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豚狗彘”为何不作“鸡狗彘”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_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孟子满腔热情地勾画了他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社会图画。其核心就是“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能使民养生送死而无憾。但在这段描述中有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问题,很有必要提出来,与同仁们一道商榷,那就是“鸡豚狗彘之畜”该如何阐释?特别是该句中“豚”与“彘”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们看文下的注释:“豚,小猪;彘,大猪。”查阅相关工具书,也是同样的解释,看来该注是可靠的。再看作者主张饲养这些畜禽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的——“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样问题就出来了。饲养彘是为了年长者食肉,那么饲养“豚”也是这个目的吗?我认为,这不大可能。在该章中,孟子说:“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为了保证“鱼鳖不可胜食”,连“数罟(细密的鱼网)”都不准“入湾池(池塘)”。又怎么可能在吃大猪时连小猪都吃掉呢?如果是为了维持肉食的经常供给而养豚,那为什么不索性在该句中把鸡狗也分出大小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看看同样是游说梁惠王的《齐桓晋文之事》一章。在该章里有一节同样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在描述中,孟子仅仅是把“养生送死而无憾”具体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罢了。一句话,两章都主张要“保民而王”必须使民有恒产,必须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保证。但孟子的使民有恒产,并不同于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仅仅是为了“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而已,是以温饱为前提的,并不是全民性的小康f在战乱不休、民不聊生的战国时代,社会现实决定了孟子不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既如此,那就有理由作出如下推断:
  “鸡豚狗彘之畜”实际上是有等差的温饱型社会的百姓物质生活的具体体现。从鸡到彘体现着百姓从温饱到小康的生活资料拥有情况:养鸡是仅仅温饱的标志;养豚家庭的生活略有提升,但还没有更多的饲料使豚成为供食用的彘,只能养鸡和豚了;而养狗者的家庭则有了较多剩余的生活资料,需要狗来看守和保护,这已接近小康水平了;也只有“鸡豚狗彘”都进入了饲养范围,才算是小康之家了。这养彘不就是孟子理想中百姓生活最高水平的体现形式吗?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了求二次回归方程与真二次曲线的最大偏差及其可靠度的方法,并用于测定小麦产量与硫铵投入量的真正边际关系的精度,给出在满足最大收益前提下,小麦估计产量与真正产
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经济角度说,入世一方面可以使我国避免双边最惠国待遇的不稳定性,有助于扩大国际贸易和吸引外资规模,加快我国的体制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习作(写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差异、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
目的:探讨对住院老年患者实施预防跌倒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12月住院老年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进行基础护理并用
古人云:“凡为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直接影响和决定文章的优劣。一篇考场作文立意是否深刻、高远、新颖,是拉开考场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近年各省市中考作文的有关提示中,也明确提出了记叙文“立意要健康”、“感情要真挚”,议论文要“观点正确”等写作要求
在论述灰色灾变预测的建模及预测全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灰色灾变预测的一种特殊情况——拓扑预测,提出对非平稳时序过程分两步预测,建立灰色拓扑辅助预测模型,提高了对非平稳时序
2008年6月21日上午,在江苏高考阅卷闭幕会上,吴锦教授代表命题组与阅卷组,针对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概括题得分尤差的情况,大声疾呼:“中学生的概括能力亟需加强。”  概括能力是许多地区高考考查的重点,概括题是历年高考的主打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整合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常见的考查内容是:①概括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内容、全文主旨、作
2011年10月25日,秋高气爽,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马飚亲临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视察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情况。马飚一行走进新建成的县初级中学教室,看到墙上挂着一块大大的电
塞利格曼提醒我们应关注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创造积极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但是,进入高中阶段,随着课业量的加大、学生的阅读要求越来越不易实现,不少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厌读的情绪,或者存在着阅读娱乐化、浅层次阅读的倾向,这些情况大大削减了阅读的有效性。怎样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和阅读能力?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由要我读到我要读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关注他们的积极
《祝福》开头描写鲁镇年底“祝福”的景象,说“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有学生问:“钝响”就是“沉闷的响声”,鲁迅为什么要用“钝响”而不用“闷响”?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有讨论的价值,便把“球”又“踢”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  学生叽哩呱拉地讨论了起来,忽然一生很兴奋地站起,说:“老师,‘钝响’和‘闷响’其实是不太一样的!‘闷响’只是‘沉闷的响声’,而‘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