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准化病人(Standerdized patient SP)最初起源于加拿大,由McMaster大学Barrous教授1964年开发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国内外一些学者吸取标准化患者教学的精髓,采用培训过的医学生做标准化病人(Student as standerdized patient SSP )用于考核和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诊断疾病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将SSP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实习教学过程中,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培养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职业素质,为构建新型有效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4月- 2014年3月在郴州市某三级医院实习的本科护生共148人,其中男6人、女142人;年龄20~ 22 岁,平均( 21. 8 ±0. 45) 岁。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4人,两组护生在年龄、性别及本科期间学习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 。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护理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SSP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组织该院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学习SSP模式教学的相关内容, 并成立SSP培训工作小组,为实施此模式的临床护理实习教学做好前期准备。(2)带教老师对担任SSP的护生进行培训,要求态度严肃端正,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典型病患的特点,直至在动作、表情和声音上达到逼真扮演典型患者。(3)结合典型病例、疾病知识点,以问题为中心的形式展开教学,将SSP和实习护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由SSP充当患者的角色,以护理教学查房、情境模拟教学等方式进行互动,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护生在带教老师的主持下针对特定临床病例特点,结合所查阅的资料进行研讨。
  1.2.2评价方法
  实习前后,采用理论知识考试、操作考核及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综合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学习兴趣以及职业认同等。
  2 结果
  两组护生实习前后理论考试及操作考核成绩的比较
  如表1所示,实验组实习后理论考试及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3讨论
  本研究表明:实现组与对照组的护生在实习前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在实习期间对实验组的护生采用SSP模式进行情境模拟教学,其理论和操作成绩都有显著性提高,与对照组的护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将SSP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实习教学过程中,能为护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全面考查护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SSP在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主要应用于内外科护理学、健康评估。它的成能 够为护生提供稳定的考试及教学资源,让护生在一个接近真实的场景下理解、构建知识的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依照教学上的需求,设计典型的临床案例,增加了课堂设置的弹性及灵活性通过使用SSP,可以培养护生多方面的能力,护生不仅可以实践临床操作,还可以训练沟通技能,同时可以评估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临床判断能力。但SSP不能完全取代患者,因为护生接触有典型病史的SSP,而实际患者的临床表现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这样会使护生缺乏对临床疾病多样性的认识,面对真实的患者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同时SSP本身是正常人,不能提供典型的阳性体征,而且模仿的疾病种类和症状比较有限,SSP扮演的都是典型患者,而临床上实际患者的症状体征并不都是典型的。
  综上所述,SSP对护生本人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促进了他(她)们自主学习、培养 他(她)们观察能力、锻炼了他(她)表演能力及表达能力。SSP的表演要求模拟有关临床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并能充分表现患者的言行举止,对护生客观评价、认真指导、示范到位。SSP作为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护生临床技能操作的掌握、有利于培养护生良好的护理职业素养、缩短技能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差距。但SSP也有缺点,不能显示阳性病理性体征,还需要我们以后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郑方梅, 邓添. 学生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1): 111-112
  [2]雷利霞, 贾长宽, 吴晓莲标准化患者在<传染病护理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信息, 2011.08, 24(08): 5267-5268
  [3]徐文婧 张平 赵正据. 学生标准化患者在骨科护理临床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08): 129-131
  基金项目:湘南学院校级项目资助(2013YJ5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究透析疗法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和其他一些严重疾病;方法 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结果 血液净化的目的在于替代衰竭肾脏的部分功能,如清除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结论 血液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有弥散、对流和吸附等。  关键词:血液;透析;透析率  透析是指溶质从半透膜的一侧透过膜至另一侧的过程,任何天然的(如腹膜)或人造的半透膜,只要该膜含有使一定大小的溶质通过的孔径,那么这些
期刊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究冠心病诊断中心电图ST段压低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了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院心电图检查中80例ST段压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将36伴有典型胸痛患者设置为研究组,34例不伴典型胸痛患者设置为对照组,上述患者均接受12 导联的心电图监测。结果:研究组脉造影阳性率(80.6%)显著高于对照组(32.4%),p50%为阳性;动脉狭窄<50%为阴性。  1.3 统计学资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与经鼻泪管逆行置管治疗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鼻泪管阻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对照组则采用经鼻泪管逆行置管治疗,比较两组的术后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0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100例,在征得患者的同意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50例,采用持续负压吸引疗法;对照组患者50例,单纯地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观察组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 对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额叶癫痫患者的疗效进行研究。方法 将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58例额叶癫痫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以及对照组29例,其中对照组仅仅给予卡马西平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为68.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7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55例,按用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利培酮治疗,对照组应用氯氮平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副反应量表、健康状况量表等比较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无明显差异,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观察组副反应24.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鱼鳞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25例鱼鳞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口服中药汤剂以及外用中药搽剂与乳剂的方案为其实施治疗,对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及用药不良反应加以记录与分析。结果:125例患者中治疗有效者110例,总有效率为88.00%;共25例发生副作用,总发生率为20.00%,10例为鼻出血/口干,15例为局部刺激/过敏反应,经处理均有效缓解;随访期间,27例复发,总复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成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成年患者12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治疗方法:给予头孢克肟、稀化黏素等药物口服,给予1%的呋麻滴鼻液进行滴鼻,鼓膜穿刺抽液并注入药物以及咽鼓管吹张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中耳炎治疗:给予头孢克肟、稀化黏素等药物口服,给予1%
期刊
摘要:目的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患儿58例分为对照组29例以及观察组2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综合急救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惊厥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45.44±25.61)h、(7.46±2.11)d、(9.17±2.31)d,对照组的平均惊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梅毒检验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已确定梅毒阳性患者18例和梅毒阴性患者82例进行分析研究,利用RPR、TP-ELISA和TPPA三种检验方法进行梅毒螺旋体感染检验,比较三种检验方法的检验准确率,并分析影响其检验结果的原因。结果:TPPA检验结果准确性要明显优于RPR和TP-ELISA检验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