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起彷徨”正解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教版高语第五册第二单元选取了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其中对“寡妇起彷徨”一句并没有相应的课文注释。对此,有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解释为:“死了丈夫的妇人独自彷徨。”这样理解很明显是受现代汉语对“寡妇”一词解释的影响。很多教师对这一解释存有疑惑,笔者也认为值得商榷。
  《孔雀东南飞》的结局是:“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尾,寄托了人们追求爱情自由、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让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存有希望。如果将“寡妇”理解为“死了丈夫的妇人”,显然背离了文章的主题。再说诗歌的情节是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解释成“丧夫的妇人”也非常牵强。因此此种解释不够恰当。那么“寡妇”应作何解释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寡”的释义:
  1. 寡妇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夫曰寡。”最初的意思应该为:老而无夫的妇人。
  2. 寡,少也。(《说文》)
  例如: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②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
  3. 寡,独也。(《广雅·释诂三》)
  例如:①生成及彊而寡。(《左传·襄公二十七年》)②南面称寡。(《吕氏春秋·士容》)
  4. 死了丈夫。(《现代汉语词典》)
  根据“寡”的这些义项,我们是否能得到关于“寡妇”的相关释义呢?首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死了丈夫”这一含义,我们知道,“寡妇”是指死了丈夫而又未改嫁的妇女,当然这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解释。那么,根据《广雅·释诂》对“寡”的解释,我们能否认为,寡妇,是指因某种原因而孤独、独处的妇女呢?也就是独守闺房的妇人。我们来看看能否从古诗文中找到证据。
  汉朝袁康《越绝书》记载:“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三国时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一诗中有“边城多健儿,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句。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你既与了我休书,我和你便是各别世人。你知道么,疾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你若再上我门来,我挝了你这厮脸。”根据句义理解,我们明白这几句中的“寡妇”很明显是指,因丈夫在外而饱受孤单郁闷内心孤独的妇女。
  我们还可以从句式从对应词项中找到些许证据。很明显文句“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中,“行人”与“寡妇”是相對应的。在古代,“行人”一般指出行之人和出征之人。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句中的行人,指出征之人。唐张籍的《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句中之“行人”即指出门在外的远行之人。还有,“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孔雀东南飞》中的“行人”听见鸳鸯深情地鸣叫,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妻子,不禁停下来仔细聆听。因此,与行人相对的“寡妇”也应是因听到鸳鸯双双唱和从而产生对远在异乡丈夫(行人)的深深思念之情的孤独的妇女。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雀东南飞》中“寡妇起彷徨”句中“寡妇”应是指因丈夫在外而饱受孤单与孤独的妇人,而不是指丈夫死去未改嫁的妇人。
  我们须明白,做学问或者教授知识,应该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不能根据自己的了解,不负责任地妄下结论。
  
  (作者单位:沂源二中沂源一中)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习作(写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差异、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
目的:探讨对住院老年患者实施预防跌倒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12月住院老年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进行基础护理并用
古人云:“凡为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直接影响和决定文章的优劣。一篇考场作文立意是否深刻、高远、新颖,是拉开考场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近年各省市中考作文的有关提示中,也明确提出了记叙文“立意要健康”、“感情要真挚”,议论文要“观点正确”等写作要求
在论述灰色灾变预测的建模及预测全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灰色灾变预测的一种特殊情况——拓扑预测,提出对非平稳时序过程分两步预测,建立灰色拓扑辅助预测模型,提高了对非平稳时序
2008年6月21日上午,在江苏高考阅卷闭幕会上,吴锦教授代表命题组与阅卷组,针对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概括题得分尤差的情况,大声疾呼:“中学生的概括能力亟需加强。”  概括能力是许多地区高考考查的重点,概括题是历年高考的主打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整合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常见的考查内容是:①概括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内容、全文主旨、作
2011年10月25日,秋高气爽,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马飚亲临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视察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情况。马飚一行走进新建成的县初级中学教室,看到墙上挂着一块大大的电
塞利格曼提醒我们应关注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创造积极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但是,进入高中阶段,随着课业量的加大、学生的阅读要求越来越不易实现,不少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厌读的情绪,或者存在着阅读娱乐化、浅层次阅读的倾向,这些情况大大削减了阅读的有效性。怎样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和阅读能力?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由要我读到我要读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关注他们的积极
《祝福》开头描写鲁镇年底“祝福”的景象,说“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有学生问:“钝响”就是“沉闷的响声”,鲁迅为什么要用“钝响”而不用“闷响”?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有讨论的价值,便把“球”又“踢”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  学生叽哩呱拉地讨论了起来,忽然一生很兴奋地站起,说:“老师,‘钝响’和‘闷响’其实是不太一样的!‘闷响’只是‘沉闷的响声’,而‘钝响
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孟子满腔热情地勾画了他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社会图画。其核心就是“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能使民养生送死而无憾。但在这段描述中有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问题,很有必要提出来,与同仁们一道商榷,那就是“鸡豚狗彘之畜”该如何阐释?特别是该句中“豚”与“彘”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们看文下的注释:“豚,小猪;彘,大猪。”查阅相关工具书,也是同样的解释,看来该注是可靠的。再看作者主
本刊2008年第8期刊登了张登平老师的《由孔乙己“盘”着两腿说起》。张老师认为: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因偷窃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小伙计再看见孔乙己时,见他“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