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场作文“意”气风发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forvi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凡为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直接影响和决定文章的优劣。一篇考场作文立意是否深刻、高远、新颖,是拉开考场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近年各省市中考作文的有关提示中,也明确提出了记叙文“立意要健康”、“感情要真挚”,议论文要“观点正确”等写作要求,可见作文立意不容忽视。
  中考作文,特别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立意自定”,本意在于减少束缚,给考生张扬个性、展示文采提供舞台。遗憾的是有考生便由此认为可以淡化主题,轻视立意了,因而不少考生的作文写得很随意,根本不注重作文的“意”,不注重让作文的“意”亮起来。要知道,主题的深刻、高远、新颖,永远是衡量作文质量高下的重要依据。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发光。”
  怎样让学生考场作文“意”气风发呢?笔者结合多年毕业班教学和中考作文评卷的体会,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一些对生活的思考,让“意”深刻高远
  立意的深刻高远是指考生所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是能在常人的观点或说法上再进一个层次,也就是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生活意蕴。那么,如何在考场上写出立意深刻高远的作文呢?笔者认为“功夫在诗外”:平时要多读书,多思考,善于思考生活,对某一问题作认真、深入的思考,并向深处挖掘,表达出有深度、能启迪人生的“意”,在作文中彰显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以点滴小事折射时代和社会的影子。
  比如,今年我县八年级期末语文试题,作文题目是“______也是一种幸福”。一考生写“做‘第三者’,也是一种幸福。”作文开头写道:不是每一次掌声一定要属于自己,不是每一种光环非得戴在自己头上,做一个忠实的观众,做一个“第三者”,其实也很幸福。中间写了做三个场景的忠实观众、忠实的“第三者”,感受幸福的片断。结尾写道:在公园里,看到小学生呼朋引伴地嬉戏,他们的快乐在我的心头荡漾;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奥运颁奖台上的胜利者灿烂的笑容,我也为之欢呼雀跃;到农村,看着辛勤劳作归来的农家亲戚累中有乐的情景,他们幸福的笑容让我感动。做“第三者”,幸福着别人的幸福,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学生跳出常人的圈子,从他人的角度,理性思考幸福的内涵,思想就有了深度,从而一致被评为满分作文。
  思想深刻源于平时对生活的积累厚实、感悟深刻。作文要立意深刻,就要引导学生加强阅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这样的作文才能立意深刻。
  二、多一些对热点的关注,让“意”聚焦时代
  中学生作文容易局限在家庭、学校的身边小事,局限于个人狭小天地,写作视野小,文章内容大多是记录个人见闻感受的文字。如果能够突破这种局限,跳出个人圈子,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角度上,多一些对热点的关注,多一些对社会的关注,让作文的“意”聚焦时代,就极易获得考场作文的高分。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就是强调作文要有时代之音。从近年的中考作文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考生能关注社会变化,关注焦点热点,关注国内国际大事,关注街头巷尾时尚行为,并能根据话题和立意,巧妙地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素材融进作文中,体现出考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感悟。比如,关于汶川、玉树地震中感人事迹的称赞,对钓鱼岛、黄岩岛之争的思考,对“蛟龙”入海、“神十”飞天的向往,对“最美的老师、最美的妈妈”等的关注……将这些时代气息浓厚的素材在作文中体现,让“意”聚集时代,学生作文质量提升了一个档次。2008年龙岩市中考作文,以“力量”为话题。一考生以《爱的力量》为题作文,以汶川地震中的许多感人事例为素材:在灾难面前,我们伟大的民族沸腾了。谭千秋老师用爱的力量为四个学生撑起一片延伸的天空;女警蒋敏用爱的乳汁喂养废墟里救出的孤儿;无数的战士奔赴前线,日夜奋战在抗震第一线,从废墟里拯救出一个又一个生命,用爱的力量唤醒一个又一个即将沉睡的生命……这次地震,使中华儿女更加坚强,因为我们有爱的力量!
  作文紧扣时代热点,生动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在大灾大难中所凝聚起的那股爱的暖流,爱的力量。材料丰富,感情真挚,从而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获得了满分。
  三、多一些对人生的赞美,让“意”充满阳光
  由于中学生阅读面和知识面的狭窄,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分析问题时往往缺少理性,有失偏颇,容易片面化,在作文中往往表现出低沉、消极,甚至反叛的立意。
  要有效避免作文立意消沉,确保作文立意的健康,笔者认为:一方面学生平时要多看书,多思考,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避免走向片面和错误。另一方面,考场作文,应多一些赞美,少一份揭露;多一些讴歌,少一份曝光;多一些理解,少一份渲泄,让你的作文的“意”充满阳光。
  “意高则文胜。”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要注意挖掘素材的内涵,升华文章的“意”,从而提升文章的品位。因此,要写出立意高远文质兼美的好作文来,就必须多一些对生活的思考,多一些对热点的关注,多一些对人生的赞美,让学生作文的“意”真正亮起来。
  (作者单位:龙岩市连城县冠豸中学)
其他文献
学习文言文重在积累,特别是文言词汇的积累。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文言词汇,理解起文言文来才不至于吃力,学习文言文也才能由浅入深、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词汇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归纳了如下方法:  1. 记忆法  记忆,是学习文言词汇的最基本方法,特别是一些特殊的词汇更应加强记忆。一种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现在却已消亡的词汇。如“朕”古代是指皇帝的自称,可现在却只有“皇帝”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几十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而且它的断句和注释都从没发生过什么变化(基本上是沿袭了宋代朱熹的集注),按理说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似乎是不应该有什么疑义的。然而,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笔者对于教材的传统理解提出了两点疑义,现就教于各位同仁。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断句不当。  这样断句,前一句还好理解;后一句呢,它也是使动用法的动宾句吗?那么,它有几个动词,“行拂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其“总目标”、“阶段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多处都有表述。语文教师究竟要帮学生养成哪
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一种传统题型,为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记忆能力。综观2009年高考的18套试卷,名句名篇默写呈现出以下特点:从考查的形式看,题型以上句或下句填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批改、讲评作文,但效果却不太理想。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职教学生来说,更是
单元整体教学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新教育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有利于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迅速完成教学任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
本文讨论了求二次回归方程与真二次曲线的最大偏差及其可靠度的方法,并用于测定小麦产量与硫铵投入量的真正边际关系的精度,给出在满足最大收益前提下,小麦估计产量与真正产
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经济角度说,入世一方面可以使我国避免双边最惠国待遇的不稳定性,有助于扩大国际贸易和吸引外资规模,加快我国的体制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习作(写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差异、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
目的:探讨对住院老年患者实施预防跌倒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12月住院老年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进行基础护理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