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爱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2433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健在的时日里,我惯常安静地斜倚于墙边,或端坐于小板凳上,用欣赏的眼光瞅着她做家务。凝视着母亲那灵巧而变幻多姿的手指,我时而出神发愣,继而引发沉思,触发几许感慨。? ??
  母亲并非名门出生的大家闺秀,也没读过书,可母亲生性聪颖好学,长了双壮实而灵活的手,做起事情来条理清晰,分寸精准,一招一式里透出卓尔不群的魅力。
  自十八岁嫁给父亲后,母亲似乎就没省心省力过。除了接连诞下了六儿五女,还得操心费神打理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穿。苦涩岁月里,家境捉襟见肘。被残酷现实割裂得支离破碎的时光,尤需拿思绪去缝合,用心血去弥补。
  面对这样一个挤攘嘈杂的大家庭,整日乐呵呵的母亲颇具大将风范,临阵不乱,镇定自若,哪怕煮锅大麦粥,烙张薄面饼,也能把一日三餐打发得光鲜出彩
  开春后,万物复苏,草木葳蕤。母亲常趁农活空隙,挽上竹篮,去郊外挑马兰。那时地肥,随处可见鲜嫩的野菜,母亲弯下腰,用手指齐根一掐,碧翠的马兰就成了母亲的战利品。不消一个时辰,马兰已堆满竹篮。回家后,母亲将混在马兰里的杂草、黄叶一一择干净 ,漂洗,焯水,冷却,拧干,切碎,撒上盐、糖、麻油,拌上切得细如绿豆的香干末,一盘让人垂涎欲滴的香干马兰头就可以上桌了。三月的桃花汛过后,宁静的桃溪河里鱼虾成群,螺蚌聚堆,母亲时常蹑手蹑脚地沿着河滩巡察,然后迅捷伸出那敏锐的手指,逮住目标(当然,捉鱼虾是需用竹簸箕兜的),回家或清蒸,或爆炒,给我们做时鲜佳肴,惊喜着一个个清苦的日子。
  时光,像位步履倥偬的过客,一转眼,蚕豆熟了,麦子黄了,母亲倏忽反应过来,端午节已溜至眼皮底下了呀。早有盘算的母亲,取下事先采好,挂在走廊上方的粽叶,洗净,晾干。再取出浸泡过的糯米,坐在小板凳上,不疾不徐地裹粽子。只见母亲取出两三片粽葉,夹在中指与食指之间,凌空悠然一旋,再将叶尖剪去,剩余的部分塞进内里,一只尖脚粽子的外壳迅即成型了......母亲裹粽子时,最能真切展示她手指的柔韧灵活程度,几片凌乱的粽叶,到她手里便成了听话的宠儿。也就那么不经意的三弯二绕,瞬间便塑捏出棱角分明的粽子。看母亲裹粽子,不啻是种享受。
  腊月里,我家每年都要做很多糯米粉团子,足够一家人吃上整个正月。身高力大的哥哥揉好了米粉,母亲就卷起袖子开始包团子了。先从粉团上取下一块,在竹匾里反反复复搓揉,直到搓成圆柱形,然后掐成几乎分毫不差的一段一段。抓起一段,放在掌心里搓啊搓,搓至滚圆,再用手指夹住,飞快地在指间旋转,少顷,四周厚薄均匀的团子坯便做好了。嵌进馅,封好底,置于左手掌上,右手围拢,轻轻搓几下,一只团子便从指尖诞生了!除了包白团子,母亲还会做些粉色的、绿色的团子。看着如艺术品一般油光鲜亮的团子,我常常不忍下口吃了。
  从母亲指尖蹦出来的,远不止这些食物,更多的是蕴含其中的深情厚爱。试想,假若对家人没有诚挚敦厚的爱,谁肯舍弃个人嗜好,满身心惦念着家里,如此不辞辛苦地劳碌呢?
  我向来是用崇敬的目光仰视母亲的。静下心来回望既往的历程,我怎会忘却母亲指尖流泻出来的爱,非但倾注在食物中,还凝结在千针万线里。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劳动妇女,能做一手精致的针线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可母亲就是那代妇女的杰出代表,在我的故乡桃溪镇上,她的针线手艺确实是妇孺皆知、久负盛名的。
  年幼时,家境寒苦,兄弟姊妹们穿的衣服、鞋子基本由母亲自制。尤其是母亲做的青年装、斜襟棉袄、棉背心及各式布鞋,更是令人钦羡,赞不绝口。 一块粗陋无奇的棉布,经母亲丈量、裁剪、拼接、缝合,再经过拷边、开钮孔、贴袋、订纽扣等繁复工序,一件合身、大气的衣服就好了。
  做鞋,堪称是母亲的一项绝活。她从年轻时做起,一直做到七十多岁,经年不辍,乐此不疲。做“蒲包”时,灵敏的手指将碎布片贴得平整匀称,纵横纹理井然有序,十分熨帖。扎鞋底时,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着针箍顶针屁股,让针穿过厚实的鞋底,有时我常感叹母亲的力气大,有本事,只那么轻松一顶,针倏地就穿过鞋底了。巧手做出时尚鞋,母亲做的鞋的品种也由单一的单鞋、棉鞋,扩展到圆口鞋、方口鞋、松紧鞋、搭袢鞋、鸭舌头鞋和单拖鞋、棉拖鞋。在材质选用上,母亲大胆革新,使鞋更具时尚感与美感,令我们喜欢有加,爱不释手。母亲偶尔也会给侄儿侄女或街坊邻居做上几双色彩缤纷、栩栩如生的“老虎头”童鞋,不知博得了多少人的赞美和感谢。
  母亲这辈子究竟做过多少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明晓的是,全家这么多人,一年四季穿的鞋,都是靠母亲那双勤劳、粗糙的手一针一线制作出来的。还有我们的后代,也有不少小辈是穿着她老人家做的鞋长大的。
  我曾不止一次拽住母亲的手,掰着她的手指仔细观摩端详,试图探究出母亲的手指怎会那么灵巧。母亲一头雾水,不解地说:“傻儿子,我的手指有什么好看的哟!”是的,母亲的手指其实与他人无异,没甚两样,之所以那么麻利会做事,那么神奇而有魅力,我想,应该是她热爱生活,看重家庭,珍爱家人的那份内动力在不停驱使吧。
  手指缔造爱,手指传导爱。母亲用手指书写生命的诗章,也用手指将这个世界装扮得馨香和美。
  褚福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字散见于《人民日报》《散文百家》《小说月刊》等报刊。著有散文集《掬水闻香》《心音》。
  编辑    沈不言
其他文献
1977年的冬天比往年都阴冷。回老家的第三天,是腊月二十七,也是我们南方的小年。  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小年对于父亲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可是在那时,我脑子里对于小年的记忆,除了能吃上一顿美美的猪肉,就只是和父亲一起去上坟山了。  吃猪肉自然是欢天喜地。小年这天,母亲总要淘上比平日多一倍的米,盛饭时母亲也总是把一碗饭堆到足够高,有时还要操起锅铲在碗里压一压。这对于几乎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大米
期刊
我从小就生长在太湖湾的小村庄里。有事没事,我都喜欢站在太湖边看看湖水,无论它是轻涛拍岸,还是狂风大浪,我伫立水边,总能感受到它给我的某种生命昭示。九死一生,这词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相对于肉体的疼痛,心灵曾遭受过的创伤远大于它百倍千倍。  我虽生长在清贫之家,但自有记忆起,大饥荒已过,父亲开垦的“十边地”种出的南瓜山芋,基本已能让全家人填饱肚子。总是父亲的骨血,总是母亲十月怀胎生的,以至前边已有三
期刊
浙江建德之行,印象最深者,是梅城。“百丈见游鳞”的江水之畔,这座亲切小城,我在梦中似乎到过。  梅城,千年古邑,是昔日建德县治和严州府治所在地。在梅城,我暗暗惊叹于古人择地的眼光。古梅城之址,实在是隐于青山秀水间的一处东南形胜。  城,北倚高大雄伟的乌龙山(“一郡之镇山”),南面“清溪清我心”的新安大江,而从更南处注来的巨流兰江,恰在城下汇入新安。站在半朵梅花形的南城墙上,可俯临清流,远眺一带连绵
期刊
我常常会想起乡下老家的麦地。  冬去春来,麦地里的麦子开始蓬勃生长,到了春末夏初的时候,麦子已经长得有半尺高了,风一吹,一波又一波的绿浪在无垠的田野里翻滚着,发出好听的声音。此刻,地头上的绿树也在风中摇曳着,枝叶“哗啦啦”地响着,和麦子摇动的声音互相应和。麦子的香味四处弥漫,明亮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下来,辽阔而碧绿的麦地闪着光。村外的小路上,父老乡亲一趟又一趟地往麦地里跑,关注着麦子的长势。孩子们蹦
期刊
瓦青柿红,树高攀屋,筛出满院碎金,斑驳迷离。从记事起,那棵柿树就安扎在了院内,树干清瘦,树叶葱茏,与红砖青瓦的房子一起,照应着家人的安生。柿树守时,春天,枯枝起死回生般地发芽,青嫩娇羞;夏天,枝叶茂盛,遮蔽整个院落;秋天,硕果累累,似灯盏,光艳迷人。家,被一片金红包裹着,温暖喜人。  听姐姐说,小时候农忙时,只有她在家里陪我。姐姐一身粗布碎花衣,两束麻花辫,树叶筛过的阳光扑在她有些土气的脸上,我扣
期刊
一天早上,我起床有点晚,爸爸妈妈已经出门干活儿去了。二哥和三姐坐在门槛上,看来今天二哥比我先起床。三姐留在家里,一是照顾我们吃早饭,再是负责做午饭。  “幺妹,起来了,去吃早饭吧。稀饭在锅里,桌子上有咸菜。”三姐念叨。  我很快吃完,就从他们两个中间跨出门来。“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呢?”家里没有大人,感觉心头空落落的。  “他们去东深沟那边砍柴了。你自己玩去吧。”  “哇,这里有棵树梢!二哥三姐,
期刊
没有一场大雪的冬天不叫北方,什么样的雪才是大雪呢?诗人陆游有诗句很妙:“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陆游的笔下,雪大概有上千顷那么广阔,洋洋洒洒地下着,像天上有人在抛撒花朵一般,一朵、两朵、三四朵……无穷无尽。  小时候,我家院外有一条路,路南面就是村里的大片自留地。我不知道那地是否有上千顷,但是,陆游笔下凝如羊脂的美玉和天空散落的素花,我是经常可以看见的。  农村的雪和农村的人一样不会做作
期刊
1  秋天里忙碌,是乡村的习惯。  秋天忙得比春天要从容。春天是紧迫的,土地像饥饿的小孩,张着嘴叫着嚷着等人用种子去喂饱,迟一步,就错过一年。春天特别让人慌张,心老是提着。  而秋天不同。  棉花白成一片,是摘的时节了,摘得从容,不必像春天下棉籽营养钵时那样抢时赶工。  稻子熟了,农人在田地弯腰挥镰,麻雀们尾随在后,欢快地在收割后的田里觅食。  谷子进仓,整个晒场,在谷子进仓后都留给了新稻草,还有
期刊
亲爱的小钱: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2035年。我已经年过不惑,而你年届而立。说到写信,我竟不知道怎么的,第一个就想提笔写给你。  你在云南,刚刚上完了一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我通过同步直播,看完了课堂实录。公开课里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两个人物出现的意义是什么?有学生援引了原文中的句子说,老马和小马让祥子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自己的将来,从而彻底妥协,选择娶了虎妞。听到这里
期刊
有人说,人生幸福的事情,就是回家可以敲门喊:“老妈,我回来了。”前些日子,路过地铁站,在茫茫人海中,看到了一个硬核广告:请放下手机,回家看父母!瞬间直击我内心深处。自2020年大年初三,我驾着车穿越因疫情封锁而宛若清场般的高速公路返宁以来,一直没回家,我想家了……  宁城下了2020年的第一场雪,又遭遇了零下八度的低温,但路面结冰也不能挡住我回家的脚步。出发前,没通知父母,不想让老人家担心。当车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