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还是教育艺术?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暑假,身为教师的我们似乎都能短暂地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优势和长休的惬意,然而现在的假期却越来越多地证明着教师的悲哀。法定的长假总是被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和学习公然侵占,让你不得不心甘情愿地“被学习”。在这些假期学习形式中,最多的就是教育技术培训。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技术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一轮接一轮的教育技术培训,似乎要把教师都训练成技术能手。然而事与愿违,学习的结果,教育装备和手段的应用能力、操控水平、制作技术根本没有见长,神采飞扬中却多了许多的教学理论和教育理念,夸夸其谈的资本也一摞摞地垒起。
  教育技术到底带给了教师什么?
  每次教育技术培训中,培训老师都会让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技术?于是乎,大家畅所欲言,经过充分辩论,大家终于得到一个结论:教育技术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培训老师镇定地总结着大家的结论,然后微笑着抛出终极武器——AECT的定义!(这里省略了M个番茄和N个鸡蛋……)
  我们还是从鸡蛋和番茄中翻出这些AECT的定义仔细端详吧——
  AECT94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05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这个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自然是权威的,先后提出了6个定义,以至于国内以前的定义都相形见绌、抬不起头来: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No,No,以前的认识不到位,过于陈旧了。
  以文盲的理解能力对AECT的定义进行研读,终于归纳出了学习过程和资源这两个核心。不料,被培训老师一棍子打死了。不过还好,培训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极其活跃。
  然而,培训结束最大的感想却是,这是一次关于教育艺术的培训。
  这让我想起在大学里学习普通话课程的情形:我们敬爱的普通话老师从普通话的特点、优势、形成、作用,到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从普通话的发音、声调、音变,到如何学习普通话;从全国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到如何从方言来过渡到普通话,讲了一个学期,没有说过一句普通话,我们也没有学会普通话,对各地方言却有了更多的了解,还纠正了不少错读字。
  撇开黎加厚等人对AECT05的讨论和批判不提,个人也觉得这定义渐渐不那么“技术”化了。原来AECT是罪魁祸首,呵呵。
  但是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了一门学科和专业,并培养了大批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以及研究生。这些学习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或研究的人群,在教育技术的熏陶下,也在做着教育艺术的工作,并且感觉不到方向的偏离。
  技术的淡化也使得教育技术沦为教育艺术。艺术是独特而个性的,而技术是死板且模式化的,这就让人觉得技术是低层次的实现。一方面觉得不能把设备和工具看作技术,进行假想敌批判;另一方面,却真实而肤浅地把设备和工具认作了技术。
  教育技术并非是把教育过程作为技术来研究,而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合理实现技术。“教育技术更像教育工艺,也像教育工程。除非你真正从技术上考虑问题,否则就不是教育技术。”李怀龙在《什么是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6日)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里不是强调技术高于艺术。相反,教育技术的实现是努力的结果,而教育艺术的成就则是用心的结果。
其他文献
2016年的一个采访中,“80后”小说家张悦然说:“‘80后’绝不是同一个面孔,不是大家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我们不是一个团队,我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学追求。”更早一些时候,2006年《誓鸟》的读者见面会上,张悦然就请求媒体与读者不要再把她当作是“80后”,“我希望这本书(《誓鸟》)成为对青春的一个告别”。而颜歌在2015年某次采访中重提“新概念”的时候则说过“真正到了现在,我的写作,继续的写作,和新概
信息时代的学校课堂以前所未有的节奏在变革,微课程也以一种创生力量促进语文课堂的裂变。为此,第十三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在内容上作了变动,要求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微课程设计,并且制作出相应的微视频。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和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设计的这两篇教学设计,都体现出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展现了新技术发展下的语文教
4月14—15日,2017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研讨会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重庆圆满举行。会议介绍了由未来教育集团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FEG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系统V3.0(简称FEG教与学系统),并现场观摩了该系统的常态化教学应用。  会上,FEG教与学系统示范校做了大会经验交流。重庆市树人景瑞小学校长李华表示:“借助FEG教与学平台收集到的‘实时’数据分析,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迅速做出评价与反馈,
我是小尘,我漂浮在空气中,在人群中穿梭。我很细小,没有人注意我。  我是小尘,我到处游荡,不敢随意停留,怕给人造成伤害。我漫无目的,甚至不知自己存在有何意义。  我是小尘,我遇到一位慈祥的老人。老人说我很优秀,只欠雕琢。  老人用柔情之水,滋润着我。老人让我明白,小尘也可有自己的价值。我沉浸在幸福之中,并与老人一起雕琢自我。  有一天,老人低头吻我,我爬上了他的唇迹,来到了他呼吸的地方。随着一个喷
摘要:本文是关于计算思维培养的一个教学研究案例,该教学案例凝聚了作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体会,希望能对在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实践的广大高中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有所启发与帮助。  关键词:计算思维;Python语言;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2-0054-03  ● 研究背景  1.计算思维与高中信息技术
前言:  北京市的密云区是离北京市中心最远的区之一,但是在教学改革上,它一点也不落后,特别是在区里推行《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并开展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主题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后,该区很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都大大提高了。这看似跟“教学APP的学科运用”这个栏目无关,其实对于教育APP的深度应用与推广,却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不改革,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就一定不彻底,这是笔者一直以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新技术支撑下的各种信息系统的应用,让人们的起居、出行、购物、阅读等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高中学生是否能感觉得到?是否觉得习以为常?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出生在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时代,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成果,如学习
摘要:“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高职院校党建云平台内涵入手,阐述了在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中搭建党建“云平台”,可以使党建工作服务更加贴身化、学习资源共享化、工作领域更加广泛化、服务更加个性化的优势,进而探索了从如何解决“技术”、“人员”、“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构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云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设计往往更关注教材上的具体内容,所以造成很多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过分依赖教材,而忽略了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真正的课堂并不是基于教材内容的灌输,教师的“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最终迁移,知识和技能只是作为理解学科中的关键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要灌输的材料。本案例依据2017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生活真实情景入手,从感性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
离清明还有五六天光景,一大早,手机响了,有短信传来:一杆旗枪,满园清香。  短信脱胎于“清明一杆枪,姑娘采茶忙”,本是龙井村茶谚。“枪”乃“旗枪”之简称。茶家规矩,一芽之茶为“莲蕊”,一芽一叶为“旗枪”,一芽两叶为“雀舌”,茶友巧用茶谚告诉我,新茶上市了。看上去这是一条信息,实则是一帖邀请函。于是,匆匆买了一张卧铺票,直奔杭州——吃茶去。  你道这杭州是什么地方?在普通人的眼里,那是东南形胜,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