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anli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秋天里忙碌,是乡村的习惯。
  秋天忙得比春天要从容。春天是紧迫的,土地像饥饿的小孩,张着嘴叫着嚷着等人用种子去喂饱,迟一步,就错过一年。春天特别让人慌张,心老是提着。
  而秋天不同。
  棉花白成一片,是摘的时节了,摘得从容,不必像春天下棉籽营养钵时那样抢时赶工。
  稻子熟了,农人在田地弯腰挥镰,麻雀们尾随在后,欢快地在收割后的田里觅食。
  谷子进仓,整个晒场,在谷子进仓后都留给了新稻草,还有推着铁环奔跑的孩子们。
  秋天的云,又大又低。云下,在草垛上散步的麻雀们,小得有点孤单。
  炊烟升起,鸡们闲庭信步,女人在屋内纳鞋底,男人整理春耕要用的农具。
  新稻草盖成的屋檐下的生活,安逸得很。
  炊烟四起时的乡村,锅里煮着新米,灶膛下燃着新稻草。收获带来的喜庆让乡村突然像变成新的一样。就连傍晚时边走边看的狗、归圈的鸡们,也在这种喜庆中变得步态从容。
  以上这些,是种植类社会的生活节奏。
  2
  乡下的秋天,多是用来种植的。
  在稻子收割后的土地,埋下大蒜头,洒下芫荽和菠菜种子,这两种植物长得爽快利落,种子入土后,下场秋雨,就长茎长叶了。
  莴苣与以上两种不同,有点矜持。萌芽后,要从地里一株株重新移植到开阔的大田里。不喜欢扎堆,这便显出了大家闺秀的气质。
  样子好看的莴苣,亭亭玉立,风一吹来,茎是直立的,叶是招展的。两下一比较,边上站立着的芫荽和菠菜,就显得非常普通,不比莴苣的风情。
  莴苣再风情,也只是有风情而已,不像黄芽菜,那是满满的风月,盈盈浩荡。
  风情与风月,差了许多距离,风情是人间的,风月是天上的。
  霜冻之前的深秋,黄芽菜生长的样子像村里女孩,虽然每日里粗茶淡饭,风里来雨里去,但一样是父母爷奶的心头肉,一样的生得粉白娇嫩。
  乡村女孩子的粉白娇嫩,是落在南瓜上的那层粉,粉嘟嘟的,轻轻一抹,粉就沾到了手指上,放到鼻前一闻,能嗅到淡淡的清香,那种香,若有若无。
  乡下女孩子的白,也是带着植物的某种品质,像莲藕,结实、健康。也像乡下盛饭盛菜的大碗,白,不是纯白,有着陶土的色泽,阳光下一照,红润润的,让人生出许多的欢喜。
  乡下的女孩子,自由自在,粉白娇嫩,只要不反了祖上留下的规矩,一切都随着你的性子来长。这就多了莴苣所没有的气韵,风月之妙就在这里。
  3
  秋天里栽完最后一茬油菜秧,刮过村庄上空的风就日日凛冽起来。
  这是冬天来了。
  阳光照在庄稼上,虫子们在深土里睡觉,等着明年惊蛰时的雷声来叫醒。地里的活渐渐稀落,男将们扛着棉花卷、拖着大铁锹去海堤边出河工了。
  我的村庄离海四十公里左右,但一大半的村民没有看过海。他们过的是种植类生活,海风与河风轮流或交替着从村庄上空刮过。他们知道有海在距离很近的地方存在着,但从没有想过去看海。只有村里的男人,他们见到过海,他们每年冬季去海堤边,挽着裤腿,甚至赤脚,流着大汗,挑河、挖沟、引水。甚至,填海。
  向大海要土地,一个时期成了当地的重要任务。
  村庄里的人,谈起他们的邻居大海时,带着同情,说住在海边可苦了,一年四季没有米吃,那里的地,泛白,带着盐花。那里的人,长得土气,男的女的脸都是黑的,被海風吹的。
  他们把海边的人,一律简称为:海里的。
  谁家有海边的亲戚来了,邻居们客气地问:家里哪来的贵客啊?对方答:海里上来的二姨奶奶。
  有位亲戚住在靠海的村子里,每次来,回去时都背着大包小包。春天来,给过年腌的咸肉。夏天来,给地里长的菜瓜。秋天来,给新米,给晒好的山芋干。冬天来,给过年吃的馒头、年糕。
  奶奶每次都嫌给对方带走的东西太少,她对儿媳妇说,别手太小,我们有地,吃掉了还能长,海里能有什么,有地也长不出来,泥都是又苦又咸的。
  平原上的村庄,过的是河流带来的种植生活。他们善良地同情大海。
  但现在,大批过着河流生活的人,涌到了海边去打工。河流滋润过的土地,基本上都不种庄稼了,建了各种工厂。
  而海边,种起了西瓜。河流边年轻的女人,年初五一过,就成群结队下海,等到“五一”节左右,再成群结队回来。
  邻居家的桂芳,跟我同年,她是下海种西瓜大军中的一员。返回村里时,带回一麻袋小西瓜,十个,给左右邻居几家分一分。自己家留两只就够了。桂芳种西瓜,每天工钱三百元。午饭由雇主送到田头,十分钟吃完。
  海里的人,称桂芳她们这些是乡里的。越往西,离海边越远的,越是“乡里的”。乡里的人,没有地了,在外面流浪打工。
  多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河流边的大男将们,坐着拖拉机,拖拉机上成麻袋地装着黄芽菜、青菜、猪肉,一路向东,去海边出河工。
  在工地上白天流大汗,晚上喝白酒,吃猪血烧黄芽菜。男将们走后的日子,女人们用玉米粉子在大锅里熬糨糊,拆旧衣服,把门板卸下来摊在太阳地里,刷一层糨糊贴一层旧布。大年初一,全家老老小小就能有一双新鞋穿在脚上。
  这就是苏中故乡一个村庄里的冬天。但我的父老乡亲不认为这就是冬天,他们固执地在等待一场雪。
  冬至前后,会有一场大雪覆盖在苏中平原上。只有下了雪,才真正是冬天来了。雪怕羞,白天不下,使劲刮冷风,第二天醒来一推门,那雪恨不得贴着门挤进屋来。
  下小雪,大多数孩子都不到校,老师也不怪,像父亲一样的笑笑说,太冷了,在家烘炉子吧。
  老师们倒是不怕乡下的路难走,都到校汇了齐,也就七八个人。
  操场边上有学校的自留地,种青菜、大蒜,学校食堂自用。还开辟了一块地,长红花,夏天开的花漂亮,深秋时卖给乡上的药店。   地里的活,是老师课后带着学生一起做。地窄,学校小,孩子少,师生们挤在一起像做游戏一样就把活完成了。
  白雪盖住了操场和那块庄稼地。偶尔有小雀从上面飞过,很快就没入掉光叶子的树丛中。校园四周长满高大的榆树,春天,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捡榆树花,用白糖渍了当菜吃,或者摊在操场上晒干了卖给药店。
  榆树花摊在地上,满满的,像下了一场雪。但比雪芬芳,比雪暖和。
  真正的雪天一到,也像是榆树花开遍了天上人间。只是少了榆树花的香气。
  孩子们不到校的雪天里,老师们派校工去村里买羊,一只。
  再从代销店里买几瓶海安粮酒,用的是卖红花的钱。
  这一天,学校里的钟不响,黑板前的粉笔灰不飞,屋檐下站着,能听到雪落在平原上的声音。
  老师们这时不像老师,像同学们平时看到的亲戚或者邻居,他们快乐地围着桌子,开心地说着闲话。男老师的口袋里别着一支或者两支钢笔,女老师棉袄领口处总往外翻着一片春意盎然的假领子。那时流行假领子,表示里面穿了件好看的衬衫。像善意的谎言,为的是一份体面。
  一切都是好看的。
  雪后,天晴,孩子们来上课了,教室里有股淡淡的膻味。
  老师们招呼一个班接着一个班的小孩排好队,轮流进厨房喝羊汤。碗不够用,几个人一组换着喝。
  喝的羊肉汤上面浮着细细的蒜花,绿绿地漂在土白色大碗里。
  喝过羊汤,就要期终考试了。考试结束,孩子们扛着开学时带来的板凳,回家过年。
  4
  春天,万物生长,苗苗们、土地们,分分秒秒都在往上冒着氤氲的热气,越生长越吸吮,人和物都相互吸吮得饥饿难忍。
  真饿,虽不至于饿死,半饥半饱更难受,肚里空,嘴里发苦,胃里往喉咙口冒酸水。
  别的地方开始暴发血吸虫病。生产队接到任务,给乡上的药店收集癞宝浆,说是这浆制药可以治血吸虫。
  乡下人把癞蛤蟆称作癞宝,人手一只铅皮夹子,大人下田小孩上学,口袋里都带着铅皮夹子,随时随地掏出来对癞宝下手。那个春天,万物都在发育生长,刚刚熬过一冬的癞宝们却痛苦无比。
  惊蛰后,逮到癞宝后,用发下来的铅皮夹子,往癞宝头上的两只小角一夹,从中挤出几滴白色的浆来,可以换到钱。
  哑巴夫妇取了浆后,顺便把癞宝煮了吃,中毒,人没了。无儿无女的,上海没来人,生产队集体捐了钱,把他们埋在通榆河边。
  通榆河边的田,都是肥田,埋在好田里,算是厚葬。通榆河边的地,四季长庄稼。
  去地里劳作的人,逢到清明或者七月十五鬼节,都记得带捆黄草纸去坟前烧一下,作两个揖。算是把他们当作生在这块土地上的自己人。
  5
  回到乡下,我能看到的田野,越來越少。
  田野上盖起房子,高大的屋,成片地堆在田野上。那些是工业园区,当时建起来是为招商引资,先筑巢再引凤。凤没有引来,就空着,就关着,就锁着,就闲置着。
  我站在那边,像站在陌生的异乡。
  庄稼少了,田野瘦了,风就显得硬削。
  在树下随意来回转着。一转就一脚踩到什么硬硬的东西,低头一看,露出一点茎,是块大半个身子埋在冻土里的山芋。
  这块土地,上一季定是种的山芋。
  这个可爱的小家伙,不知是不是调皮地躲过了农人的手,还是被可怜地遗忘了?我干脆除了手套,轻轻往土里一探,山芋就跳到了手上。大半个手掌那么大的山芋,还连着一小段茎在土里。
  看看手上的山芋,独自笑笑。
  笑给田野看,笑给记忆中在田野上奔跑过的自己看。
  那时多好,田野辽阔,奔跑自由。哪像现在,离开了田野后,我只会为生活奔波,不会为自由奔跑。
  准备往回走之前,我想了想,把那山芋又埋回了土里。
  同行的人不解。我说,给土里的虫子留点食吧。
  走了两步,回过头来,折回去。把山芋重新往土里埋得深了点,是担心被人发现再刨回去吃了。我说,如果虫子不吃了你,你明年记得要发芽。我对这颗山芋有着天然的信心。
  6
  后来,过去了好久。
  某天,我在开会,突然想起这只山芋,不知它后来发芽了没有?它会忘记和我之间的约定吗?
  我开会时的位置,正对着一块大的玻璃。我在玻璃里看到自己的脸上突然有一丝笑容。没有人知道,我跟一只山芋有一个约定,那是我记忆中的田野给我的一份深情。
  这份深情,至今还在拥抱着从土地上走出来的人。
  ——摘自《意思》,韩丽晴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版,本文有删改
  编辑 木木
其他文献
在时空坐标系中体察,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发生的历史巨变,广袤乡村是重要的方面。走过70余年,中国农村告别了封闭落后,充满生机与希望。走过70余年,中国农民早已超越温饱梦想,正朝着全面小康奋力奔跑。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們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
期刊
曹文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香蒲草》《丫丫的四季》《天空的天》《云朵的夏天》《荷叶水》《银杏树》《石榴灯》《紫糖河》《牧鹤女孩》,短篇小说集《栀子花香》,散文集《肩上的童年》《水边的故乡》《我们的父亲》以及“勇敢长大”系列丛书、“青青童年”系列丛书、“纯美绘本”系列丛书。作品获冰心图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阅读自然  我的少年时期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可以阅读到的书很少。后来,有了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在盐城响水黄海农场四分场住了三年。  进入腊月,大人们议论过年的事就多了。家里开始大扫除,洗洗刷刷积了一年老尘垢的油瓶、窗户、被子、床单……我家姊妹多,门前的晾衣绳不够用,洗好的床单、被面就蒙在了稻草堆上晒,像蹲了个大头萌娃,围着红红绿绿的花头巾。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傍晚我们像从草堆上揭了一层锅巴,被面硬邦邦的进不了家门。套好的被子居然有稻米的清香,太阳的气味成了年节的记忆
期刊
1977年的冬天比往年都阴冷。回老家的第三天,是腊月二十七,也是我们南方的小年。  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小年对于父亲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可是在那时,我脑子里对于小年的记忆,除了能吃上一顿美美的猪肉,就只是和父亲一起去上坟山了。  吃猪肉自然是欢天喜地。小年这天,母亲总要淘上比平日多一倍的米,盛饭时母亲也总是把一碗饭堆到足够高,有时还要操起锅铲在碗里压一压。这对于几乎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大米
期刊
我从小就生长在太湖湾的小村庄里。有事没事,我都喜欢站在太湖边看看湖水,无论它是轻涛拍岸,还是狂风大浪,我伫立水边,总能感受到它给我的某种生命昭示。九死一生,这词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相对于肉体的疼痛,心灵曾遭受过的创伤远大于它百倍千倍。  我虽生长在清贫之家,但自有记忆起,大饥荒已过,父亲开垦的“十边地”种出的南瓜山芋,基本已能让全家人填饱肚子。总是父亲的骨血,总是母亲十月怀胎生的,以至前边已有三
期刊
浙江建德之行,印象最深者,是梅城。“百丈见游鳞”的江水之畔,这座亲切小城,我在梦中似乎到过。  梅城,千年古邑,是昔日建德县治和严州府治所在地。在梅城,我暗暗惊叹于古人择地的眼光。古梅城之址,实在是隐于青山秀水间的一处东南形胜。  城,北倚高大雄伟的乌龙山(“一郡之镇山”),南面“清溪清我心”的新安大江,而从更南处注来的巨流兰江,恰在城下汇入新安。站在半朵梅花形的南城墙上,可俯临清流,远眺一带连绵
期刊
我常常会想起乡下老家的麦地。  冬去春来,麦地里的麦子开始蓬勃生长,到了春末夏初的时候,麦子已经长得有半尺高了,风一吹,一波又一波的绿浪在无垠的田野里翻滚着,发出好听的声音。此刻,地头上的绿树也在风中摇曳着,枝叶“哗啦啦”地响着,和麦子摇动的声音互相应和。麦子的香味四处弥漫,明亮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下来,辽阔而碧绿的麦地闪着光。村外的小路上,父老乡亲一趟又一趟地往麦地里跑,关注着麦子的长势。孩子们蹦
期刊
瓦青柿红,树高攀屋,筛出满院碎金,斑驳迷离。从记事起,那棵柿树就安扎在了院内,树干清瘦,树叶葱茏,与红砖青瓦的房子一起,照应着家人的安生。柿树守时,春天,枯枝起死回生般地发芽,青嫩娇羞;夏天,枝叶茂盛,遮蔽整个院落;秋天,硕果累累,似灯盏,光艳迷人。家,被一片金红包裹着,温暖喜人。  听姐姐说,小时候农忙时,只有她在家里陪我。姐姐一身粗布碎花衣,两束麻花辫,树叶筛过的阳光扑在她有些土气的脸上,我扣
期刊
一天早上,我起床有点晚,爸爸妈妈已经出门干活儿去了。二哥和三姐坐在门槛上,看来今天二哥比我先起床。三姐留在家里,一是照顾我们吃早饭,再是负责做午饭。  “幺妹,起来了,去吃早饭吧。稀饭在锅里,桌子上有咸菜。”三姐念叨。  我很快吃完,就从他们两个中间跨出门来。“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呢?”家里没有大人,感觉心头空落落的。  “他们去东深沟那边砍柴了。你自己玩去吧。”  “哇,这里有棵树梢!二哥三姐,
期刊
没有一场大雪的冬天不叫北方,什么样的雪才是大雪呢?诗人陆游有诗句很妙:“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陆游的笔下,雪大概有上千顷那么广阔,洋洋洒洒地下着,像天上有人在抛撒花朵一般,一朵、两朵、三四朵……无穷无尽。  小时候,我家院外有一条路,路南面就是村里的大片自留地。我不知道那地是否有上千顷,但是,陆游笔下凝如羊脂的美玉和天空散落的素花,我是经常可以看见的。  农村的雪和农村的人一样不会做作
期刊