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乡村教师择业动机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kang3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乡村教师的择业动机与职业适应性是影响乡村教师职能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在研究中发现,新入职乡村教师复合动机所占比例最高,内部动机占比较少;乡村教师的职业适应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职业认知得分均较低;乡村教师的择业动机对教师的职业适应性有显著影响.因此,应当持续给予乡村教师制度性保障、增加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丰富新教师职前培训内容,改善乡村教师教学工作环境,提高其职业适应性.
其他文献
据《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2日02版报道:公益性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首要属性,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应该坚持公益性,而不是以逐利为首要目的.针对学生负担重问题的治理,过去对学生在学时间和课业负担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期刊
青年教师作为县域普通高中学校的中坚力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青年教师是县域普通高中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青年教师发展的现实因素,山东省曹县第一中学从2013年至今,基于职业规划、教育教学、科研水平3个方面着手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人民日报》2021年9月17日 07 版报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
期刊
高考制度的改革对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既体现在教学技巧方面,也体现在教育理念方面,再加上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这些都决定了高中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紧迫性与科学性.文章主要从教师树立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方面着手,希望以此实现教师教育素质、职业道德、教书能力等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新时期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与优质教育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中小学师生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戈夫曼的拟剧论拓展了优化师生关系路径的分析视野.以戈夫曼拟剧论视域而论,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着师生互动“剧本”受到现实挑战、教师形象塑造欠缺印象管理、教师角色扮演缺乏学生立场、师生互动地位缺乏应有平衡、师生互动距离明显不当等诸多困惑.为此,需要完善“剧本”表演框架,优化外部环境;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打造理想形象;明晰教师角色定位,强化“学生”意识;辩证对待舞台形象,维护学生自尊;注重师生互动的适度性,保持恰当距离;从
据《广州日报》2021年9月17日A4版报道:近日,媒体调查发现,新学期伊始,一些学校门口的奶茶店、文具店、书店穿上“马甲”做起了游戏租号生意,“只需5元就可以租到一部手机和现成的游戏账号”.
期刊
学校活力是学校主体依靠自身创造性,应对外界干扰,革新相应主体活动方式,体现自主生命力的一种状态.学校活力有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并且对立统一存在,目前学校活力的实然之困在于:政府权力频繁干预,学校行动活力受阻;学校发展理念固化,学校思想活力受限;学校师生表达失声,学校主体活力欠缺.为此,学校活力的应然之径为:限制政府权力干预,提高学校自治活力;树立正确发展理念,开发学校思想活力;鼓励师生献言建策,夯实学校师生活力.
文化机制是校长交流轮岗的重要机制.在交流轮岗中,校长的文化特质与交流学校的文化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并产生作用.同时,校长轮岗打破文化的稳定性,带来文化的变迁.轮岗校长到了新校,面临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及文化霸权等一系列文化困境.校长只有清醒认识文化差异,正确看待文化冲突,彻底摒弃文化霸权,积极寻求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学校新的“文化名片”,提升学校文化层次,才能使校长交流轮岗最大程度上带动学校发展.
对话是教学开展最基本也最直接的方式,但由于缺少对深度对话的基本认识,致使教学中仍旧存在大量的浅层对话.真正的对话应当是空间性、交互生成性与感受性的多维统一,应当打破传统的物理空间隔阂,实现内部精神在时间、空间上的多重融合.因此,可以借助认知语言学的依据以及自觉的深层情感倾诉本能实现深度对话,并进一步明确实现深度对话的应然路径,即教师对“我—你”关系再认知、创设解构式的问题情境、生成包容性的对话空间.
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建设劳动教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要旨和具体实施现状,着重分析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在专业标准层面、教学质量层面与考核评价层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学校和教师视角出发,提出编制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拓宽劳动教育教师实践平台、完善劳动教育教师考评体系、提升劳动教育教师待遇等措施,以促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培养,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