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母亲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hbrth565657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王冕《墨萱图》)天底下最亲近我们的人是母亲,现实中最容易被遗忘的也是母亲,母亲是孕育者、哺乳者、滋养者、教育者、牵挂者。母亲是坚强的,母亲是脆弱的,母亲是厚重的,母亲又是如此单薄的。走进母亲的世界,就像她无论离我们多远,眼神都始终没有离开过你我一样,因为在母亲的心里,专注了孩子,就专注了自己的一切。
   今天最缺乏的不是创造,不是新奇古怪的高科技,最稀缺的是原始的母亲文化。人类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母亲。女性正在被所谓的解放而欢欣鼓舞,正在为如何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奔波,正在为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而拼命,女性在得到更多关心自己和外在世界的同时,母亲文化却离我们远去,孟母只为小孟轲三迁时,有的母亲却在为住房而奋斗;当曾子的母亲为兑现食猪肉的承诺而磨刀霍霍时,有的母亲却为了很多“不得已”而不断失信于孩子;当岳飞的母亲为鼓舞孩子“精忠报国”而刺下血字时,有的母亲却不断鼓舞孩子为了个人成功不择手段。温良、诗书、诚信、爱国,这是中国传统母亲文化的主体,回归母亲文化,我们需要找回正在遗失的母亲文化。
  拯救母亲,就是拯救人类自己。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人文、素质、文化、良知、修养、教育、道德、伦理等这些关乎人类命运的主题,更多来自母亲的双手。解放母亲,让她们回归人文,回归教化,回归天然,减少她们为了生存而作无谓的奔波;拯救母亲,给她们空间,给她们亲近孩子,亲近土地,亲近自然,减少她们为了外在社会的要求而劳心劳力;呵护母亲,给她们专注家庭的责任,给她们不一样的生活标准,给她们一个母亲的尊严,给她们教育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减少她们为了取悦这个世界而委曲求全。拯救母亲这是个世界难题,是关於人类未来的命题。
  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母亲最大的幸福来自孩子的孝道,一个温良有德的孩子是母亲最大的杰作,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是母亲最大的骄傲,不要让母亲等待太久,久得已经无法再触摸到她满头的白髮。
  人生有一大苦就是生离死别,一个真正孝敬母亲的人应该知道,其实母亲永远在那里,一直在端详著你──自己的作品。即使在天国,她的精神一直在,在你的血管里,你的身心里。珍重你自己的德行、你自己的毛髮、你自己的心情、你自己的身体、你自己的幸福,这是一个母亲永远的牵挂。
  结草衔环必涌泉相报,一点点爱、一句关怀、一个温暖的眼神、一种深深的眷恋,都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因为母亲,我们一生都如此富有。
  愿以孟郊《游子吟》作为结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他文献
中国没有自己的“母亲节”实在是一个缺陷。  我们现在所过的“母亲节”,都是按照美国的”母亲节”来过的。实际上,“母亲节”还有很多,法国、印尼、阿拉伯等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节”。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没有自己的”母亲节”,这实在是一个缺憾!  全国政协委员凌孜曾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呼吁,将农历四月初二孟子出生的日子设立为“中华母亲节”。   凌孜委员是叶剑英元帅的女儿,她多年来潜心于儒
期刊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期刊
时间:2010年10月20日上午  地点:西安 刘一恒先生住宅  专家:费秉勋 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易学院院长   刘一恒 原空军某基地司令员 易经学者  【访谈手记】    20日上午,在西安王启鸣老师安排下,我们开车接了费教授,一同赶往刘司令家中。  王启鸣老师是年轻的易经学者,与费教授、刘司令是经常品茶论道的“易友”。费教授已退休多年,现已年近古稀。一件普通的夹克衫、手里一个蓝色的拎兜,
期刊
寒潮南移,气温骤降。如能和各位读者围坐在精神文化的餐桌旁一起动筷,品尝各式文化菜肴,当是一件快事。   这最先呈上的,是一道名为“图书腰封”的菜肴。本来,这道菜的特色是用新鲜名字和“厨师”推荐来招揽读者,但其大卖后却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现在绝大多数新书都要包上一张腰封以示其质量上乘。仔细一看,这五花八门的腰封上不是肉麻吹捧,就是虚假广告,甚至还有伪造的名人推荐……一本书就这样被做得又油又腻,无从下
期刊
“敬”是孝的基础  孝敬父母,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能让父母高兴,不为自己担心,处处从父母的角度考虑,是最不容易的。  李皋,字子兰,是皇室宗亲。李皋做衡州刺史时,政绩卓著,很受百姓爱戴,后因为奸人的诬陷,被质问审讯。在审讯期间,李皋想到母亲的年事已高,若是让她知道此事,一定会担忧生病,于是告诫家里其它人不能提及此事。每次提审,李皋一定要等到走出家门以后,才换上囚犯的服装,审讯完回家,也一定要在临
期刊
孔子通过“礼乐教化”要达到的绝不是让人受拘执的刻板社会,而是能让“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无为而治”的状态。“孝”是“仁之本”,这就是在鼓励以亲子之间的原发关系为源头的人生形态的多样性。  儒家传统更是明确提出“通三统”,也就是一种古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区的主张。  “通三统”说的是:当新王、新统或政治与文化的新时代出现并主导历史局面后,仍要以边缘的或“保护区”的方式保留前两统的文化与生存形态。更具
期刊
这是一个“90后”一代的非典型人物。说他“非典型”,是因为他和所有“90后”少年一样,充满求知欲,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喜欢唱歌、打球、玩电脑,也喜欢看“超级女声”。  但他又是与众不同的,在他身上,难能可贵地充溢着“90后”一代在成长中迫切需要的孝心、爱心和感恩的心。    照料妈妈天经地义    “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陶星读初二时,55岁
期刊
有孝心,就会有孝行——孝心行动,以最大的诚意为父母尽孝心,才能称之为“孝子”。  张爱玲在《一别一辈子》中说:“有些话有很多机会说的,却想着以后再说,要说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有些事情有很多机会做的,却一天一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机会了;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却不在意没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机会爱了”。人生有限,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父母有生之年,应该珍惜父母给予的关爱和付出,适时地回报,哪怕
期刊
有一朵梅,不经意落于千年前含章殿下寿阳公主的前额,印下五瓣花痕,使“梅花妆”惊艳于世。有一树梅,在西湖孤山,让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二十年不入尘世。有一片梅,在江苏铜山县北的九里山,那是王冕手植,并筑“梅花屋”,与千株梅花朝夕相处。    怒放于冬的梅花,表里澄澈,肝胆冰心,坚贞傲骨,高格清韵,令冰冷的寒冬也动宕而摇曳,更让世人仰慕顶礼,为之成痴。  无数文人墨客画家将梅入画,以笔墨捕捉梅花的
期刊
1988年,75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巴黎聚会,取得了一个共识:21世纪的人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应该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我问杨振宁:他有没有参加那次聚会?他说没有,但是知道有这回事。  为什么要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呢?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如果要用一个字回答,那是一个“仁”字;如果要用一句话,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二人”,就是说不要什么事都只想到自己一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