化功能,减少胃肠病的发生。    飞门。嘴唇为飞门,是消化道最外围的一道关口。常见干裂、焦枯、口唇疱疹等,应用清热润燥方法,给以黄柏丸、珠黄散。   户门。牙齿为户门,饮食经牙齿咀嚼,方能下咽。常见牙齿周围肌肉萎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